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那就是教者吃亏吃力 ,平平淡淡 ,学者枯燥无味 ,恹恹欲睡。究其原因之一 ,是教师缺乏激情。激情 ,即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语文教师怎样用激情之火点燃学生心灵呢 ?首先 ,要做一名充满“激情之火”的教师。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 ,无不是作者激情荡漾的倾泻。鲁迅滚动着“激情之火”写出了《藤野先生》、《孔乙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是他自己被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 ,他心中首先点燃了“激情之火” ,这名篇点燃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的“激情之火”。苏轼的《念…  相似文献   

2.
赵广霞 《考试周刊》2010,(45):41-43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由此可见道德的重要性。对于学校来说首要的工作就是学生的德育工作。新课标体系下的各门课程正是实施德育的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地流淌。●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让他们能够在讲演中在作文中酣畅淋漓地倾泄思想感情的潮水;鼓励学生创造,让他们能够在沐浴世界上所有精神文明之光的同时,又能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胆略与能力!●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培养”,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一种民主教学的氛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长期不写作文,只是下达“写作”任务,作文课堂难以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本期刊登《老师“下水作文”走进心灵共同创造》一文或许能解答我们心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5.
心中的阳光     
创意话题一个青年落榜后十分灰心,心中一片暗淡。烦闷之际他不由地走到一个庙宇里。住持见他垂头丧气,问了缘由后,便指着树阴筛下的斑斑驳驳说:“年轻人,这是什么?”青年人说:“暗影呗!”住持说:“错了,那是阳光哇!”青年顿悟。从此锲而不舍地努力起来,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人一旦心有障碍,就是洒满一地阳光,你往往也会感到灰暗;而当你心中盛满阳光,就是黑暗中也能看到希望之光。请以“心中的阳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创意导引这是一“情境”类话题作文。所谓“情境”类话题作文,指的是命题…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打动心灵”的互动教学方式,采用互动氛围、互动问答、互动评价、互动体验等方式打动学生心灵、活跃学生思维、展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学的每一个动作,部是教育,立言的活动就是立人的过程。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教育”的自觉!心中有教育,才会不满足于知识传输、学生“学会”,丽是积极地追求学生“会学”,并培育精神,让学生享受“成长之美”。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才能创造性地阅读。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就变成了无水之池。”同样的道理,没有了情感,学生也就只能“死读书”。特级教师王崧舟深谙此道,他执教的《一夜的工作》真正实现了学生与老师、文本,甚至与文童的主人公——周总理之间最真挚的心灵碰撞,拨动了学生心中的“情”弦,课堂因此而真情四溢,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9.
传说中练武者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因为无招胜有招。如果迁移到作文教学中来,相对应的那句话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为为作文而作文,为升学而作文,将使学生作文兴趣全无,也使作文课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应该营造不断激活生活经历的、不断撞击心灵的作文教学时空,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挖掘学生潜能,倾诉个人体验,放飞创新思维,彰显个性魅力。从而使作文成为学生心灵倾诉、升华的理想殿堂。[案例1]那天中午,照例是自由阅读时间,学生们都在看书,我跟平时一样也拿了本书在一边看…  相似文献   

10.
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养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20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教师光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智慧和力量的化身。获得过硬本领的办法之一就是不断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生存的第一要务.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幸福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1.
对面的墙     
人们都崇拜英雄,羡慕成功者,殊不知有时候,英雄的反面就是贼寇。所有的一切,爱恨、荣辱、成败……往往只取决于那关键的一刻———你能否能越过那对面的一堵高墙。“死亦为鬼雄”的西楚霸王项羽,生平大小二百余战无一败绩,就是在巨鹿十万秦军这堵高墙面前他奋力一搏,破釜沉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他成功了,他越过了强大秦军为他所构筑的铜墙铁壁;他又失败了,他没有越过自己心灵的那一堵高墙———四面楚歌之时,不知他是否为鸿门之宴放走刘邦而悔恨不已?墙无处不在,有时就在你目光所及的地方,有时却深深地埋在你的心中。一代画神梵…  相似文献   

12.
所谓谈心法,是指课堂中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互动与共鸣。即课堂教学的具体授课内容要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实现启迪学生心灵的课堂效果,而并非指“促膝谈心”。1. 心灵上的互动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所谓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通常称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无可非议。然而,笔者认为教师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般称为主导)。那么谁是客体呢?这就是具体的授课内容。因此,所谓互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双方活动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或表面的,而只能是两个主体之间心灵上的,即实…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那就要求教者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景。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阅读活动首要和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秘妙”是王国维先生的用语:“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唯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秘妙”,也就是文章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是指语言文字运用中最富创造性的地方,是作者巧妙地表现出他人难以言喻的特征、思想或趣味。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堂教学渐渐地刮起一股流行风。凡是观摩教学、优质课评比、或者教学大奖赛等,有三样宝贝必不可少,那就是多媒体,分组讨论和学生掌声。有思想的业内人士形象化将之比作施加给学生的新“三座大山”。多媒体使你“目不暇接”,但如过眼烟云,想看都来不及,想说爱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几个汉字,读懂几个段落,背诵几篇美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味字、句、段、篇、章背后的一种精神,一种感召力和一种价值观。特级教师王崧舟有一句话说得好:“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句话藏着一个语文教师可以甚至应当去追求的“梦”,那就是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可颂道德之永恒,可感生命之价值,可叹人性之光辉”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么一句话:“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意思是说,生和死是相对的,有生必有死。于语文教学,我要仿造一句:死也活之根本,活也死之目的。旨在表明:必须坚持语文教学中“死”和“活”的辩证统一。所谓“死”,就是教师教要落脚,力保学生学得踏实,学得扎实,系统而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所谓“活”,就是教师要“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使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学以致用,开发智力。若将二者统一起来,那就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  相似文献   

18.
一提起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有人就会颇不以为然地说:“课堂是传授知识的神圣而庄严的地方,不是说相声的场所!”于是他就抱着那本课本,按照参考资料,象虔诚的教父在讲解那《圣经》一样.而结果呢?课堂上学生不是进入“愤悱”状态、就是进入“睡眠”状态或“半睡眠”状态。我以为这与教学索然寡味,缺乏趣味性大有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乐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把课上得趣味盎然,使学生娱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触发其情思,开发其智力,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时空》2014,(9):32-39
【导语】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幸福像一道光,只可能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一个人无论老弱贫富、从事何种职业,一旦心灵发出幸福的光,就必然会照亮其他人。新疆沙湾县小学教师高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用那颗充满爱的心温暖、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将爱的种子播撒在了每一个孩子心中。她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与学生、家长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课程改革下所追求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也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可见,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