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大学生上网机会的增加,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受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的,而且具有网络应用能力不高、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网络安全意识较弱和网络素养较低等特点。这些特点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些特点和现状,本文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给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上网成瘾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在于社会、网络本身、家庭、教育及个人等方面.上网成瘾影响大学生学业和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会给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网络失德行为、网络犯罪、网络受害案件等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当前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存在实践性缺失,并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社会的"无形推手"作用、家庭的协同作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大学生"四位一体"的网络教育模式,以实现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工作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科学调查与有效评估是开展相关素养培训服务的前提。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包括认知与观念、行为与技能的网络素养构成框架,并基于此编制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我国某高校1073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采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检验、聚类分析方法考察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不同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差异、大学生网络素养特征人群分类。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在行为与技能维度得分低于认知与观念维度;网龄、家庭居住地、家庭资本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普遍存在网络媒介认知不足和网络接触习惯不良问题。本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对正确认知网络世界、不良上网习惯隐患、提升网络信息素养与联通能力、家庭资本在网络素养中的折射四个问题展开讨论,期望文章结论能够为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与培训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不良上网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大学生不良上网的表现主要有网络游戏成瘾、网上聊天成风、浏览不良信息和看网络电影无度等.除了网络本身的因素以外,大学生不良上网还有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够、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管理上的不到住等方面的原因.应采取以下对策解决.大学生不良上网问题:及早教育,加强引导;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加强技术防范和管理;加快针对网络相关问题的立法工作等.  相似文献   

6.
赵亮 《考试周刊》2013,(3):157-159
伴随着因特网的出现,越来越多人开始依赖网络。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往往没有很好的基本辩证能力和网络道德修养,过度使用网络会影响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大学网络素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网络素养的内涵出发,根据需求理论从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进行分析。提出了从主体(大学生)、客体(网络)、环境(现实生活,包括家庭和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合理使用上网时间,避免沉迷于网络,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相似文献   

7.
作为教育主阵地,高校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缺乏引导,直接导致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不高,跟不上网络迅猛发展的步伐。加强大学生网络接触情况的研究,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途径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将在对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培育、学校培育、自我培育等方面探索性地提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文章在贵州省"大学生消费状况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分析,从大学生的上网途径、上网内容和上网时长分析大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分别从大学生自生因素、环境因素探究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原因以及网络依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得出结论:第一,网络依赖导致大学生人际交流障碍;第二,导致人际关系信任危机;第三,导致亲友关系紧张;第四,导致师生、同学关系淡漠。最后从学校、家庭和个人三方面解决大学生网络依赖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大学生拥有并使用自媒体已是普遍现象、网络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主流渠道、表达情感和获取资讯是其使用自媒体的重要用途;高职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着利用自媒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媒体信息的选择娱乐化和碎片化、对媒体信息的辨识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等问题。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围绕媒介素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大学生要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0.
王叶华  桂守才 《文教资料》2007,(27):180-181,131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互联网的使用当中,其中相当多的大学生由于长时间的使用互联网而对网络产生依赖,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本文首先探究网络成瘾的含义,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学生心理特点、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是大学生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显著地改善了大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质量,但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信仰危机、网络成瘾、网络低俗、网络犯罪等网络素养问题。文章在对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大学生网络素养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从高校、家庭、外界不良因素、监督管理、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影响因素,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等角度提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由于网络素养的缺乏,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学会生存”,势在必行。应将网络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采取学校教导、社会疏导、家庭辅导等基本途径来实施。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主动承担起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重任,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渗透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学生经常包夜上网的问题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并且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大难点,其成因是复杂的,不能完全归咎于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而是与大学生精神空虚,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学校教学和考核方式不完善,网络文化渗透及学校教育引导等多种因素有关。应当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调控作用,给予正确引导和帮助,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必将有助于减少包夜上网现象的发生,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生活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向学校、家庭、政府等方面提出建议以及行动方向,以期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营造绿色和谐的上网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对1475名高职学生上网现状的调查,发现互联网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帮手的同时,上网成瘾又会导致学业成绩的不佳和身心健康的损害。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驾驭网络的自控力,是学校、社会及家庭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通过调查大学生与网络关系的现状,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关的结论,以及从学校、家庭、政府三个层面提出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建议,营造安全的上网环境。  相似文献   

17.
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增添了许多新的方式和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利用网络获取了大量资源和信息,开阔了视野。但也有一些人经不住网络的诱惑,上网成瘾。其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防治网络成瘾可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着手,具体可采取积极引导、寻求帮助和外力监督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于孩子使用网络,从最初家长想方设法控制孩子使用电脑、接触网络,如:家里不买电脑、有电脑也不装网络、教育孩子不上网吧等;到今天不但学校里有开设网络课,学生还有能随时随地上网的手机、电子书包,孩子的信息素养已然成了社会、学校、家庭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李馨 《文教资料》2010,(10):218-220
本论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量化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设备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比较欠缺;对网络软硬件操作方面的技能不够熟练;在使用电脑和网络时焦虑状态差异较大。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各高校通过开设网络素养课程。提供良好健康的上网环境.鼓励学生多参加网络实践活动等方式综合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相似文献   

20.
在泛媒体时代背景下,探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及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明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现状,进一步探究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层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途径,促进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