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美学理论体现,又是一种人文思想教育。在全球经济文化日益紧密的今天,培育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树立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养成优秀人格,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审美教育优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助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科学内涵主要表现为整体跃升的全局观、实践导向的本质观和自主创新的价值观。推动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需要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协作,健全社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顶层设计,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家庭引导,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实施体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古代具有朴素的实践美育思想,倡导审美人格的修养实践。然而这一思想自近代以来被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的主体性和物质生产的工业文明以及相应的资本主义制度所践踏,造成了朴素实践美育思想的失落。我国在引进西方近代美育文化的时候,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往往产生拿来主义和全盘西化的思潮;在接受学习马克思美育文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审美化教学论》《大美育效应》等互联网+大美育理论·课程·学程·教程系列图书的问世,学者赵伶俐的大美育观再度引发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在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学,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新趋势新目标的今天,大美育观不仅具有美育理论建构上的积极意义,而且对美育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  相似文献   

5.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重要的美育思想:美育在各育中起“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通过和谐协调的艺术,培养和谐协调的情感,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进而实现人与对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协调;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美育的地位、作用在我国教育中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就不同地区、部门和学校而言,美育的过程、手段与效果千差万别,且有的具有很大的局限,例如有的认为美育和智育相去甚远,有的认为美育是奢侈性娱乐化消极行为,有的认为美育即美学理论教育,有的认为美育即情感教育,这些观点显然有相应的理论根源.美育的效果不仅仅对于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的和谐进步有意义,笔者认为其更远大的意义在于可以促成思维领域里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科学说明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和拓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8.
郑承军 《中国德育》2007,2(6):18-20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观肯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然属性依附于人的社会活动。马克思主义人本德育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强调对人的需要、个性的尊重和重视,强调对人的自由、解放的执着追求,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自我修养。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德育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校美育依然没有作为独立学科得到应有的地位与相应的学科建设。这一现状首先源于人们对于高校美育观的认识偏差。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育的认识各执一词,要么将美育视作德育或情感教育,要么把美育等同于美学理论的教育或艺术教育等等。美育与道德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审美教育等范畴之间的关系一直纠结不清,这种认识的偏差严重制约了我国美育学科地位的确立和构建。本文拟就美育同上述教育范畴之间的关系作出辨析,以还美育一个真实的面目和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是劳动。一种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通过对这两种说法的把握和梳理。认为前者是从生物学角度揭示人本质的表层结构、一般本质;后者则是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人本质的深层结构、特殊本质。二者殊途同归,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1.
民族问题是引发国家及世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各国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的研究。而教育,特别是民族观教育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的民族观教育,需要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将民族观教育与国家教育、新文化载体、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从而保证民族观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音乐审美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素质是现代化建设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高师音乐教学必须加强情感培养 ,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我们应该重视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寻找结构的优化和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试论高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归宿,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审美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审美情趣,开展审美教育也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自觉地追求并达到美的人生境界,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同时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5.
美育刍议     
美育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由于认识的不到位以及具体措施的缺乏,迄今仍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一项复杂而巨大的工程,当前有必要厘清美育与艺术教育等相关概念的关系,并从现有的教育体系、美育管理、美育师资的培养、网络美育的介入、美育资源的整合等角度予以考察和关注。  相似文献   

16.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有自身的特殊审美特性: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艺术性、爱美性、全面性。  相似文献   

18.
生命科学教学的美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将生命科学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审美的对象和内容,在生命科学的教学中始终渗透着美育教育,因此美育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生命科学教学的需要。在生命科学的教学中要善于找到、挖掘和发现美育的各种构成要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和需要。  相似文献   

19.
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价值、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与之形成互动互联、开放合作的协同育人格局,对于完善美育育人机制、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创新学校美育方法、讲好中华美育故事、缓解美育师资不足、提高美育普及水平、构建终身美育生态带来了积极价值。然而,主体间协同育人意识淡薄、合作机制乏力、审美教学联结点难寻、师资队伍管理模糊、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间的文化隔膜是参与的困境所在。需要从深化协同育人理念、建立持续深入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发美育主题课程、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师资队伍以及树立并落实大美育观方面入手,构建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的路径,促进二者在共同育人道路上的协同与贯通,保证美育育人价值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20.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人的意识,改变旧有的环境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美育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生存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使人由单一和谐走向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暂时的、一过性的快感享受走向持续的、长久的美感体验,由注重单一结果走向生命过程美的追求。广泛开展生态美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诗意生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