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名是人们为特定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词,它往往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内涵。江门老城区100个主要街道、里巷名称,在命名特点、历史文化内涵、方言用字、地名用字及音节等方面都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商洛学院学报》2019,(4):35-43
以中国乡镇地名中的地形类、水文类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GIS中基于核密度空间平滑法为支撑,输出专题图,从而进行空间分析,以期能客观、全面分析相关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形类地名7 561个,水文类地名5 784个,地形类用字丰富多样,共计54个字,水文类用字21个;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地形类地名在用字上的丰富程度说明了精耕细作的特点。在河流密集处水文类地名注重水文特征的区分,地名上精细化。地形类地名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且集中分布在第二、三阶梯上;水文类地名与中国的水文分布一致,且与400 mm等降水量线、"胡焕庸"线基本上相一致。地形类、水文类乡镇地名的分布特点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依山傍水"的生活理念。通过研究分析对今后地名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为地名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姓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以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2007和2008级的3420个学生的姓名为语料样本,通过量化统计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姓与名的用字,诸如使用频率、生僻字、新趋势等现象,以此管中窥豹,梳理出一些"90后"学生姓名的用字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人名用字中的生僻字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汉字规范化工作有一定积极意义。文章就人名用字中生僻字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人名用字规范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以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的将近4万镇民的人名为样本,对其人名命名行为的用字特征,作了穷尽性的田野调查.调查发现,人名用字的选择具有不约而同的趋同性,有些人名用字的使用频率太高,同时人名用字应注意低频字和生僻字问题,并且人名用字的频率和日常生活用字的频率不是简单重合的.由此,文中对命名者和语言学研究机构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受少数民族、汉语方言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广东地名具有鲜明的特点。但是,以往对这些特点的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数据有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文章作者对广东地名进行了统计,在近3万个地名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讨论广东地名的特点。广东地名用字2千余个,而且用字很集中;村级地名重名很多,镇级以上地名没有重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地名的区域特征明显,有些地名呈区域性分布;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地貌类地名较多。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网络上许多生僻字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语言固有模式。这些生僻字已经不局限于在网络上传播,在现实生活中也逐步运用起来。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对这些生僻字运用的利弊持不同态度。文章归纳出网络上流行的生僻字,重点从古为今用废弃字、借用方言字、游戏用字三个方面探究了它的起源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玉环县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地方文化使其地名具有自己的特征。本文通过历史背景、地理特征、民风习俗、社会语言和其他地名等不同的角度透视玉环在动植物地名、水域地名、山川地名、军事地名、宗族地名、信仰地名等方面的鲜明特色,以期浓缩玉环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这些地名特征为我们昭示了玉环的区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地名就是地理实体或行政区域的名称,地名是专有名词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它拥有其他专有名词所不具备的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样在研究地名的创造过程中就不得不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本文将详细讨论汉语地名的造词法,即说明法、比拟法、减缩法、典故法、谐音、雅化法及音译法等.  相似文献   

10.
沭阳乡镇地名来源主要有地理特征、商贸经营场所、历史人物事件及其他来源等,地名则主要蕴含了宗族观念、经济生活及历史等文化内涵。分析沭阳乡镇地名来源和文化内涵有助于认识沭阳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用方位词为地理实体命名较为普遍.不同地区的方位地名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一是方位地名的构词方式不平衡。二是对方位词的使用频率不平衡。导致地名中方位词使用的不平衡性因素有客观地理环境的特征,有方位词本身标记方位的功能。还有方言词汇的影响。用方位词给地方命名的选择优先顺序可归纳为:上下〉东南西北〉前后〉里内外〉左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地名及其演化综合反映了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状况,成为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途径.以东兴区为例,分析探讨了东兴区地名的类型、命名方式及演化特征,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近年来汉字形音转换方面的研究回顾,讨论和总结了影响汉字形音转换快慢的因素一形声字的规则性和一致性。研究者发现:规则性高的形声字比规则性低的形声字命名速度快,一致性高的形声字比一致性低的形声字命名快。研究者们确定了汉字整字发音时部件为念字提供线索的事实。但与拼音文字相比,这样的研究成果却不足以建立起汉字形音转换的可靠模式,而且这些结果中也鲜有研究涉及独体字。应当在部件提供线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不透明汉字的形音转换的可靠模式,理清汉字通达的心理过程,为进-一步探究儿童阅读发展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品牌命名不仅是营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这里选取服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品牌命名现象作详细的分析,并从各个角度全面把握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命名原则。  相似文献   

