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其渊源可追溯到古老的社祭,是中国市集的形式之一。因庙会有聚众的作用,亦称“庙市”。北京的庙会最早出现在辽代,到明代已很兴盛。北京庙会大体分三类:一是每月定期轮流开放的庙会;二是行业庙会,即各行各业都有祭祀祖师爷的定例,每年一次,大都在祖师  相似文献   

2.
庙会在北京盛行多年,何为庙会?"庙期之会集也",庙会的内容有宗教、商贸、文娱、观光等内容.庙会,还要有会,不仅是游人的集会,还包括"花会"和"香会",花会是民间的业余文娱表演,是纯属公益性质的活动.他们分文不取,只是义务表演,大多是农民、艺人等.各花会在庙会期间相互竞争,甚至在路上就表演,总有行人追着观看,鼓掌叫好!  相似文献   

3.
庙会是一种社会风俗,它就像一面镜子,展示着当地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太昊陵民间传统庙会节庆体育活动依附在庙会祭奠有关的宗教仪式活动中,渗透于庙会众多的游艺中,反映着当地的民俗、民风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着娱神、娱人、自娱的活动特性.作为一种体育性质的文化娱乐活动,延续已久且富有生命力. 一、太昊陵民间传统庙会节庆体育活动历史源起及变迁 相传淮阳是远古时代东夷族部落首领太昊伏羲氏的都城,远古时代人兽共存.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庙会     
刘鹏 《北京档案》2008,(1):40-41
庙会是北京千百年来的社会活动之一.庙会始于古代的"社祭",社祭的时候,百戏杂陈,百货云集,有来看社祭的(来看戏);有来看杂技的;有来买百货、生活必需品的,所以社祭又叫"社会"."社"是什么?就是古代的土谷祠(土地庙),故称"庙会".北京的庙会,从地区上可分为城区和郊区;从性质上可分为定期集市、小型物资交流会、小型商品供应站式和以进香敬神为主的庙会等.  相似文献   

5.
<正>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是玉溪市澄江县阳宗地区赶"大香会"的日子。"大香会"是澄江民间自发组织的庙会,之所以以"大香"命名,是因为庙会当天,人们会把一株十多米高、直径近一米粗的特制大香从阳宗坝子中间送到坝子东边的龙泉寺点燃,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香会"庙会这天,阳宗坝子和周边的各个村子都准备了表演节目,数十只表演队伍以大香为中心,浩浩荡荡前往龙泉寺,小屯村的关索戏也在表演队伍中间。  相似文献   

6.
说起老北京的春节庙会,厂甸庙会应该算是最负盛名的一个了.它因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影响深远而被列为中国四大庙会之首.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厂甸庙会更加兴盛,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清末《厂甸竹枝词》中唱到:新年拜罢去春游,厂甸街头万斗尘.女绿男红车似水,此来彼往人看人.光绪年间《厂甸记》中描绘:平时空旷,人迹罕至;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民国时期,厂甸庙会被认定为官方唯一指定开设的庙会集市.  相似文献   

7.
庙会,俗称庙市,它往往与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清代庙会,最富有北京的民俗特色。北京的庙会民俗在《雪桥诗话》是如何体现的呢?《雪桥诗话》对北京庙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如何解读的呢?一、《雪桥诗话》对北京庙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庙会是民间游艺繁衍发展的重要天然舞台。依托于庙会的民间游艺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其一,庙会集市的剧场杂耍摊;其二,年节庙会的民间花会;其三,郊游庙会的跑马赛车会。  相似文献   

9.
妙峰山娘娘庙会是北京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宗教庙会,香客数以十万计.  相似文献   

