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研究导游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以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温州市等地市导游为被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职业压力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统计方法研究其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结果显示:男女导游的职业倦怠程度相当,男导游承受的职业压力略高于女导游;已婚导游的职业倦怠远远高于未婚导游,已婚导游承受的职业压力也略高于未婚导游;本科及以上的导游职业倦怠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下的导游,但在职业压力方面,本科及以上导游与大专及以下导游表现相当。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723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回归预测情况。结果表明:教师工作压力与其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呈显著正相关;工作压力中的工作负荷、学校组织氛围、角色控制等维度对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学校组织氛围因素对职业倦怠中的非人性化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个人成就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必须关注教师,帮助他们消除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3.
导游职业倦怠干预或疏解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游职业倦怠对导游自身、旅游企业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文在对235名导游调查的基础上,从导游自身和组织方面提出了干预或疏解导游职业倦怠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723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回归预测情况。结果表明:教师工作压力与其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呈显正相关;工作压力中的工作负荷、学校组织氛围、角色控制等维度对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有显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学校组织氛围因素对职业倦怠中的非人性化有显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个人成就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必须关注教师,帮助他们消除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5.
导游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推动我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生力军.因此,有必要从人本主义理念和导游服务的职业特点出发,分析和探究导游职业倦怠的内涵、表现、危害性及其产生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干预与消除导游职业倦怠体系,以期促进导游队伍建设和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6.
考察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两者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依据。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和职业倦怠量表对525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和工作家庭冲突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倦怠总分与工作家庭冲突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家庭冲突对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工作家庭冲突是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灾后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变量学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县灾区221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灾区不同年级的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灾区不同年级和任教年限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差异;灾区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灾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进而得出结论:灾区教师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调查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旨在探讨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分别对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职业倦怠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工作中工作中常出现的普遍现象。经调查,导游人员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究其原因,主要是导游工作的职业特征、组织管理不严密、个体定位不明确、人口统计偏年轻化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的实证调查,探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有显著的相关;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福利待遇和同事关系对情绪衰竭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福利待遇和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去个性化有正向预测作用;同事关系和学生的不良行为对自我成就感有负向预测作用;感受的期望对倦怠的三个维度都没有预测作用。针对调查结果,文章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以某沿海省份6所高职院校的421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压力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个人成就感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教龄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三个维度上,未婚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已婚教师。工作压力维度上,性别在工作无乐趣维度上差异显著,教龄在职称评聘维度上差异显著。2.工作压力各维度均能够预测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工作压力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2.
探讨工作满意度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工作满意度问卷和自编教师职业角色意识问卷对265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职业角色意识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职业角色意识、工作满意度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考察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抽取6所职业院校的421名教师进行测查。结果:(1)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男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11~20年和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5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工作倦怠上,已婚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2)神经质和外倾性对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的预测作用均显著,精神质仅对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预测作用显著。结论: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较低,人格特质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14.
教师工作倦怠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工作倦怠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范围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工作倦怠的表现有三个方面,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将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生活质量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工作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过度应激反应,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对来自各个方面压力和事件所产生的累积的过度反应。总体上分析,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存在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教师工作倦怠的防治可以从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师个人管理两个层面展开。学校应当采取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积极预防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教师应当在意识到自身处于负性的情绪和倾向时,通过主观的调适,化解这种不良倾向,转而形成正向的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15.
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概念在研究时间、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上几乎相同。在定义的维度、表现和产生过程方面不同。对概念进行辨析可以为工作倦怠问题的研究及解决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描述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理枯竭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探索有效降低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对策。方法:采用测量法,对四川省182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理枯竭现状进行测量分析,并系统考察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特点及对策。结果: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理枯竭与参照值相比情况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个人成就感和认知枯竭两个维度上;职业心理枯竭的个人成就感维度在所教年级因素上存在差异;职业心理枯竭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认知枯竭三个维度在有无辞职想法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心理枯竭的个人成就感维度在是否担任班主任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理枯竭状况较为严重,同时教师的职业心理枯竭还具有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心理枯竭状况普遍存在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亟待社会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职业倦怠是近年来西方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在简要回顾职业倦怠概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近年来有关职业倦怠形成的机制理论,全面梳理现阶段职业倦怠的实证测量及干预研究,深入分析了目前职业倦怠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对职业倦怠的未来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尤其是民办高校英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认识职业倦怠,找到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有助于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重新获取职业自豪感,追求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职业倦怠是当前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紧张状态。文章探讨了职业倦怠对高校教师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了引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压力源,通过员工援助计划、职业生涯计划、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提升教师公平感、自我调节等措施,可以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中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社会认可度因素、中职学生因素等,导致职业倦怠表现得更为明显。要通过提升社会地位、提高心理承受力等对策,有效地解决中职教师职业心理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