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叙事学引入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查特曼的叙事结构理论作为叙事学的里程碑式著作却尚未单独被用于翻译研究。对沈从文经典作品《静》及其两种英译文的研究也属空白。因此,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或许可为叙事结构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民族文学研究》自创刊以来收录的有关运用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方法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试图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评论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实践状况进行梳理,从而对其中体现出的特点和问题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著《喜福会》一经问世便轰动美国文坛,随后被翻译成35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喜福会》有六个中译版本,由此可见《喜福会》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国内学术界主要从文化身份、母女关系、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等角度来研究《喜福会》,对《喜福会》翻译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分析《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探讨叙事学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叙事学逐步被引用到翻译研究领域,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小说翻译的叙事学研究上,而极少涉及叙事诗翻译的研究.鉴于叙事诗同样具有某些叙事特征,本文将从叙事学的角度研究叙事诗《兵车行》翻译中的风格传递.  相似文献   

5.
郭云侠 《海外英语》2012,(21):113-115
翻译批评是翻译事业中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的翻译批评事业却相当薄弱。文学翻译批评是当今译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使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直接指导着文学翻译的具体实践。鉴于文学翻译批评的重要性和薄弱性,以下将参考以江枫先生翻译的《雪莱抒情诗选》为范本,运用王宏印老师对于翻译批评方法之一的文本分析法对《西风颂》这一经典名诗进行分析,旨在挖掘诗歌的审美意味和深层意义,进而阐释江译《雪莱诗选》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琼·博厄斯-贝耶尔(Jean Boase-Beier)的2011年新著《翻译研究批评导论》是由英国学术出版集团Continuum出版的语言学研究批评导论丛书之一。本文具体概括了该书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了该书批判性论述的七大亮点。该书认为文学翻译是一切翻译的基础,将翻译理论与实例紧密结合,批判性地将认知诗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应用于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和翻译教材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左传》叙事研究的特征是:传统的文章技法与现代阅读体验的结合,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西方叙事学理论的结合,史学视角与文学思维的结合,叙事学内部多重视点的结合。这种研究特征在日后也将成为《左传》叙事研究的发展方向,丰富并发展着中国叙事学理论,建构中国早期叙事学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九十年代围绕《红与黑》汉译展开的大讨论,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与启迪。本文通过回顾此次世纪大讨论在翻译的道德批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对文学翻译及翻译批评的认识、文学翻译批评形式的拓展、对翻译批评者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的理论意识的建设等六方面的贡献,阐明其在文学翻译的理论意识与理论建设上的积极作用,和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批评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阿诗玛》的民间文学文本,在民间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异文。目前对《阿诗玛》异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研究文学与民族文化、文学与民俗、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上,对其文本形式研究则较少。通过对《阿诗玛》异文的叙事学研究,分析出这些文本之间有哪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本论文在借鉴和吸收前人优秀研究的基础上,以翻译辩证系统观为哲学指导,以解构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主要以它的两个英文全译本(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文)为研究对象,力求系统掌握解构主义在《红楼梦》翻译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价值所在,进而说明解构主义对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朱爱秀 《考试周刊》2007,(25):106-107
本文从翻译本质出发,以异化翻译为角度,以杨氏夫妇的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体现的教育思想、人物的文学修养和思想感情三个方面,分析杨译本《红楼梦》中《诗经》文化内涵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在引入的外国思想、翻译选材、翻译语言三个方面研究了《新青年》与《学衡》的翻译的差异。《新青年》前期通过翻译引入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男女平等、易卜生主义、实验主义等思想,《学衡》通过翻译主要引入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新青年》在翻译选材上侧重现实主义,取材比较广泛,《学衡》翻译侧重古典主义,尤其重视古希腊罗马文化,以西方文学的古典正宗为主。《新青年》翻译用白话文,《学衡》翻译坚持用文言文。  相似文献   

13.
《左传》以它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多方面借鉴了《左传》的艺术成就,从叙事学角度看,《左传》对《史记》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叙事主体意识、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4.
清代《西厢记》人物批评,是中国古典戏曲学从曲学体系向叙事学和剧学体系转向之后的产物,反映了戏曲文学人物中心观念与人物批评意识的自觉。在批评过程中呈现以"神韵"写意、以"情理"写照和关注人物形象体系中不同性格互动关系等诸种批评标准多元并存的态势,充分反映了清代戏曲人物论的审美追求和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5.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译作不忠实原作,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较为普遍。Mona Baker运用社会叙事学理论阐述翻译叙事建构,为研究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1905年)为例,探讨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重新审视翻译在社会变革以及在新文学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模式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译作不忠实原作,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及改写现象较为普遍。Mona Baker运用社会叙事学理论阐述翻译叙事建构,为研究清末时期的小说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鲁滨孙飘流记》林纾译本(1905年)为例,探讨清末时期小说翻译的叙事建构,重新审视翻译在社会变革以及在新文学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翻译的社会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模式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翻译始于实践,止于批评。而翻译批评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就如同无本之木。因此,对翻译批评标准的研究能够加强译品的质量评估,促进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运用王宏印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评判六个标准,分析杜甫《登高》的两种英译本,以求客观合理地评判古诗英译。  相似文献   

18.
高轩 《文教资料》2021,(4):55-57
本文通过对比《吾国与吾民》黄嘉德译本与笔者自译,以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作为指导,提出在翻译实践中应注意使用多种翻译手法结合,提升文学功底和增加对作品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研究等方法提升译者翻译水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韩非子》的文学研究中叙事研究是一大亮点,然而从论法的角度进行叙事学研究却无人问津。文章将从叙事论法的角度切入文本研究,并且将之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是《韩非子》论法的叙事语境;第二是《韩非子》的审美叙事和艺术论法;第三是《韩非子》论法叙事中对诸子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20.
胡适曾提出了追求直译,以达到“善译”的翻译思想。《老洛伯》是胡适翻译的第一首白话诗,标志着白话诗的开端。文章将以胡适的翻译思想为基础,结合王宏印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中所提出的“文学翻译批评”。从语言因素、思维倾向、文化张力、文体对应、风格类型、审美趣味六方面对胡适译作《老洛伯》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出翻译手法和译作的特点与风格,发现其长处以及有待润色的地方,对以后的白话诗翻译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