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从各个维度对人的生存境遇提出种种变革。"互联网+"促成人类形成前所未有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人类的存在方式、人类的认知体系、人类的交往行为和感性基础。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人学反思,不仅作为当今时代人学不断进步的内在需要,还是实现我们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现代技术对于人类生活领域的全面进入,是一个好"现象"吗?显然,它的迅猛发展不仅为自然带来了"祛魅化",同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彻底变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本文就现代技术,并以KTV为例来进行一个围绕人类主体的现象学分析,以对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以揭示现代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以及作为主体发展的不协调性,即超前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已全方位地扩展到人类活动的一切时空,整个人类社会正处在愈演愈烈的技术化过程中.然而,现代人在受惠于现代技术的巨大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受到了技术的强烈震撼和冲击.在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时代,一方面是物质财富的巨额增长和极大富足,另一方面是现代人面临了人类从未遇到过的大灾难,"全球问题","精神危机"等构成了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技术进步并不表明人类的幸福和解放,人类不能听命于技术的片面发展所造成的困境,技术过程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有人参与其中的,因此,真正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还在于人类自身.从根本上说,"人类危机"、"技术危机"的根由在于技术缺少人文规范,即技术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遗忘,实际上也就是技术对自己所由以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遗忘.或者说,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脱节,是导致现代人类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发展,但也正是技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日趋广泛的参与,引起了一些学者对人类过于依赖技术,以至会产生技术压迫的担忧。美国著名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长期关注"技术垄断"对人类文化的影响,认为文化在技术的侵蚀中一步步让出自己的领地,而公共教育在电子媒介所塑造的信息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个人与社会的疏离、历史与现实的割裂。  相似文献   

5.
增强技术挑战着现行社会关系和传统观念。首先,增强技术弱化了人类的自决能力。在"增强自由"与取舍困境、"增强信任"与交往焦虑、"增强健康"与社会认同三个方面,增强技术与自主原则发生矛盾;其次,增强技术引发了技术、人才、市场以及财政等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与公义原则相背离;最后,增强技术还通过人体革命作用于人类价值观念,对传统进化观、自然神圣观以及人与技术关系等天命观进行了冲击。  相似文献   

6.
东方的直觉思维和西方的科学思维对人类起源问题的探究,可谓各放异彩。通过解读中西方人类起源文化中的技术思想,文章发现:向内省视的中国文化倾向于从身体延续的创世神话视角,来想象人类起源的技术要素;而向外探究的西方文化倾向于从关注自然的科学进化视角,来论证人类起源的技术动因。但是,文化差异下的东西方思维模式,在技术和教育共同促成人类生命成长的看法上却是殊途同归,主要表现在:技术和教育共同为人类认识生命"祛魅"、技术和教育共同提升人类的生命质量、教育维护人类在技术实践中的生命尊严。  相似文献   

7.
浅谈"3S"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利用以"3S"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管理和区域规划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对"3S"技术作了简要介绍,重点从其技术方面分析了"3S"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并预测"3S"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技术"发展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媒介技术史和教育史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试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寻找"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规律,解读"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从符号、载体、复制方式和传播特征等四个方面来界定一种"媒介技术"。其次,利用这个四维度的"媒介技术"定义,分析了人类媒介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口传、手工抄写、印刷、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第三,在教育史和媒介发展史提供的大量历史证据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教育的"技术"发展史提示我们,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记录和表达"事实"的方式,并进而引起了学术探索和教育传播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张瑜 《英语广场》2020,(11):34-36
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翻译行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翻译水准已接近甚至有可能超过人类的翻译水平。人类要把握自主性,利用人工智能来改革创新翻译行业。"滴滴打车"模式被应用于翻译市场,另辟道路,把握自主性,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人类冬眠     
美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了一种人工"冬眠"技术,使老鼠进入假死或"冬眠"状态,再在必要时将它们"唤醒"。科学家相信,这种"冬眠"技术也可以用在人类身上,为人类寿命延长计划打开一扇全新之门。  相似文献   

11.
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机器、构件、器件和其它产品的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了解材料科学技术的有关知识及应用,体会它们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已成为高中物理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文从材料性质的角度,结合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对高考物理的专题复习设计谈谈个人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前推进的,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世纪工业化时代之前,科学与人类在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共同发展。然而,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也如洪水猛兽般野蛮地"闯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主宰者。"技术"已经无处不在,看似也无所不能,开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技术"  相似文献   

