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右不是因文学创作成就闻名于世,而是因其文学选本《唐宋六家文衡》为世人所知。《唐宋六家文衡》接续了南宋以来集唐宋八大家为古文流派的趋势,首次集中编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八家”之文,并大幅提高曾巩散文的入选比例,对曾巩散文的最终经典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独特的安排是朱子理学的不断强化,科举考试机制的长期存在,浙东地区学术文化的理学氛围,朱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交往群体的儒学观念以及朱右自身“尊经重道”的文学思想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观澜文集》,南宋福州人林之奇编纂。林之奇受吕本中影响,是一个讲究文学的人,评价人以文采华丽为第一。因教学之需,林之奇编辑《观澜文集》,主要收入了先秦至北宋末年文学史上的名家,如屈原、宋玉、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柳宗元、苏轼、曾巩、苏辙、王安石等人名作,鲜明地体现了他重文的文学观念。《观澜文集》影响着吕祖谦,及其吕祖谦的门人,以及明代的朱右、唐顺之、茅坤诸人,对明代文学史上提倡唐宋文学的走向及唐宋派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散文,至唐宋而登峰巅。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八大家,先后称雄文坛,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各树丰碑。 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集》丛书,不啻是深入这座殿堂的津梁。 这套丛书,共约160万字,印为七册。内中苏洵、苏辙合为一册,其他诸家各一册,分别编选该作家各时期、各体裁代表作数十篇,荟萃其创作精华。 丛书由王水照、刘乃昌、顾易生等教授分别编撰,编撰者在辩证吸纳前修时贤真知灼见的同时,也多有自家创发。丛书中的《王安石散文选集》,为迄今第一部王安石散文的编年选本;《曾巩散文选集》则是首部独编的曾巩散文注译选本。在苏轼、韩愈诸家选集中,对作品背景的考释、作品意蕴的阐发和审美价值的赏鉴,颇多融入编撰者的研究心得。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列为唐宋八大古文家之一的曾巩是位有突出成就的作家,他以自己的艺术成就,一度显赫于宋代文坛。他师从于欧阳修,又与王安石共事一朝,在文学研究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与风格。他的散文具有雍容典雅、古奥精密等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5.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起源: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相似文献   

6.
墨池记     
曾巩(公元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等。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仰慕王羲之的盛名,曾专程去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相似文献   

7.
<正> 自明中叶的茅坤将唐之韩愈、柳宗元,宋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的文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传世后,八大家之说便“盛行海内”沿用至今。确实,他们的散文不仅比较全面、确当地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光大,而且开启了后世散文发展之流变,几乎各种流派都从他们那里接续了基因。明代竟陵派的创始人钟惺说:“有东坡之文,战国之文可废”指的是它的承上;从启下说,桐域派散文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散文的总结,桐域三祖之高祖的方苞也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为终极目标。诚然,我们也应该承认,“八家大同小异,要归雅驯”,或者如黄宗羲所归纳的,  相似文献   

8.
金朝儒学驳杂而不统一,流播着许多派别。新、旧儒学并存的格局是构成金朝文学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元素之一。金朝境内旧儒学思想的回升,是整个古代儒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运动形式。北宋理学诸流派起初潜存于民间,后来随着南宋理学逐渐北传以及文人纷纷涉足,新儒学终于在金末元初蔚为大观。终金一朝,盛行于士林、文坛并对创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理学派别是被认为非正宗的蜀学。文人对儒学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类型专门致力于研习和传播新、旧儒学,以纯儒自居;另一种类型博采杂取,兼容众说,于儒学之外叉濡染释、老。儒学对金朝文学的意义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首先,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程度不同地体现在各种文体的创作中;其次,出现了许多阐发儒家思想尤其是宋学的诗、文作品;再次,文学活动中的文以载道、修辞立诚的意识得以强化和深化。儒学对金朝文学的作用表现为正、负两方面。金朝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较好地解决了文、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儒家思想对文学的阻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打破。随着孔子以及儒学思想研究的深入,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综观百年《论语》文学研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就其语言艺术、人物描写、文体特征、艺术风格及其《论语》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四)宋元文学 第一,宋代文学 1、诗文: ①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所开拓创造,追求新奇、细密、显露而富于理趣;同时出现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倾向。重要诗人有欧阳修、苏轼、陆游等。 ②宋代散文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唐宋古文八大家”有六家在宋,他们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和王安石。 2、词:词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文学史上词以宋称。 ①前人论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前者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后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相似文献   