15.
转喻在地名命名中的认知语用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地名命名的一种重要方法。转喻在地名命名中的认知语用理据主要有相关性、熟知性、显著性。以浙江地名为例,具体有人地、事地、数地的熟知性、相关性;山、水部分与地域整体的相关性;物产、地貌特征的显著性及其与地域的相关性等。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such as frequency, regularity and consistency, on the accuracy with which they were read by two groups of adult Chinese learners. Twenty-two English-speakers and 31 Japanese-speakers studying Chinese at a Taiwanese University read 130 Chinese characters that varied along the dimensions of regularity, consistency, number of strokes and familiarity (frequency with which they appeared in instructional tex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lexical and sub-lexical features, such as regularity and consistenc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ding Chinese among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Furthermo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Japanese- and English-speaking participants suggest that the first language (L1) phonology and writing system may influence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In addition,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lso influences sensitivity to sublexical features in naming Chinese characters. Finally,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with both L1s follow the same trajectory for developing orthography-to-phonology knowledge reported for native Chinese-speaking children.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示部》字反映了中国上古祭祀习俗,体现了上古祭祀习俗中关于时间、地点、对象、用品、方式、名称等丰富的内容。上古祭祀习俗反过来又揭示了这些字的产生缘由,这些汉字也因之得以流传至今。通过分析和归纳发现:这些"示"部字和上古祭祀习俗都承载着人们趋福除难的美好愿望。《说文解字·示部》字和上古祭祀习俗不仅具有共同的特征,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具有互现性,这对于研究汉字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纸笔测验方法探讨了中级水平留学生对部件熟悉的陌生形声字的语音提取特点。结果表明,字的类型、声旁位置和形旁可命名性影响中级水平留学生对部件熟悉的陌生形声字的语音提取,具体表现为:规则字的命名成绩好于不规则字;声旁在右的汉字命名成绩好于声旁在左的汉字,形旁不可命名的汉字命名成绩好于形旁可命名的汉字。当陌生形声字的形旁不可命名时,中级水平留学生对整字的命名更倾向于利用声旁信息;形声字声旁在右时,利用可单独命名的声旁命名整字的可能性更大;当形旁可命名时,声旁的语音线索与形旁的语音线索存在竞争。中级水平留学生对部件熟悉的陌生形声字语音提取主要采用"读声旁"、"读形旁"和"类比"三种策略,尤其以"读声旁"和"读形旁"等"读半边"策略为主。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how alphabetic readers learn to read Chinese. First-year Chinese beginning learners who are skilled English readers were tested for their sensitivity to the visual-orthographic structur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study also explored the effect of the frequency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ir curriculum on performance of a lexical decision and naming task. The students' linguistic knowledge about the characters was also tes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ginning learners were sensitive to the structural complexity of characters, they accepted simple characters more quickly and more accurately than compound characters, and they responded faster and more accurately to high-frequency than to low-frequency characters. Sensitivity to the structural composition of the character was also revealed: The learners rejected noncharacters containing illegal radical forms faster and more accurately than those containing legal radical forms in illegal positions, which in turn were rejected faster and more accurately than those containing legal radical forms in legal positions. A significant frequency effect was also found in the naming task, though the effect of structural complexity was not significan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erceptual lear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arly nonalphabetic learning by alphabetic readers. Both cross-writing system differences and second-language status may have an impact on such learning.  相似文献   

20.
校名是大学的首要品牌,也是大众接触的第一印象,是大学吸引生源的利器。研究依据权威大学排名,选择中国和美国数量相当的代表性大学,运用同一质性研究方法加以分析,借助编码归纳大学校名的命名模式。针对中美799所大学校名共获得2172个初始编码、68个关联编码、13个核心编码。研究发现:中美大学校名的主要命名模式分别有五种和八种。其中,中美大学校名相似的如地理影响、办学内容、办学层级、补充地址等四种命名模式;差异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中国大学校名的历史特色命名模式,以及美国大学校名纪念人名、宗教传承、历史特色和办学主体这四种命名模式。以此为基础,对比中美大学命名模式的特征和差异,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就中国大学校名命名提出反思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