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阅读与鉴赏》2007,(12):34-35,72
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是开创、奠定唐朝三百年统治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在其行政之余,不废模仿,并积极倡导书法,由于唐太宗的身体力行,使得朝野上下书法之风大盛,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唐朝各种书体的成熟完善,艺术成就之高,书法流派之多,书法大家之众,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3.
论唐太宗诗     
有唐近三百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政治上是颇具雄才大略,功业卓著的英主,在文学上同样是一位勤于创作,勇于开拓的人物。现存诗歌,《全唐诗》著录一卷99首,《全唐诗外编·续补遗》补2首,计101首,另有残句8。他以其创作实绩,不仅抒写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而且对于齐梁陈隋诗风有所纠正,开创了贞观文坛的创作局面,对于促进唐代诗歌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全唐诗·太宗皇帝小传》评他的诗:“天文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矣!” 然而,历代评论家对唐太宗一直疵议较多,甚至视之为初唐宫体诗的代表。《新唐书·虞世南传》云:“帝常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受其影响,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说:“宫体诗就是宫庭的,或以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的讲,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直至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几部权威性的全国高校文学史教材仍沿用上述观点。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当上皇帝后不久,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进献了一张弓.能用来送人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何况是送给皇帝的.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在位间,取得了为后世瞩目的成就,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作为一名统治者,唐太宗是优秀的,然而作为父亲,从贞观朝皇子们的教育成果看,他并不成功。文章以太宗的皇子们为对象,分别对太宗为教育皇子们而设置的机构、配备的师傅、内容、教育的结果和失败的原因等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由于众皇子情况纷繁复杂,文章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分为三大部分:太宗诸子简介、太宗皇子教育、太宗皇子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文学史上对唐太宗的评论有失公允。这里概括地论述唐太宗的文学思想 ,指出太宗主张文质并重 ,既重视文学的政教作用 ,又关注文学的艺术特点 ,主张“师古”、“劝诫”、“雅志”、“切直” ,倡导南方“清绮”与北方“贞刚”相融合的美学理想 ,对初唐文学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应予以进一步的重视和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朕即国家”,“朕即法律”,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特产。在这种制度下,封建帝王集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权于一身,“口含天宪”,其一言一语就是金科玉律,全国官民都必须无条件地执行。这些封建帝王可以随喜怒而生杀予夺,由好恶而刑赏奖罚,独断专行,为所欲为,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和约束。此类专制君主,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真乃史不绝书。但是,历史上也确实有那么几个具有政治远见的封建皇帝,在一班谏诤之臣的辅佐下,多少认识到,封建法律是实行对农民阶级专政的强大武器,要强迫农民遵守封建法律,就要执法者的封建官吏恪守法律,依法办事;要封  相似文献   

8.
张佳 《大中专文苑》2009,(10):73-73
唐太宗当上皇帝后不久,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进献了一张弓。能用来送人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何况是送给皇帝的。唐太宗试了试也认为这张弓是张强弓,非常好。在高兴之余,唐太宗拿着这张弓向宫中的弓匠炫耀。弓匠把这张弓认认真真地察看了一番后说:“这弓不是张好弓,因为它用的材料不是好材料。”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不仅是唐代最有作为的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这种卓越的、超前的人才观铸就了贞观盛世。本文主要从唐太宗人才观的特点进行了分析。1.求贤若渴,具有十分强烈的危机意识;2.唯才是举,具有辩证统一的识人标准;3.不拘一格,具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4.合理搭配,具有注重发挥整体效能的用人之术。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初唐时期的一座诗坛重镇,并以其独有的风格特征推动了唐诗的发展。异乎常人的丰富阅历与帝王胸怀,使他在诗歌创作领域呈现出迥别于同时代其他作者的鲜明特征。唐太宗曾于贞观十九年春(公元645年)亲征辽东,并有《辽城望月》、《伤辽东战亡》等数首涉及东北边塞的诗作传世。这些诗歌不仅具有纪实特征,同时扩展了唐代边塞诗的地域表现范围,并且在艺术技巧方面也多有可观之处。如此种种,皆对于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代的晏婴曾概括地说明了旧的人才观念:“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纵观历史,国家要兴旺,社会要前进,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人善任;而国家的衰亡,社会的倒退,究其原因,就在于轻视知识,轻视人才,不会识才用人。秦二世、项羽、隋二世等人的失败和下场便是明证。因此,能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人善任,是衡量人君贤愚的标准,且关国运的兴亡。唐太宗对旧的人才观念,既有扬弃,又有继承和发展,其主要方面,乃是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兼听广纳,被历史家视为封建帝王中少见的贤君。他曾向群臣说明改变旧的人才观念势在必行:“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联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要用“新人”,必须是取用“新而贤”者;要舍“旧人”,那一定是舍弃“旧而不肖”的。不是按关系之亲疏,资格之新老来定官职之大小,这就改变了“用人唯资”的旧的人才观念。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开创并奠定了唐代近300年的帝业,承前启后,影响深远。他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鉴历代之兴衰,惩隋亡之弊政,即“以古为镜”,尽管这是一个史家注目的课题,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评论都显得不够。本文依次论述了唐太宗为什么“以古为镜”,怎样以古为镜,在结论部分又进一步作了评述,指明其局限性,并肯定了他“以古为镜”的成功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开明颇有作为的封建皇帝,“贞观之治”繁荣局面的出现,不仅与其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相关,而且与其依法治国的思想密不可分,“贞观之治”是其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总结。  相似文献   

14.
论唐太宗的法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用人问题,历来是一个关系到政权存亡、国家盛衰的重大问题。唐太和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及取了历代特别是亡隋在用人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 了条正确的用人路线,推行了一整套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用人政策,使一大批人才集中到他的摩下,跟他一道“同治乱,共安危”,同心同德,共同开创了备受后人交口称赞的“贞观之治”时代。唐太宗的用人之道很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627年)改元贞观,实行文治。面对高祖传下来的政治体制,他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而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贞观初年的精官简政,是唐太宗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界诸多著述均对此论及,但多一笔带过,未作深究。本文将就这一值得探讨且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清本《全唐诗》存太宗诗九十八首,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唐朝其他帝王所无与伦比的,跟同时代诗人比也居于前列。太宗诗题材内容丰富,他的政治咏怀诗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反省自身,抒写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唐太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唐太宗、唐玄宗的经济思想唐任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上变汉魏下启宋元,有学者称其代表着“中世”期的终结和“近世”中国的开始。在近30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以及思想、宗教和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  相似文献   

19.
历来史家论及“贞观之治”,先要归功于唐太宗的用人政策。诚然,贞观时期确曾出现了一批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武大臣,唐太宗亦不失为与秦皇汉武齐名的封建统治者。贞观君臣论政之辞,经史书推崇性的记载之后,成为唐以后历代统治阶级的楷模。实质上,唐太宗的用人政策虽较多数封建统治者为积极,但并非如封建史学家所吹捧的那样。特别是贞观中后期,猜忌大臣,以非罪冤杀大臣成为太宗用人政策的主流,这时期徭役繁重,“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贞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新论     
"唐太宗新论"一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一、唐太宗比秦始皇等历代封建皇帝的历史地位高得多;二、唐太宗比历代一些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更适宜于做皇帝;三、"贞观之治"的出现在当时封建统治者这一阶层来说主要是唐太宗的功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