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中庸,以和为贵,认为诉讼不利于社会安宁与和谐关系,但官府还是支持正义的诉讼。在宋代的诉讼文化中,强调的是息讼,甚至无讼,对于妄讼官府的处罚尤其严厉,这有利于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名公书判清明集》向我们集中展示了古代司法官的息讼方式,值得当今司法诉讼借鉴。  相似文献   

2.
诉讼兴盛是宋代社会转型下出现的一个显著现象.<袁氏世范>在客观评价这一现象的同时,从儒家学说根本价值观出发,用浅白通俗的话语对易于出现纷争的居家琐事进行有针对性地规劝,以期达到"息讼"这一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息讼"不仅是古代官吏为了实现统治者理想而处理人们纠纷诉讼的一种方法,更是作为一种限制诉讼的指导思想贯穿在中国古代的整个法律文化之中。为了深刻贯彻"息讼"的方式,统治者通过对官员自身素质和官员对民间治理的情况进行考核,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思想的传播并使其逐渐渗入到整个社会之中,成为了不逊于"无讼"的一种成熟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制的历史,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经过四千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诉讼的一些共同原则,以及刑事诉讼原则和民事诉讼原则。这些原则的形成,跟我国古代的哲学基础、思维模式、客观条件是分不开的。这些古代诉讼原则中仍有值得令人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面对亲属间财产争讼频繁的社会变动情势,宋代法官擅于运用儒家人伦情理铸造亲民形象,在司法调解时重视以法促调、释法说理与解疑工作,以感化争讼者接受调解以息讼;当儒家人伦情理对于亲属间财产纠纷调处无效时,又不囿于情理,而是在证据定谳事实基础上转而依法判决。宋代法官这种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礼法并重的化解亲属间财产争讼的司法艺术风格与精神,无疑为我们认识宋代司法的近世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亦是对中国古代家产司法无确定性学说的一种纠偏,同时能对当下民事司法中轻忽依法判决、依赖强制性调解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诸多定义普遍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涵盖不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宜界定为:受民事诉讼法调整而在任何两个参与民事诉讼的主体之间形成的、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这里的主体除通说认可的外,还应包括审判委员会、法官、检察官、旁听人,再修订《民事诉讼法》后审判委员会不应再包括进去。二是"诉讼参与人"和"诉讼参加人"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区别不当,导致概念之间容易含混不清,这未引起足够重视。三是其他诉讼参与人同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称为争讼法律关系并不妥当,宜称为助诉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开展“普法”教育已经20年了。但是,从目前来看,公民执法、守法、用法和司法机关依法办案、依法执法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究其根源,不在于普法宣传得不够,而是因为在我国守法、用法、执法的成本太高,导致人们普遍回避法律,不愿意惹上“官司”。  相似文献   

8.
片面的客观真实论反映了传统证据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原理理解上的不足并以我国刑事司法造成严重影响。诉讼证明活动的四个特点决定了作为其结果的法律真实不可能总是达到绝对的客观真实,我们应当在科学的诉讼机构下通过精密司法尽力追求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9.
软件保护在当今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特殊性、新颖性以及高科技的特征.传统的专利法、版权法和商标法都可以对软件进行保护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以至于软件保护成为当今知识产权界和法律界一个新的难题。本文就软件的法律保护和诉讼中注意问题作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10.
虚假诉讼包括选择管辖法院、诉讼主体虚假、恶意串通、伪造关键证据四种形式。应建立虚假诉讼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赋予利害关系人救济权。应将虚假诉讼行为入罪,以情节严重作为追诉标准,以法院是否作出有利于行为人的裁判文书作为衡量情节严重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要强化法官职权,司法机关之间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引导当事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人所讲的自我在六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第一,“自我”含义的大小有差异;第二,对自我核心内涵的认识有差异;第三,对自我结构的认识有差异;第四,研究自我的角度有差异;第五,无我与重我的差异;第六,对自我最高境界追求态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论陈序经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序经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陈序经把西方文化当作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世界标本,把全盘西化看作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以简单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去裁量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复杂的文化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偏颇、片面的.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文化中的谦虚观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谦虚观念的探讨,得出结论:中国人重群体本位,西方人重个体主义;中国人注重对人谦虚,西方人看重对上帝谦卑。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处处表现出谦虚,而西方人则倾向于展现自我。这些研究旨在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英语谚语入手,通过其历史渊源、民族特点等阐明英语谚语对汉语的影响,从而看出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汉民族和西方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生活习俗及不同的社会历史,在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从中西方社交语的几个方面研究这种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东方内容上的“和谐”与西方形式上的“和谐”;西方的再现、模仿、写实与东方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的“典型论”与中国的“意境说”;西方的“美与真”的统一与中国的“美与善”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叶华 《鸡西大学学报》2008,8(6):137-138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有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比较中,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试从中土佛教和基督教的比较角度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名的改革思想家,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中西化,把两种化置于平等地位,他对中西两种化的态度,总的倾向是中西融合而不是中西冲突和对抗。他认为西方化“由外而归中”,与中国化相融合可生成一种“本末具、虚实备、理与数合、物与理融”的新化。郑观应的“仿泰西,复三代之法”重点在于引进西方化,因为西法是具体而详实可行的,在代之法是遥远而含糊的。可以说,郑观应对西方化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吸取的积极态度。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西学东渐的先驱区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价值观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饮食观念,中西不同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中西方人们饮食内容、烹调方法、饮食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方文化视野下两者的基本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在入世思想、道德思想、伦理观念、中庸哲学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缺少“科学精神”的体现;西方文化讲求劳动与知识的结合,以及没有权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学直接受惠于其思想营养的丰富性和多维度、多彩多姿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