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恶意诉讼是行为人为追求不当利益或达到不法目的而故意提起的诉讼,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恶意民事诉讼现象之所以产生与立法、诚信缺失和惩戒不力有很大的关系。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必须消解民事恶意诉讼。唯有如此,才能维护正常的民事诉讼程序,保证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避免对司法资源的浪费,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民事虚假诉讼不仅侵犯正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我国司法的权威,是目前民事诉讼程序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然而,当前学界对于民事虚假诉讼的界定众说纷纭,民诉法也仅规定了恶意串通一种类型。且在立法、司法、执法层面上对民事虚假诉讼的规定均存在不足之处,使得实务中当事人利用民事诉讼程序达到自身不法目的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本文从民事虚假诉讼的概念界定出发,针对当前立法、司法、执法层面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几点完善建议,以期进一步通过法律规制等手段遏制虚假诉讼,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民诉法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在解决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提出了我国民事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方面,巴西有拉丁美洲最现代化的民事诉讼程序体系。巴西的民事诉讼法律在这个有大陆法传统的联邦制国家得以普遍适用。巴西的民事上诉制度在拉丁美洲是很有特色的。巴西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两类民事上诉途径,即普通的上诉途径和特别的上诉途径。巴西的诉讼制度允许如此之多的上诉,特别是中间上诉,导致诉讼当事人可以恶意地将诉讼程序拖入冗长的程序中,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诉讼迟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及民事诉讼实践中,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成为人们广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民事诉讼法学界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与诉讼主体存在分歧。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契合点,探讨了我国民事诉讼各个主体的诉讼地位,认为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当事人与法院都具有平等的诉讼地位,并从交往理性的层次提出了检察机关可以作为诉讼主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证责任的分配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争议的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时由何方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根据法律要件分类说和诚信原则及公平原则,我国民事诉讼中分配举证责任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的例外原则、补充原则。我国对举证责任分配原则规定不合理的地方有待立法和司法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审判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官在民事诉讼中享有的自由裁量权不仅包括在实体法律适用上的自由裁量权,而且还包括程序性的自由裁量权。它渗透到了民事诉讼的整个程序过程,涵盖审查判断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指挥诉讼程序和适用法律作出裁决的过程,在实践中具体地体现为法律适用选择权以及管辖阶段和"程序管理"阶段的程序性自由裁量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要有独立的制度体系,完善立法、完善司法体制、完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8.
举证时限制度是举证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实现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和顺应法律全球化的需要。西方各国普遍确立了“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即举证时限制度。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颁布,我国也初步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的重要业务,是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诉讼法治化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我国的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还存在着范围狭窄、时间滞后、方式单一、力度弱化等缺陷.文章分析了缺陷的成因,并进而就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进行了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民事、商事法律关系日益复杂化,当事人利用关联诉讼进行恶意诉讼、欺诈诉讼的现象呈蔓延趋势。受前苏联诉讼理论的影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判决效力绝对化的观念,导致法院在处理关联诉讼时面临困境。司法解释对于前诉判决认定的事实在后诉中仅简单地以免证事实来处理,为不诚信当事人制造关联诉讼提供了可乘之机。确立判决效力的相对性观念,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原则上仅约束案件当事人,其对后诉法院的拘束力也应当仅限于前后诉当事人相同的情形,可以为法院处理关联诉讼提供合理的裁量空间。规范判决书的书写,明确判决理由部分对于事实的认定,限制不当扩大认定事实的范围,严格民事诉讼中的程序制裁措施,都有利于规制不当的关联诉讼。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救济尚存在诉讼当事人制度的不完善,民事诉讼和仲裁程序的不足,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不当,劳动合同法落实不力等缺陷。因而,完善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救济路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健全诉讼当事人制度;完善民事诉讼和仲裁程序;完善劳动争议的法律解决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减免法律救济的费用;规范管理农民工的权利行使机制;进一步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诸多定义普遍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内容涵盖不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宜界定为:受民事诉讼法调整而在任何两个参与民事诉讼的主体之间形成的、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这里的主体除通说认可的外,还应包括审判委员会、法官、检察官、旁听人,再修订《民事诉讼法》后审判委员会不应再包括进去。二是"诉讼参与人"和"诉讼参加人"在《民事诉讼法》中的区别不当,导致概念之间容易含混不清,这未引起足够重视。三是其他诉讼参与人同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称为争讼法律关系并不妥当,宜称为助诉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判后调解现象时有发生,看似并不违法,却实际涉嫌违背一系列基本诉讼价值理念问题。这一现象存在深刻的文化意识形态根源,既有相对善意的发生原因,即民间"惩恶扬善"的传统正义观、朴素因果报应论以及百姓对刑事政策的非恶意误读,也存在相对恶意的滋生原因,即部分诉讼主体抓住法律漏洞,采取暗中欺诈方式,追求最大诉讼利益的狭隘目的。刑事附带民诉判后调解实质违背程序正义理念,而并不值得我们提倡,我国应逐步完善相关制度,遏止这一带有诉讼欺诈性质的行为继续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民事诉讼立法的局限性,司法实践中对诉讼权利制约的软化,诉讼欺诈案件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利用诉讼的手段达到损害他人权益的目的无疑是对法律公平正义价值的忽略与践踏,对此必须严格禁止和防范。本文着眼于诉讼欺诈规制,立足于审判实践,试图从认知和识别诉讼欺诈出发,揭示了当前诉讼欺诈泛滥的深层原因在于规制法律的局限与缺位,并提出防范诉讼欺诈的司法阻却对策和完善规制诉讼欺诈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意见证据规则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与传闻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一样,都是证据法中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通俗地讲,民事诉讼意见证据规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如何对待证人所提供的意见证据的一系列法律规则的总称。民事诉讼意见证据规则对于推进诉讼进程、实现诉讼目的具有深远的影响。意见证据规则的合理性已经被国外很多国家所认可,尤其在英美法系国家中更为突出。通过借鉴和参考两大法系的成熟经验,推动我国民事诉讼意见证据规则的发展,可以最终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事诉讼意见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16.
选择题 (含单选和多选 )1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有 (   )。 A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多对关系既分立又统一的综合体 B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平等的诉讼法律关系 C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一方始终是法院 ,并居于主导地位 D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力和义务答案 :ABC2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可分为 (   )。 A 人民法院 B 人民检察院 C 诉讼参加人 D 其他诉讼参与人答案 :ABCD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的诉讼参加人包括 (   )。 A 证人      B 法定代表人 C 共同诉讼人   D 诉讼代表人答案 :BCD4)…  相似文献   

17.
廉成 《华章》2012,(18)
恶意诉讼近年来频有发生,其存在不仅极大的浪费司法资源,严重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亦使法律的权威性及其捍卫公平正义的理念大打折扣,然而对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当下在我国仍为空白,本文旨在进一步明晰恶意诉讼的概念,同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在民事诉讼中,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界定,存在各种理论学说。文章以诉讼权利、诉讼义务为指针,解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诉讼调解受到广泛关注。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在一般民事诉讼案件中,尽管当事人之间达成了调解协议,但在调解书送达与签收前可以反悔。这种反悔制度存在欠缺。诉讼当事人合意达成调解协议,意味着利益可以平衡;且调解协议应诚信履行,因为诚信包含了深刻的道义基础。故应建立诉讼调解协议签名或盖章生效制度,取消调解反悔制度。这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当事人的涵义出发,首先阐述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意义,进而从完善诉讼权利体系、提高诉讼权利规范的完整性、清晰性、更新审判理念等方面论述了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保障与完善的途径,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