10.
<正>庙会主要是以祭祀观音、土主、城隍、文昌、关公、如来、三清、土地等神佛为目的的群众自发性集会。旧时昆明庙会有10多个,现在仍然兴盛的有正月初九耍金殿、三月三耍西山、观音山庙会、官渡古镇庙会、盘龙会等。金殿庙会农历正月初九金殿庙会,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爬鸣凤山、摸福、赏茶花"是金殿庙会的传统项目,在昆明家喻户晓。2013年11月25日,金殿庙会被列入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鹿璐 《北京档案》2015,(2):41-43
现在北京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传统的庙会或花会,主要有地坛的文化庙会、白云观的民俗庙会和龙潭湖的大型花会,还有厂甸庙会、大观园庙会等等。各个庙会虽然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创新,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容,但是它们依然保留了传统特色,像地坛庙会有“祭地”表演;白云观庙会有“摸石猴”、“打金钱眼”等传统节目;厂甸庙会还保持着庙会的最初形式,不售门票等等。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在春节里会好好地庆祝一番,老百姓在节日里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逛庙会。  相似文献   

12.
顾颉刚在1920年代观察妙峰山庙会的时候分别有两个矛盾的判断,一边说庙会将要消亡,一边说庙会将有重要的未来。后来的社会进程先是显示庙会与香会的消亡,后又迎来它们的复兴,再后来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明确证实庙会和香会的未来都有保证,因为它们被认知到是地方社会的建构者和北京文化的代表者。  相似文献   

13.
据<北京娱乐信报>消息,今年北京纸老虎图书庙会打出"图书10元1斤"旗号,一时间人流如潮.据图书庙会主办方透露,此次庙会共有113家出版社的50万斤图书进场,截至2月10日,共售出20万斤图书.在现场有读者认为,图书论斤销售真正的受益者是读书人,但也有读者表示,用卖菜的方法卖书,是对文化和读书人的亵渎.老实说,我的感觉更接近后者.联系到前一时期,还是娱乐信报报道:城乡贸易中心论斤卖书,5元1斤.真是有点悲哀了!  相似文献   

14.
秋天书     
桂苓 《出版广角》2006,(2):24-25
逛地坛书市的最佳状态是如同逛地坛的正月庙会,不抱任何目的,就当是遛弯,闲逛,信马由缰,如有收获,就是大喜悦。  相似文献   

15.
旧京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故俗称东庙.月逢一、二、九、十为固定的开庙日期,其规模甲于京城所有的庙会.举凡日常用品、花鸟虫鱼、耍货玩具、古玩玉器、江湖杂艺、风味小吃……无一不有.对于多数北京人来说,庙会主要不是求神拜佛的意义,而是日常生活所必需.庙会上有四个售卖戏曲艺术品的摊子,当时常常吸引市民百姓、艺人墨客围观流连,至今老北京人依然时常忆及,犹梦犹幻.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北京的交通工具,是以骡马车和人力车为主的.那时的人力车,大街小巷,集市庙会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7.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8.
在西城区档案馆里,存有一份1 963年春节期间厂甸市场(即厂甸庙会)筹备情况简报的档案.档案中明确记载了1963年春节的厂甸市场共10天,从1月25日至2月3日,出售的商品主要是食品、小吃类,还有手工艺品、文化艺术品和花木之类.市场内共设摊位744个,其中,食品230户、小吃100户、文化艺术品70户、手工艺品52户、花木40户、风车50户等.厂甸庙会京味浓郁,当年不仅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还曾引起中央领导人的关注.1963年春节期间的厂甸庙会,就曾迎来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同志的视察.  相似文献   

19.
许蒙 《大观周刊》2012,(43):41-41
中国汉族的民间庙会和国外的嘉年华都是人类文化的杰作,是不同文化与心理的长期积淀,历经漫长的时代流传下来并形成今天的形态。但在现代化语境下庙会和狂欢节却遭遇了不同的命运。国外的嘉年华经过不断吸收和融合多种文化因素,形成多元化的节日,并为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所认可,而庙会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却显得脆弱无力。  相似文献   

20.
3月7日至4月5日(农历二月十五至三月十五)老子庙会起源于汉代。据《后汉书·桓帝本纪》记载,延熹八年,汉桓帝派大臣到老子出生地鹿邑朝拜老子并建老子祠,从而形成了以祭祀老子为中心的庙会活动。老子庙会兴盛于唐。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