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哀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之下。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呢,写作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那些切实可行的消除对策呢,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一、写作习得性无助感成因分析所谓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指的是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听天…  相似文献   

2.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一提起作就愁眉苦脸、哀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之下。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呢,写作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那些切实可行的消除对策呢,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王亮张英 《教师》2014,(14):6-7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学校适应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习得性无助问卷和学校适应问卷对1145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根据习得性无助的指标可以将习得性无助分为三种类型:高无助型、边缘型和正常型;高无助型的学生在在校行为以及学业成绩上的均分低于边缘型和正常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情绪无助与常规适应、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外,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在校行为、学业成绩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习得性无助对在校行为和学业成绩有极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结论: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学校适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习得性无助现象在非重点高中学生中经常出现,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意识消极、自我效能感低、学习习惯不良等。对非重点高中学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干预主要有外部干预和内部干预。外部干预包括家长和教师的干预,内部干预包括归因训练和语义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5.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昌都市中职生学生实际,自编《中职生习得性无助量表》,对427名中职生展开习得性无助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昌都市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普遍,不同年级、专业、性别以及不同成绩学生间习得性无助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职生习得性无助产生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英语线上课程中,由于课程目标设置和授课方式的变化,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影响了学习效果。分析了学生线上英语学习的现状,以及消极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一系列习得性无助表现,探讨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多元成因,并基于线上英语学习的特殊性,提出了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晓  陈小鸿 《文教资料》2008,(14):111-113
中职生长期以来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往往被认为是"差生",据调查表明,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学习动机不高、学习兴趣低下、消极的心理定势等现象.这种现象是中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长期得不到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等的支持、肯定与鼓励,经常遭受挫折与失败后逐渐习得养成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感弥漫在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是对他们学习生活的概括.本文分析了中职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并提出了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艺术专业学生是"习得性无助"的易感群体,"习得性无助"也给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艺术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现象成因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高三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出发,从学校、学生、教师等多角度出发分析"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及行为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对进一步转变高考应试教育理念,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面对化学学习中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的巨大差异,容易产生不正确的归因而导致自我效能感低、成就水平低以及消极的心理定式,从而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教师应注意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利用实验培养兴趣,运用合理情景降低学习难度,采用分层教学及时给予肯定,以帮助学生转化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有为数不少的人在学习中存在习得性无助现象。这种现象既与高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有关,也受到社会大环境和高职学校本身因素的影响。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角度出发对这种现象进行干预,有助于预防和缓减高职学生的无助感,防止这种消极情绪的出现乃至恶化。  相似文献   

12.
以614名中学生为对象,采用班级环境、情绪弹性以及习得性无助问卷进行施测,探索中学生的班级环境、情绪弹性与习得性无助的关系。结果发现:习得性无助的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主效应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初三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相对较高,初二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较低;班级环境、情绪弹性与习得性无助的大部分维度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师生关系、积极情绪能力、学习负担和同学关系对习得性无助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时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情绪泛滥。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必须学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帮助学生改善外语学习策略,才能帮助消除或者减少"习得性无助"现象,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4.
“习得性无助”现象是一个长期困扰着中小学教育的现实难题,目前尚缺少切实有效的教育干预。本文从物理学习角度着重论述了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无助现象的形成原因、对无助现象的有效干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习得性无助”现象是一个长期困扰着中小学教育的现实难题,目前尚缺少切实有效的教育干预。本文从物理学习角度着重论述了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点、无助现象的形成原因、对无助现象的有效干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存在性别和成绩的显著差异;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成绩差异显著;教师期望与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呈显著负相关;在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对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中,教师态度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解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放弃了一切努力,消极等待不良结果的到来,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学》2005,(12):2-2
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事人遭受接连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并被不当归因而产生的失去控制和无能为力。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种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积极地归因,使学困生远离和摆脱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19.
“习得性无助”是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对学生成长和高职教育效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何科学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治,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中专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在愿望多次受挫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习得性无助”往往表现为厌学、学习兴趣低下,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低下,消极的心理定势等。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中专学生对学习的无助感是在长期的失败中逐渐习得养成的。这种心态对中专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中专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有利于加强对中专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