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信息之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在课程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高度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是以主题或专题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而活动的主题或专题往往是横跨几个学科领域知识高度综合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是知识、技能上的高度综合。2.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必须要结合自己学校、社区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学生的现实生活包括学生接触感受得到的自然环境、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3.在活动过程中不断…  相似文献   

2.
陈水夏 《中国教师》2014,(12):37-38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可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即让思想品德教学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一、课程资源生活化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必须生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位学生的特性,使他们都能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可见,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围绕本节课教学主题,向学生提供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有价值的真实素材或情境,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5.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觉悟开始的。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中,必须沟通课程和生活的渠道,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教学1.学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中提出,学习内容不能仅仅来自“科学世界”,还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只有这样,课程才能真正成为沟通书本和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正>物理课程是初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的一门基本课程,物理课程的相关知识对现实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现实生活提供极大的帮助.现在的物理教学主要是以班级授课为主,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只能通过老师的描述和一些辅助性教学工具的展示来获得,学生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运用,也不能通过实际观察生活获得部分物理知识.在以后的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应该加强物理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所  相似文献   

8.
凡轶群 《成才之路》2014,(36):38-38
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常识。众所周知,政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若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那么则无异于缘木求鱼。为达到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教师要重视政治课程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让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要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克服以往学校德育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只注重学生社会化的单纯知识灌输等弊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做人。一、关注学生现实生活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中,没有脱离于生活的纯粹的道德。道德教育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道德教育应当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进行综合,使学生通过这种综合课程的学习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有爱…  相似文献   

10.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课堂练习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发挥学生在课堂实施中的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文中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生活的道理,感受生活的真谛。上海育才学校的一次“漫画”作文,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不断鼓励,学生很乐意参与。他们把电视报刊中看到的漫画积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都拿到这次作文课上“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课堂练习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发挥学生在课堂实施中的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文中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生活的道理,感受生活的真谛。上海育才学校的一次“漫画”作文,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不断鼓励,学生很乐意参与。他们把电视报刊中看到的漫画积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都拿到这次作文课上“表现”,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源自生活,为现实生活所服务,学校课程教学也源自生活,要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做出贡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也应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稳步实施,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也做了努力的探索,但是还有不少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法,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不到调动,感受不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使学生感受学习这门课程的实用性,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教科书的编写,应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教科书应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选择提供参考,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奠基。  相似文献   

14.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微学课程标滩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微学课程标滩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17.
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实现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19.
<正>"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是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生活是品德学科教学的起点,更是它的归宿。要使教学真正取得实效,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在成长中享受生活。通过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本人探究出小学品德课巧用生活资源导学的重要策略。一、创设现实生活教学情境新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社会)定位为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  相似文献   

20.
李延更 《小学生》2011,(5):25-26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瑚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1 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