13.
技术实体理论包含于西方哲学传统中,并以常识化的技术工具论渗透于技术决策、实践和文化发展中。对西方哲学与技术相关联的实体概念历史进行考察表明,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到黑格尔和卡普,西方哲学传统维系着一种对技术的实体理论解释或描述,并从自然摹写达到了身体摹写的高度。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技术实体理论的主要原则在于,技术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采取理性模式,不仅要求自身的价值中立,而且能够确保技术进步具有可预测性。以此来看待后人类主义,所谓后人类的"技术奇点"预测,不过是设想了超人类智能的"技术实体"。当然这仅仅是就技术的积极社会影响而言的,如果考虑其负面价值,技术实体理论便不得不面临科林格里奇的"控制困境":一项技术的社会结果无法在其生命早期预测,等到发现其消极后果时,对它的控制又极端困难。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需要突破技术实体理论为科学、技术与社会设置的各种传统边界,进而提出新的技术哲学理论方向,此即对技术实体理论进行归置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技术自我"这一概念由学者罗奇·卢皮基尼提出,并形成了一个有关"技术自我"的研究领域。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和技术二者之间日益密切、甚至边界日益模糊的关系对人类如何理解自身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亦即关注在技术的语境下,人与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对自我和身份认同等相关理论产生的影响。文章的目的在于梳理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资源以及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挖掘身份认同理论中诉诸记忆的说明以及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中有关记忆的理论,表明记忆理论对"技术自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这一研究领域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对其进一步的考察将会有助于"技术自我"的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5.
人的完整性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标识"。为保持人类的存在与延续,人类有责任去尊重和保护自身的完整性。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直接操纵人类遗传基因的强大工具,其对人的干预能否获得伦理上的辩护与包容,只有借助人的完整性概念才能做出明晰的界定。一方面,成熟的治疗性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对人之身体完整性与精神完整性具有一定的守护性,在伦理上是可辩护的,而增强性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与颠覆性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则与之相反,应伦理地拒斥。另一方面,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如未损害人类的基因完整性与物种完整性,在伦理上是可包容的,反之则会导致人类物种日趋衰退甚至不复存在,因而是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  相似文献   

16.
"云技术"是对信息技术资源整合、规模集约的前沿科技,它的提出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同时也给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人类在享受其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必须从哲学层面正视其带来的技术安全、伦理道德、国家安全、执政安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瓦尔特·本雅明自称为"文学批评家",纳入他批评视域的"文本"是整个"自然之书"。注目于巴黎拱廊街这一意象,本雅明审视了现代社会的"真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在技术的控制下演变成人与物的关系,个体的痕迹消隐于大众。因此,他反对将历史理解为线性发展的过程,反对将技术进步理解为社会进步,意图在对技术的反思中将现实解构为废墟,而后在瓦砾与碎石上重建人类获救的天国。本雅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思考、对知识与真理的质疑为我们提供了智者的启迪,他的提问与设想为我们的思索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8.
"物种混合"引起的伦理困境及其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于治疗各种严重威胁人类疾病的基因移植和干细胞技术已经使制造越来越多的人兽混合体变得更容易和更迫切,当代社会出现了许许多多人兽混合的"喀迈拉"."喀迈拉"对人类伦理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人体干细胞的来源、这些人兽混合体的生物学地位、社会地位和繁育后代等问题上都与人类的道德认同存在巨大反差.在对待"物种混合"引起的道德禁忌问题上,人类的态度应该更宽容一些.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人类增强技术与新兴的人类增强技术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在对人的作用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外在间接性"与"内在直接性"、"稳定提高"与"快速高效"、"宏观整体性"与"微观系统性"的差异。在研发主体方面,存在着知识背景、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对人的影响方面,存在着增强技术的自然属性与技术属性比例、人的自主性影响、人的健康影响差异。在技术风险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危害性及不可控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诞生与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此同时,数据崇拜也成为技术崇拜的最新形式.在数据与资本联姻之后,数据这种"可见"又"无形"的生产要素,在促进数据拜物教生成的同时,也已经悄然变成异化人类的工具,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诸多弊端.如果想摆脱拜物教对数据的笼罩,需要通过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待数据,即通过数据被商品化的视角去探究人类与数据的真实关系,进而去寻求一条数据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