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启超以“三世六别”说论证政制改革的必然趋向,援引“政体本于国情”说,阐述政改途径的多样性。进而提出,中国政制改革应以“变官制”为要,走“拾级而升”的渐进性变革之路。并认为,政制改革须与社会经济报局、舆论、国际政治协调运作,“开民智”、“伸民权”乃实现政制近代化的根本保证。梁启超的政改理论仍不失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认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德育在现代化内在结构体系中居首要地位。“今日世界之竞争,国民竞争也”,德育的目的在“新民”。“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德育应贯彻“利群主义”原则。现代文化“都是从咱由批评’产生出来”,德育应以“自主主义”为方针。“共和国民应有之资格,我同胞虽一不具”,德育应以“响导”国民为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近代国学大师,他在文献学理论创新上取得巨大成就,在辑佚学上主要讨论了辑佚产生原因、辑佚起源、辑佚的界定、辑佚的取材、鉴定辑佚书优劣标准、辑佚的价值等理论问题,开启了辑佚理论研究的先河,奠定了辑佚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二方面论述梁启超在近代史学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传记作品及其理论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古代传记向现代传记的过渡与衔接的轨迹和方向。他的涵盖了中外新旧传记的各类体的作品,尤其是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个性化特点的优秀代表作,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史学成就,由此为中国现代传记的确立提供了范式;而他的传记理论融合中外,以其学理上的正确性和知识形态上的系统性,有助于伟记理论作为中国现代史学理论体系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分支学科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尚用、开放、新变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基本特性。求实尚用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基本品格,也是其小说理论建构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以为我所用的民族立场为核心,向着一切异质化开放是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基本风貌,亦是其取得重要理论成就的方法论基石;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使其小说理论体现出求新求变的时代风貌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认为,传统文化对小说的歧视导致其创作主体沦为华士商贾,整体品位不高。而要实现“新民”,就必须吸引新兴知识分子投身政治小说创作,利用小说的通俗性、感染力来传播启蒙思想。近代出版业的兴起与科举制的废除为此提供了现实条件,促成文学格局从以诗文为主向以小说为主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明王朝自建国以来,统治阶级一直都很重视西北边境地区的治理,而马政的实施则是其极为重要的强边御虏手段之一,也是明王朝历代君臣所共有的治边观念。在马政中,官牧和市马两种方法并行不悖,一度使明朝边备充裕;而到后来,由于所用非人,豪强侵夺,马政遂而衰败。马政制度从确立、实施、发展再到完善和逐渐衰败,既是明朝边疆安危的变化表现,也是明王朝整体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戊戌维新后,梁启超东渡日本,发表长篇著作《新民说》。其时,深受民主思潮影响的梁启超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变革事业,得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1](P272)的结论,把国民素质的改造作为建设资本主义新型国家的先决条件和根本途径提上了议事日程,亦由此凸现了人的近代化在中国近代化事业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作在梳理总结历史和当前学术界对粱启超的历史地位的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梁启超一生的事迹,阐明了自己对梁启超定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坛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政党政治时期,系统阐述两党政治思想并具体实践最力者,当属梁启超.然而,从当时的选举制度、政治参与扩大化的要求、民众的认同心理以及政党的特点和政治大环境看,中国都不具备实现“两党制“的起码条件,梁氏的两党政治根本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梁启超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比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深层结构进行反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他以"新民"学说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形成了他的新民思想。  相似文献   

13.
维新时期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从救国御侮的需要出发,极力主张改革教育。他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民智不开、人才缺乏,而究其原因,是当时的教育所致;中国如欲变法图强,必须培养人才,欲培养人才,则必须改革教育;教育改革是政治改革的基础。他提出了变科举、重师范、兴女学、改革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改革主张,对清末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论是梁启超资本主义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梁启超主张政治文明与道德文明相辅相成;另一方面,梁启超认为政治文明包含政治合法化、政治制度化、政治法制化等内容。同时,梁启超强调政治文明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各国的国民素质相符合。  相似文献   

15.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文化的转型,这是历史转型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启蒙学者,梁启超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民权思想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核心,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是把西方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他的民权思想包含着对君权的尊重,其认为在中国欲行民权必先兴绅权,因此在梁启超思想体系中,民权思想占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大胆地吸收西学改造思想,就历史观而言,一方面,以“不言《新学伪经考》”的新学术突破了早期所深受康有为影响的“三世说”史观,另一方面,他侧重用近代民族国家学说解释历史,建构了以民族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思想;完成这一转变的学理则是以“人群”的进化观念,改造康有为“政制”、“文教”进化“三世说”变革中国的历史观,并在建构中赋予了民族国寡为突出特征的史观,以此为出发点呼吁“史界之革命”。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在探讨艺术问题时,非常注意吸收、运用西方美学、心理学的知识去剖析审美创作现象,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心理分析法,特别是涉及了读者心理因素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读者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在近代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所论及的主要内容有:提出了小说的总体改革方向;论述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小说的内部规律。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发挥过作用、而且对后世学也有一定的影响。本在详细分析梁启超小说理论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对现代作家作品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看到了中日两国之差距,随即找寻强国之路,著文办报,尤其分析“大和魂”的功效,进而探寻“中国魂”,呼吁国人重视历史教育,力倡尚武雄风。此等努力,理当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