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96):17-18
<正>《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七年的历史。全书再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各诸侯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生动﹑详细﹑真实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生活广阔的画面和历史进程。《左传》中委婉语的语体风格很明显,那就是"婉而有致,  相似文献   

2.
《左传》作为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礼乐文化资料,显示出当时礼乐文化所达到的卓越水平。随着春秋后期宗法关系的变化、政治秩序的衰朽,中国社会逐步步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本文以《左传》提供的材料为依据,从礼的重要性、礼仪之辨、礼法之争、从礼乐到礼政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春秋后期“礼”的危机和演变。  相似文献   

3.
《左传》是研究春秋史最重要的一部文献,书中真实地呈现了春秋时期物质与精神文化风貌。立足于《左传》,通过对书中提及次数最多的玉器"璧"的使用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璧"的易物、请降、命名、祭祀、示好、送别、赐臣、献君、明理等功能,还可以充分认识到"璧"具有神灵、财富、身份地位、祈福等特殊的文化寓意。总而言之,《左传》中"璧"的用例充分展现了春秋时期"璧"的多重功能与文化内涵,显示了春秋时期人们用"璧"观念的时代特点,亦使我们了解了"璧"在春秋时期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4.
从《诗经·小雅》看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作是辅礼而行、施行教化的工具。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西周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种社会现象在《诗经.小雅》中多有反映。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结合《诗经.小雅》的文本,分别从宗法制度的衰亡,祭祀乐器和祭祀规模的变化,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等角度探究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5.
陈钿钿 《考试周刊》2012,(31):32-33
《左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详细而又具体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大体勾勒出春秋时期周王室及诸侯国的兴亡史。但是关于《左传》的作者问题却成为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有言左丘明所著,有称非左氏所成,更有说非出自一人之手者。本文拟根据大量史料,通过寻找史料中的疑点,论证《左传》的作者应为左丘明。  相似文献   

6.
西周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继承了礼乐传统,并且教育弟子。礼乐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语》与《史记》中都有关于孔子“在齐闻韶”的记载,而这一事件与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变动、春秋赋诗以及文化融合等均有关联。本文考察了孔子“在齐闻韶”与三者的关系,认为闻习韶乐与孔子的文化认同思想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左传》作为我国春秋时期一部历史性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礼文化资料,显示出当时礼文化所达到的卓越水平。随着春秋时期宗法关系的变化、政治秩序的衰朽,中国社会逐步步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文章以《左传》提供的材料为依据,分析了春秋时人们强调礼仪之分的背景,它是宗法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必然结果,是周礼背后“亲亲”、“尊尊”精神消除后而丧失其政治功能的反映。礼仪之分所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人们对礼的生存合理性的反思:政治生活中的秩序规定以某种本有的秩序为本,将自然的存在赋予价值根源的意义,天人关系式的思维模式被采用。  相似文献   

8.
依据《左传》史料对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二百五十多次盟誓活动,分别从其自身文化和社会政治功能两大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和描述。首先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描述盟誓的文化内涵及其特征,力图再现盟誓文化的历史原貌。其次,结合各类盟誓活动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深入分析、研究和描述各类盟誓活动,分析和揭示它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多种政治作用。通过史料解读该时期的各类盟誓活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全貌,有助于对《左传》史料的解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郑国是《左传》中记载较详尽的诸侯国之一。通过《左传》的文本,我们可以重建郑国的文化空间。文本中记录郑国的文字,显示出处于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的郑国人的生存处境及复杂心态;极具雄辩力的说辞记录,展示了言说主体的价值取向;《左传》文本中显示出郑国人某些学术观念;反映出郑国人在人格方面的自我修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先秦原典文献《左传》存有大量用诗记录,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其用诗目的也呈现知志、观风、言事、述理的多样化特征,是《左传》区别于其他先秦文献而独具自身文本特征的重要表现。从《左传》“君子曰”类史评用诗可以看出,《左传》频繁引诗用诗实际是先秦儒家“以诗论政”思想的结果。若进一步追溯《左传》这一儒家用诗思想倾向的根由,实际是《诗》具有理论价值与阐释弹性的特点而担负着政治语言功能使然,是周代“立言不朽”的礼乐文化传统对各级贵族政治场合用语的现实需求所致。  相似文献   