11.
曾巩是欧阳修最为得意的弟子,他无论在仕途上还是文学上都受到了欧阳修的提携。欧阳修在"文"与"道"两方面对曾巩产生了深远影响,曾巩一方面继承了欧阳修的学术思想,一方面对"文"、"道"这类传统命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总体而言,曾巩更关注文章所承载的"道",对文辞的雕琢重视略有不足。  相似文献   

12.
“唐宋八大家”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形成与被接受有一个过程。南宋以前学者对唐两家已有共识,但对宋六家文的认识还不一致。吕祖谦最早集中宣传宋六家文,梳理唐宋古文流派。他选编的《皇朝文鉴》、《古文关键》及其他从事的教育活动,对宣传唐宋八大家,确立唐宋八大家的地位、促进唐宋八大家的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岐雯 《现代语文》2010,(1):123-123
归有光是明代独具个性的散文家。其散文源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质朴,感情真挚。尤其是以父子夫妇之情着笔,因环境的熏染,耳闻目睹,感受深笃,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项脊轩志》行文中的衬托艺术颇能体现其娴熟的为文技巧,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4.
唐宋两代,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辉煌时期,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无疑代表了此时的最高成就。八大家散文,既有先秦两汉之文的自由活泼,形象生动,精练简明,又有六朝骈文的铺排对偶,长于描绘和抒情,“共同完成了‘文起八代之衰’的伟业”(李道英《唐宋八大家与古代散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八大家散文着意创新,既提出了系统的文学主张,又致力于创作实践,自觉重视文章的实用性、艺术性,为古代散文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他们提出的理论和创作实绩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曾巩位于唐宋八大家之末,其文章也如人一般深厚典雅、温和节制。本文通过对曾巩散文的分析,从理论、行文特点、语言修辞三个方面,探究曾巩散文理论端正、纡徐委备、语言简洁、巧用设问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程敏政著作宏富,遍及经、史、子、集,有30余部。程敏政整理不少地方文献,为徽学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原始资料。程敏政推崇程朱理学,又调和朱陆,在促进程朱理学向王阳明心学转变过程中做出了贡献。他编选了明人选明文总集《明文衡》,录文有很大的宽泛性,在广义的"文选学"上占有一席之位。  相似文献   

17.
"论辩"专题(单元)是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第一个专题,论辩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文体之一,论辩文有论有辩,"论"重在树立论点,严密论证;"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唐宋八大家的论辩文无论在结构上、语言上还是思想上都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18.
曾巩王安石散文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文六大家中,三苏为蜀人,而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均出自人文荟萃的江西。作为门生、晚辈,曾巩与王安石皆蒙欧阳修教诲提携,为其道德文章所薰蒸浸渍。他们熟读经史,涉猎百家,有深厚的儒学与文学修养,这种修养,对他们的散文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产生了巨大而相近的影响。景祜三年(1036),曾、王即相识于京师,巩有《寄王介卿》云:“君材信魁崛,议论恣排辟。……寥寥孟韩后,斯文大难得。”对安石不胜倾慕。庆历二年  相似文献   

19.
文言是指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文人仿古的作品。比如: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汉《史记》、《汉书》之类的典籍,以及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龚自珍的文章,都是典型的文言作品。此外,五四从前除民歌以外的诗词歌赋,也算文言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领域里,散文是一种选材范围广,形式多样,感情充沛,能够敏捷,灵活,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我国散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十分繁荣,而且影响相当深远,那时的文学家,哲学家差不多都是散文家.到了唐宋,形成了专写散文之风,故有“唐宋散文”之称.“五四”时期,文学上来了一次革命,就是新文学运动,这是反帝反封建内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鲁迅的散文从内容到形式,对前人的散文都是一个革命的突破.他的《野草》是优秀的散文诗集.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是当时散文发展的高峰.在和反动势力进行激烈的斗争中,鲁迅写了大量如匕首投枪的散文,把散文的战斗作用发挥到了空前的高度.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