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中国而言,侦探小说是一种外来的文体。1896年至1898年《时务报》刊登了中国最早的侦探小说译作,译者为了弥合中西小说叙事传统的差异而对原作的叙事模式作出种种改变,包括转变叙述视角、调整叙述时间和删略情节内容。虽然这些改变使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有所降低,但从整体上看,这几篇译作确实逐渐挣脱了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束缚,越来越多地保留了原作的叙述手法,对西方侦探小说叙事技巧的认同也表现出一个进步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上半叶,每一个喜欢狄更斯作品的中国读者首先要感谢林纾,因为就是他最早把狄更斯领到了中国。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大规模介绍酉方文学到中国的第一人,林纤之真正认识西方文学的妙处,也是在接触狄更斯之后,因而在其所有译作中,最重视的也正是狄更斯的小说。林好从19(')到19M年间共翻译了狄更斯的五部小说:《滑稽外史》、《孝女耐儿传》、《块肉余生述》、《贼gi)、《冰雪因缘》。②这几部译作大多数被公认为林纤所有翻译作品中译得比较理想的小说。中国读者止是通过他的译品,才最界认识了这位英国久负盛名…  相似文献   

3.
王含冰 《文教资料》2009,(14):20-22
玄学侦探小说是侦探小说的一种次文类,是侦探小说的元小说。玄学侦探小说继承并颠覆了传统侦探小说的许多甚至全部规范,它不再破解神秘的罪案,却转而探究人生旅途中的各种迷惘,从而成为后现代最具争议又最有影响的文学现象之一。《阿斯彭文稿》是亨利·詹姆斯才气横溢的中篇小说,亦是一部神奇的文学侦探小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阿斯彭文稿》中的玄学侦探小说程式.揭示人类对于真理彼岸的寻觅,对于虚无的存在的寻觅,最终只是一种荒谬的解构活动,一种疯狂的游戏性探索活动。  相似文献   

4.
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杰出代表和现代侦探小说的先驱,并在其社会小说中发展性地融入了古来已有的侦探文学因素。这种结合不仅开拓了与爱伦·坡不同的侦探小说写作程式,也提升了社会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以狄更斯的"天鹅之歌"《我们共同的朋友》为例,发掘其中侦探文学因素的构成方式,分析这些因素对社会小说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纽约三部曲》是保罗·奥斯特推出的神秘小说集合,当中包含了《玻璃之城》及《幽灵》和《上锁的房间》.他早年的创作一直深受一些法国诗人及剧作家的影响,而《纽约三部曲》则是他重新回美国文学传统的转折点.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融合了侦探元素和法国新派小说的特点,常被称为"后侦探小说"时代的代表.奥斯特通过营造紧张气氛,设置一个又一个悬念,来诱使读者与之一起踏上追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1873——1929)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活动领域于政治、文化与学术,均曾涉足,并卓有成就。本文仅对他在小说领域中的活动,略加评论。梁氏在小说领域的活动,开始于1896年在上海主持《时务报》时期,该报辟有“域外报译”、“西文报译”专栏,刊登各种译作。其第一册发表汉译侦探小说《英国包探话喀迭医  相似文献   

7.
川教版九年级上册59页说:“小说《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曾将阿拉伯国家称做“天方之国”,西方国家也有将本书译作《阿拉伯之夜》,因此,20世纪初,我国有人据西文将本书译作《天方夜谭》,这个译名与《一千零一夜》之名一直同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8.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宫爱风 《海外英语》2012,(4):216-217,220
文学与历史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新门监狱作为英国历史上有名的监狱之一,给文学提供了素材,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主要纪录新门监狱一些有名的犯罪和罪犯的带有传记性质的《新门监狱纪事》直接影响了犯罪小说的产生并为侦探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孙倩 《文教资料》2013,(35):92-94
林纾是中国近代小说翻译界的巨擘,其译作对中国近代文学的革命,乃至中国的社会革命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主要围绕《迦茵小传》来说明林纾对女性的形象重构.  相似文献   

