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幻想文学大师米切尔·恩德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在《永远讲不完的故事》里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错相融的双重世界。由于深受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恩德在作品中采用了很多具有神秘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涵盖了作品的主题意蕴。而在叙事方面,作者则采用双线交叉结构和元叙述模式,将现实与幻想紧密结合,使得文本结构层次更加多样化,由此作品也就具有了多元解读性。  相似文献   

2.
<讲不完的故事>是米切尔·恩德最主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恩德将丰富的哲学思想融入了一个孩子寻找自我的经历中,这其中包含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认同,即自我意识的萌发,也隐含了成人和孩子在精神世界中的同源和分化,而导致这分化产生的原因正是人类在物质世界的日益丰满中所忽略的精神世界的虚无.恩德借用一个孩子的形象描述了人类日渐脱离童年梦想的状态--一个失去想象的灰色空间.  相似文献   

3.
《讲不完的故事》是米切尔·恩德最主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恩德将丰富的哲学思想融人了一个孩子寻找自我的经历中,这其中包含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认同,即自我意识的萌发,也隐含了成人和孩子在精神世界中的同源和分化,而导致这分化产生的原因正是人类在物质世界的日益丰满中所忽略的精神世界的虚无。恩德借用一个孩子的形象描述了人类日渐脱离童年梦想的状态——一个失去想象的灰色空间。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2008,(6):18
“哎呀!你踩了我的脚啦!”午夜12点,书店二楼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里,传出了阵阵吵闹声。  相似文献   

5.
作者:[德]米切尔·恩德译者:李士勋出版:21世纪出版社定价:25.00元推荐星级:★★★★★《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在德国就像中国的《西游记》那样家喻户晓,是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巅峰之作。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巴斯蒂安的男孩,他胖胖的、有点笨拙,但他很善于讲故事。一天早晨,他在上学的路上鬼使神差地进了一家旧书店。在那里,他意外地发现一本奇书——《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吸引着他。幻想王国正在毁灭,天真女皇生命垂危,只有一个人间的小孩为她起一个新的名字,她和幻想王国方能得救。于是巴斯蒂安被拉进故…  相似文献   

6.
作者小传米切尔·恩德(Michael Ende)1929年生于德国巴伐利亚风景如画的小镇加米施·帕腾基兴。其父埃德加·恩德是德国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米切尔·恩德在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中长大,从小聪颖过人。二战结束后,年轻的恩德就读于奥托·法尔肯贝尔格演艺学校。在校期间,学业突出,一毕业就活跃于南方的戏剧舞  相似文献   

7.
陈启佑 《现代语文》2005,(11):30-30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相似文献   

8.
【名著导引】在《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所展现的那个神奇的世界里,小主人公带领我们经历了一个个奇幻的境界,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探索之旅。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还可以让我们认识社会和人生,了解宇宙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作者简介】  相似文献   

9.
偶然看到一篇章——《善良的心》。中写道,“有一颗善良的心,处处为他人着想,虽然最终可能苦了自己,但也是苦中有乐吧。在事情的过程中得到的是心灵的满足,所以善良的人还是乐此不疲。这个世界上还是善良的人多吧。”读了这篇章,我好感动,因为我想起了母亲——她老人家当年也曾讲过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10.
豪勒森林所有的动物都躲进了它们的岩洞、巢穴和藏身之所。午夜,狂风在古老大树的树梢上咆哮。像塔楼一般粗的树干发出了吱吱嘎嘎的呻吟。突然,有一团微弱的光走着“之”字在林间一闪而过。它颤抖着在这儿停一下,那儿停一下,向上腾飞,落在一根树枝上,接着又匆匆地继续赶路。这是一个闪光的球体,大小犹如儿童玩的皮球。它跳得很远,偶尔着地,然后又继续向前飘去。不过,这并不是一个球。这是一团游荡之光。它迷了路,也就是说,这是一团迷了路的游荡之光,即便是在幻想国,这种事情也是很罕见的。一般来说,游荡之光总是会把别人给搞糊涂。在光环的…  相似文献   

11.
你半眯起被徐徐微风轻拂着的眼睛,嘴角略向上,勾出一点儿弧度,对我说:“来,我们照一张。”于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伴着快门声,这属于我们的一瞬被永久定格下来。透着青春张扬的气息,泛着彼此感情沉淀出的圈圈涟漪。春季小草破土而出的幽幽清香的时节,我们不经意间已被定义为朋友。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  相似文献   

12.
永远的愧疚     
罗立志 《湖南教育》2005,(11):19-19
1977年我参加刚恢复的高考,可惜名落孙山。我的父母都没读过一天书,但他们非常重视和支持儿女们读书学文化。那时还是出集体工,呷“工分”的年代,家里7口人,仅姐姐和我能帮助家里挣“工分”。面对高考失败和家庭重负,我固执地不听父母教导,坚决地不去复读。如果硬是要我去复读,就让大妹辍学,在家参加生产队劳动以补贴家用。也许是父母“重男轻女”,也许是父母随大流,见生产队几位女孩读了一年初中都辍学了,就真得不让大妹去读书了。大妹的成绩本来很好,还是班上的英语科代表,英语老师常要她领读课文呢!可惜的是我这个老兄一点也不讲情面,一…  相似文献   

13.
《红领巾》2006,(3):34-35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每天天一亮,满村的公鸡都在打鸣。我——旺财,就出生在那里。  相似文献   

14.
永远的关系     
郑诚 《英语辅导》2004,(11):28-29
倘若有人对你说“我将爱你到永远。”你会相信吗?  相似文献   

15.
永远的愧疚     
姜智敏 《老年教育》2010,(10):34-34
母亲是1956年去世的,那年她才52岁,我只有14岁,刚上初二。按说这个年龄也该懂得些孝道了,我却常惹母亲生气,让她黯然泪下……  相似文献   

16.
永远的朋友     
《当代职校生》2004,(10):29-29
  相似文献   

17.
面对着一个新的家庭,面对着两个不属于自己的孩子,后母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还记得童话故事中的灰姑娘吗?在我们的观念中,邪恶的后母形象根深蒂固,而作者笔下的后母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通过初次见到后母的怨恨与不满,到作者最终喊出一声“妈妈”的描写,  相似文献   

18.
黄皮肤,黑眼睛,你我都是中国娃。长城长,天山高。祖国的风景看不完。  相似文献   

19.
曾孝义 《现代语文》2006,(5):105-105
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不遇》,从寻而不遇落笔,描写出了一位飘忽不定的隐形象。  相似文献   

20.
永远的感动     
题引:令人崇敬与倍感温暖的老师,一如既往地少。当我努力回忆自己的学生生活,当我努力回想自己有限的阅读经历,当我努力追寻脑海中留下的美好形象时,我所搜索到的只有依稀几个(幸好还有这么依稀几个)。只有这少数的几个人散发着微弱的光,而这微弱的光却要透过层层迷雾照亮人们孤寂空旷的心际,多么遥远与渺茫。然而,我是多么愿意穿过苍茫的夜色和浩瀚的时空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哪怕是看上她们一眼,哪怕是站在他们身旁一分钟,也足以感动并温暖自己一辈子。海伦常有,而莎利文不常有出生才十九个月,一场灾难使海伦·凯勒失聪失明,从此生活在双重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