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群有低成本扩张型、资本密集扩张型和高科技产业扩张型三种类型。产业集群的模式主要有:轴轮式产业集群、多核式产业集群、网状式产业集群、混合式产业集群和无形大工厂模式。我国西部地区适宜发展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五大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改良配套环境。  相似文献   

2.
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的高端化,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广东的创新集群主要集中珠三角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主,但存在部分集群缺乏核心技术、持续竞争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较差等问题。创新集群应顺应广东省未来发展的两个大战略——“双转移”和服务业升级,着力向高端型、原创型、服务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立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池州市五大主要产业园区进行调研,分析比较探讨其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目前池州产业集群的类型主要是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区),且正处于园区化向集群化的转变过程中,产业集群仅处于雏形阶段。因此,必须借鉴国内成熟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依据现代产业集聚理论,发挥比较优势,有针对性的强化制度供给,加强产业园区的专业性和特色化建设,推动产业园区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过渡。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或机构,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一种新趋势。国外产业集群的三大趋势是:产业链条化、企业生态化和经营全球化。我国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浙沿海一带,并以非公有为主力军。多种原因导致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局限性;统筹规划,搞好特色产业,推进区域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等是解决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日本产业集群政策评析及其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政策是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日本产业集群政策主要包括经济产业省的“产业集群计划”和文部科学省的“知识集群计划”。虽然日本产业集群政策还处于第三阶段的早期,但是其效果已经显现,其主要政策经验是重视产业集群政策的制定,以创新网络的建构为核心,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工具,强调相配套政策的支持作用,注重政策评估与调整等。这些政策经验,对我国的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毕节试验区是一个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区,这为毕节试验区形成和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提供了重要的依托条件和物质基础.在分析资源型产业集群特征基础上对毕节试验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缺陷进行研究,并针对毕节试验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从宏观和微观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毕节试验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和长效发展是试验区现在争未来实施“三化同步”战略不可逾越的鸿沟,打遣资源型产业集群是毕节市经济发展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产业集群亟须突破的若干困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虽然势头强劲,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不仅全国产业集聚整体趋势不利于以河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而且区域市场分割、行政干预过多以及广泛存在的低水平竞争等因素限制了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河南省产业集群亟须突破以上困境,以便加快实现“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加入WT0,服装业发展显示出的强大潜力是跟产业的集群发展分不开的。这20年来,全国服装业从南至北先后形成了大连、浙江、广东三大产业集群,它们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合理调配产业资源,着力发展特色品牌,已成为中国服装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行品牌集群战略,走产业集群道路”的思想也将继续指导中国服装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过程与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关键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建构可持续的产业集群系统,完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随着产业创新而不断发展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其发展过程应当包括产生、成长、成熟、蜕转(蜕化转变)四个阶段。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演替过程可用逻辑斯蒂曲线方程来表示,该曲线呈组合的“S”型增长曲线。影响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根植性”动力、“创新性”动力、“竞合博弈性”动力、“外部性”动力。  相似文献   

10.
从产业集群组织的视角看,产业集群组织形成理论是沿着“资源——成本——竞争——全球化”的路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产业集群组织的本质是联结网络关系和网络资源,介于市场和企业的中间性组织;这种组织的成长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因此,面对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组织如何作用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应成为未来这一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集群政策的含义及发展过程在国外,集群政策(为简略起见,本文将“产业集群政策”简称为“集群政策”,“集群”也指“产业集群”1有两种叫法:一是集群政策;另一是基于集群的政策。从他们各自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名称的内涵相差无几,概括来说都是由政府或其他公共主体制定和实施的,以集群为服务对象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总和。一般而言,集群政策是某国或地区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等的综合和延伸,其作用是保持和促进集群的健康发展,并发挥集群对繁荣当地经济的牵动效应。集群政策不同于传统的产业政策,后者只关注于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或企业,而集群政策的目标则是从一般的产业部门升级到集群所包含的更广泛的网络价值链,其作用方式也与传统产业政策“由上而下”的强迫执行不同.而是“由下而上”的主动接受。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因、优势与环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方式。结合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进展,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因、技术创新优势和技术创新环境进行分析,有利于寻求促进我国地方产业集群进行技术创新、增强竞争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集群文化缺失或僵化是产业集群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优秀的集群文化建设和培育是化解集群风险的有效途径。我国产业集群文化缺失或僵化的原因主要有:观念问题,文化形成的特性,集群自身的特点,文化"路径依赖"。从集群文化的角度规避产业集群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集群文化,夯实集群文化,固化集群文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内外领先产业集群的比较研究,可以将面向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概括为三个层次、十二种类型。我国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中采用政府主导型和准行政机构主导型的模式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发展状况和水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未来.在回顾产业集群理论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从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中得到的有益启示,提出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政府行为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业集群升级的内部和外部途径两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时于产业集群升级中政府的政策响应、不同产业集群类型、产业集群不同升级阶段的政府行为的研究状况,认为在我国产业集群升级不同阶段的政府行为研究上不够深入,内部升级的宏观政策方面研究过多,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升级的不同阶段研究缺乏系统性,而且理论性不强.提出今后应加大不同文化背景下,多类型、多途径产业集群升级的政府行为实证研究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不同升级方式的政府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阐明国外经济界早就认同的和国内经济界人士开始认为“发展产业集群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文章从产业集群的含义特征、优越性及原理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然后联系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状况、存在问题,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大多数产业集群中都出现了企业竞相压价,最终导致恶性竞争的现象。从产品差别化与企业间合谋的相互关系看。传统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内企业陷入恶性竞争而难以进行价格合谋的原因,即产品差别水平的降低将使合谋难以维持。企业非常容易陷入恶性价格竞争。因此.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出发.应该在产业集群内找到一条企业走出“恶性竞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的高端化,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广东的创新集群主要集中珠三角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主,但存在部分集群缺乏核心技术、持续竞争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较差等问题.创新集群应顺应广东省未来发展的两个大战略——"双转移"和服务业升级,着力向高端型、原创型、服务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外部性产生了产业集聚的主要向心力,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又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结果,外部性、产业集群从聚集生产要素与产业方面共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集群为城市化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通过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给产业集群带来巨大的社会需求,为产业集群带来不断的要素与产业转移。可以说,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集聚,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只有将产业集群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空间上围绕城市或城区而展开,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以近域推进的方式加快城市的发育和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