11.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致力于对翻译文学与整个文学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引起人们对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新关注,解释了一些以往的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侦探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被译介到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了侦探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创作情况,并以侦探小说这一特定文学样式在中国的发展证明翻译文学在本国文学多元体系中地位的动态变化与当时的文学创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深化的过程。指出了侦探小说在翻译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原因,实现了多元系统论在文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因为日本的残酷统治,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沦陷时期的上海,日本侵华文学译介占据主流,欧洲名家名作和侦探小说的翻译也是译介的重点。除公开出版的翻译文学之外,潜在译作是上海沦陷时期翻译文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带有鲜明的战时体制影响的痕迹,文学翻译的政治性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3.
独立的文学精神赋予萧红小说较同时代女作家创作更辽阔深远的"现代性"内涵,它蕴含着深邃的社会性主题,丰富的女性文学主题,深远的哲学性主题,"现代性"成为萧红小说创作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张爱玲入史的个案来探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的两种不同生成环境。前者倾向于研究型文学史,后者大部分是教科书文学史,这不同的书写取向是如何导致书写范式的两种不同选择:风格史和精神史的对立。论文先从新世纪夏志清和刘再复对张爱玲的有关争论,回顾了建国前后中国大陆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是后来如何围绕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关争论和影响中展开。最后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中国新时期以来数十部现代文学史的张爱玲论述,做出了比较、分析和检讨,并指出了精神史的书写范式是如何紧附着意识形态的幽灵,始终跟随着新时期的张爱玲论述,它在大陆史家的心眼上划上了一道对张爱玲的接受限度,甚至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则大陆现代文学史书写在论述张爱玲的几条“金科玉律”,而这些至今都在无形中导致了大陆文学史写作以很暧昧的态度欲迎还拒着张爱玲幽魂的海外归来。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颇具文学及社会意义和价值,可以从鲁迅小说对明清小说思想及艺术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鲁迅对明清小说的学术研究以及鲁迅运用明清小说作为资源在其杂文中做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几个方面切入研究。但就研究总体状态而言,新中国成立前多为较直观的感受;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一段时期内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难以形成规模与特色;新时期以来,这一研究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纵深迈进。  相似文献   

16.
Fiction and Repetition is and will remain a distinguished deconstructionist guide of literary criticism. However, after detailed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I also find some shortcomings in this important academic work: Firstly, written in the metaphysical language, Fiction and Repetition can never succeed in escaping the logocentrism and binary opposition inherent in this language.Secondly, based on Saussure's argument on langue, the monograph's view of indeterminacy of literary work's meaning is theoretically correct but practically inadequat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Miller's proposal on repetition also has some limitations. By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the work's merits and demerits, we can g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outlook on Miller's idea of repetition as well as the deconstruction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17.
文学虚构理论真正成熟的阶段是在现代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文论家和美学家开始更多地从作品的层面去思考文学虚构问题。他们把虚构视为作品获得文学性的根据,虚构也因此具有了本体论意义。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在那种消解一切,包括文学与非文学、虚构与现实的状况下,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虚构理论的存在依据也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文学虚构一词开始失去了它独立的内涵,变得无法进行界定了,文学虚构自身因此被消解了。  相似文献   

18.
一代才女张爱玲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其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赢得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她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却一直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域。从翻译视阈来论析张爱玲与《海上花》,可以管窥其不同寻常的译者素养与翻译才华,为张爱玲全面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胡风的小说批评就整体而言具有比较明显的感性特色,这说明胡风在从事文学批评时,其形象思维仍然保持一定的活跃性.这种感性批评属于社会历史学的审美批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批评.  相似文献   

20.
根据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翻译于清末在中国文学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通过翻译活动,引进了新的思想、题材和写作技巧。小说翻译是清末翻译中的主要内容,它提升了小说在中国文学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了中国原创小说的繁荣,带来了小说写作方法与形式等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