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在培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将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作为“四有”新人成长的基点,这一提法极为引人注目。建国50多年来,已进行七次课程改革,这次课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首次将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人文素养纳入培养目标,无疑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我们应予以高度关注。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类全部优秀文化培育下所形成的道德品质、文化品味和精神品格,是一个人掌握和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水准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基本素养。人文科学是认识世界、发行世界、完善人类…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实践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在其指导下,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人性的发展。所谓人文精神,是以对人自身的关注为内在规定,以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类有史以来不断形成、积淀、丰富的精神文化的总和。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素质、人文素养显现出来,而人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滋润着人文精神的完善。随着内在气质、性格、价值观念、个性的积淀和形成,人文素质、人文素养逐渐升华为人文精神。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  相似文献   

3.
一、从新课程改革角度认识人文价值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就是旗帜鲜明地倡导入文价值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注入文精神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新教材内容不仅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新颖有趣、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有较强的人文性、思想性。入文价值教育主张人类有五大人文价值:真理、善行、和平、仁爱以及仁慈(或非暴力),这五种人文价值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生命活动等息息相关,与我国新课程改革“人文精神教育”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4.
语言“塔布”与委婉:人类话语行为的制衡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塔布”是任何一个文化社团或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被看作是约束和调控人类行为的“神圈”,其价值非同凡响。离开了它,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文化、精神、教养与优雅便会荡然无存,人类社会的人文制度和伦理规范就会遭受涂炭而最终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建设精神家园的无形的制衡之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其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潜在的心理导引功能和行为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使用材料与开发课程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怎样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是很值得研究的新问题。教材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其中包含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足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其人文素养.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李啸瑜 《现代教学》2014,(7):116-117
艺术、体育(简称艺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多年来,我校在“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理念和“平民本色,精英气质”育人目标的引领下,始终立足人的全面发展,重视艺体教育,通过艺体课程的整体开发与实施,不断提升全体学生的艺体素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科学,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数学教学首先是一种对人的教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学的人文性,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学人文数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满足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成了教学界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目的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主阵地,先进文化的教育是养育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源泉,而提升教学艺术的文化品位则充分体现在师生互动共建文化的过程之中。高品位的课堂文化能促进掌生认识和发展自身的价值,能帮助他们求得精神的自由发展、寻求内心的完美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弊病是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4.
顾从林 《考试周刊》2012,(64):119-119
人文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也是社会衡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新课程标准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采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致力于打造人文内涵浓郁的思想品德教学。一、利用思想品德的德育作用渗透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主体构成因素。文章阐释了人文与科学、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内涵,剖析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缺失现状,并就加强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所谓“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1]。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宋焱 《现代语文》2008,(5):53-54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不难发现,《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人文素养”的提高,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外语,一方面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新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英语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地“人文关怀”。英语教学如果舍弃了“人文素养”,也就舍弃了语言教学的精髓本质。作为英语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当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是现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应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根本改变了一味强调接受、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现状。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探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人文素养”也得到充分体现。课本中如何在教学过程把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有机结合,笔者浅谈点滴认识。一、人人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教学中,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外,以动手操作为主,还是以动脑活动为主,都是从启发性问题入手,来…  相似文献   

20.
体现时代特点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专门提到了要使学生“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何为人文素养“?人文”主要针对人文科学而言,如政治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宗教、艺术等,而素养则包含能力层面和精神层面,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