11.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左传》又是一部散文著作,在叙述事件,刻划人物,语言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就语言运用来说,既简洁明快,又灵活多变,其中外交辞令的运用尤为精彩。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极其激烈复杂,朝结盟而夕相攻,风云变幻,惊心动  相似文献   

12.
音乐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与当地文化有密切关系。山东东部作为东夷文化腹地,是中国礼乐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虞舜作为东夷部族的首领,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发展,尤其是《韶》乐的创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创造凝结了东夷部族世代的音乐文化积累,并体现了东夷族在史前先进的礼乐文化。春秋时期,《韶》乐在东夷族祖居地齐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在中国音乐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郑天挺教授主编、徐中舒教授编注的《左传选》(中华书局,1963年9月第1版)是目前通行的一部《左传》的选本。它在兼顾时间线索的同时,突出重大的历史事件,较好地反映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面貌。而且注释简要、通俗,适用于一般读者的需要。这本书应当说是《左传》的一部较好的选注本。因此,它不仅成为目前大学古代史  相似文献   

14.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富有文采的历史散文巨著。在外交辞令的整理方面,记载了大量文采斐然、美不胜收的行人辞令。子产春秋时期郑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也是《左传》作者着墨最多、叙写最详的形象。本文重点从《左传》所载子产的外交实例中,总结了其外交辞令的特色。即刚柔相济,灵活多变,从容典雅、简约精炼而又字挟风霜,以礼德辩驳,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  相似文献   

15.
《诗经》在当时大范围地传播与周代礼乐文化有着巨大的关系。具体说来,因为周代礼乐制度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为了保证礼乐制度的实施,大量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诗歌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并用于不同仪式,使得《诗经》文本能够最终定型和保存下来;在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在对精英阶层的教育体系中包含了礼、诗、乐等内容,这种教育体系保证了《诗经》中的大量诗歌文本在知识界不间断的流传;在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朝、聘、会、盟等活动中,赋诗风尚大兴,并将赋诗行为与外交活动和对人的评价等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诗歌的社会功用,拓展了诗歌的传播途径,扩大了诗歌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6.
季札观乐是《左传》中记载的一场重要的审美欣赏活动。季札将他的雅乐审美观和政治见解结合在一起,为后人提供了集表演、欣赏、评论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审美欣赏活动。从季札观乐活动,可以想见春秋时期的儒家中庸文化、政教风俗以及当时人们对《诗经》的文学风格及音乐审美的体验。季札的评论对我国的音乐和文学审美都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中的战争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左传》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战争相对而言充满人道主义色彩。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礼文化以及战争目的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战争仪节现已被时代淘汰,我们应继承的是其以民为本、重德慎战、关心无辜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8.
人殉是古代社会特有的丧葬文化,其产生和原始人民的鬼神信仰观、社会生产力、私有制的发展密切相关。《左传》中有不少关于人殉的记录,透视《左传》,探寻文本中"人殉"特点,不难发现春秋时期传统的用人殉葬已然受到人民的批判,殉葬习俗正逐步衰落,人殉成为社会问题,人的价值和人主体性的觉醒越发明显,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个人与社会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19.
预言是人类凭借自身的经验与已有的认识能力,对将要出现的现象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做出合理的预计、判断,是基于一定的认识能力上的思维活动。《左传》一书记载了大量人事预言材料,可以分为:行为预言、言语预言和神态预言三类。《左传》中的人事预言体现出了独特的预言依据和思维逻辑,包含了许多历史和人生经验的总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左传》人事预言的内容、特点是由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所决定,在人类思维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左传》中的灾害记录有很多,旱灾、水灾、虫灾、地震等不胜枚举,但大多只是单纯记载。对于火灾的书写,《左传》作者却从救灾方法与原则等多角度描述。今人通过这些方法与原则能够窥探春秋时期的救灾意识,并且发现在古人很多救灾意识当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