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现代生活中 ,电视的影响无孔不入 ,使电视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形成了一个亚文化系统即电视文化。电视日益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已辐射到了大学校园 ,与校园文化融合 ,在校园中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校园电视文化。它以电视为传播媒介 ,以校园为传播区域 ,以大学生为传播对象 ,以电教机构为传播基地。这个覆盖校园的大众传播网络 ,向大学生传送着形形色色的信息 ,影响着校园整体文化形态的发展方向和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今天 ,当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之时 ,校园电视台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也…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传播学的视角展开对电视文化的认识,探讨电视这一媒介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的特性:本文认为电视创造了人与外界交流的全新方式,它以视听语言的形式发展了人类新的语言平台;电视文化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兼容性、即时性和普及性、巨大的社会教育效果与示范性导向性。  相似文献   

3.
校园电视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80年代开始,我国电视文化迅猛崛起,其冲击波辐射到大学校园,与校园文化融会整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校园电视文化,即以大学校园为传播区域,以大学生为传播对象,以电视为传播载体,以电教机构为传播基地的文化。这种文化从自在走向自觉,关系着高等院校的精神状态,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变革发展,已经引起人们的瞩目。本文仅就校园电视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建设等几个问题略抒已见,以求教干大家。一、校园电视文化的特征1.传者构成多元化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几乎都有专门的电化教育机构,一般称做电化教育中心,也有称做电视电…  相似文献   

4.
人是以文化的方式生活着的,文化需要传播。电视文化是当前发展最快、最为普及、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传播,它在很深的层次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整个文化世界,造成了与传统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首先,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理解认知系统;其次,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方式;再次,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内容;最后,电视文化增强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强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分析刘郎系列电视艺术片《苏州水》在华丽辞藻和唯美影像后面所蕴寄的深层文化探索与哲学思考。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历史来观照和统领创作 ,是电视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方向。以《苏州水》、《苏园六纪》等作品为代表的刘郎江南系列电视艺术片 ,在呼唤电视与地域文化、精雅文化相结合 ,回答电视创作如何实现民族化与多元化的重大命题中显示了思想的深刻性及艺术的前瞻性 ,表达了对以园林文化为代表的苏州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本文从哲理性角度论述《苏州水》的成功之处 ,希望能对电视创作和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电视文化是伴随着电视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收视率的提高,这种文化形态对幼儿的发展及教育的影响日渐广泛。本文分析了电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之原因,阐述了电视文化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并就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电视文化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提出了“控制性原则”、“指导性原则”以及“利用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处于边缘的民族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境地。而作为电视艺术中以记录历史、记录真实为己任的电视纪录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以两部纪录片为例,对纪录片如何利用电视的元素,深度记录民族文化进行初步解码。  相似文献   

8.
在商业文化与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陕西地域文化的传播要积极地利用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介。电视纪录片兼顾了文化性与娱乐性,因此成为了文化展示的重要方式。陕西题材的电视纪录片,顺应了文化传播的崭新潮流,不仅推介了陕西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而且深化了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然而,以《大秦岭》为代表的陕西题材电视纪录片并未准确捕捉到新世纪以来纪录片美学的发展潮流。从国家、地域、个人多重的叙事视角出发,建构条理清晰的故事框架,电视纪录片才能高效地展示陕西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9.
电视自产生起就是通俗文化的代表形式。电视无论是作为实践性的传播手段或者成果性的传播内容,都深深地打着通俗文化的烙印。这是电视本身所无法选择的客观现实。因此,对于电视工作者来说,应该接受和适应电视的这种文化特质,充分发挥电视作为通俗文化形式的优势,为电视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当前电视产业已经发展到多元化时代。纵观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有值得欣喜的一面,却也有浮华背后的隐忧。电视媒体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应该苦练内功,提高文化内涵,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并不断创新,做出精品以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1.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提出挑战,并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文化包括图像、视像和影像,而传播最快、受众面最广的就是通过栽有声音、图像的信号传播作品的电视节目。中国人在被色彩斑斓的视觉信息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热衷于通过各种电视节目去寻找和安放自己的传统和历史。在春晚、《甄嫘传》等电视节目中,符合大众审美的视觉文化却披着传统和历史的外衣充斥于电视荧幕之上,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2.
增强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举措。作为推动电视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的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始终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即,在创新的原则上要牢固树立"价值自觉",全面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的舆论导向;在创新的内容上要充分发挥"人文自觉",努力彰显电视节目的人文内涵;在创新的形态上要科学践行"权益自觉",倾力保障和满足受众多层次的文化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3.
“媒介即隐喻”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基本理论命题。该理论继承并发展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在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视媒体进行批判的同时,对媒介的文化力量进行了独特的揭示,指出了媒介具有强大暗示力,能够影响现实,定义现实世界乃至重构世界。这种理论话语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社会的娱乐文化现实有着警惕和启发意义,特别是能够提醒媒介受众时刻保持应有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技术应用功能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中受众的被动角色,受众也可以参与到艺术的"创作过程"让受众判断、选择。现代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发展,也导致一些民族传统手工艺术的流失,而依附于传统手工艺术的传统文化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会随着手工艺术的消亡。所以如何保护与发展剑川木雕艺术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美国高等院校影视专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课程的设置更加注重实践性。同时,由于其特殊的国民情况,美国大学目前还出现把影视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来开设的情况。有鉴于此,我们的高等学校在影视专业的教学中应在注重实践性的基础上,增大教学对象的范围,只有这样才既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影视专业人才,又能大力提升学生的影视文化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在兔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组合、深圳民工街舞团等“草根”纷纷亮相,堪称一大创新,给央视春晚带来了不少新看点。于是,许多地方电视台的电视栏目纷纷打出“草根”牌,目的就是使节目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从而扩大影响力、提高收视率。由此可见,电视栏目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以达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影视传媒中的教师形象反映了受众对教育、文化的心理表达。传统影视传媒中塑造了"红烛""园丁"型的教师形象;当代影视传媒中塑造的一批"麻辣教师"新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欢迎。教师形象的变迁反映了受众心理的变化。将影视传媒作品中传统的教师形象与当代新教师形象进行对比,以此分析和透视受众在不同时代的心理发展变化。具体阐述了受众心理从崇尚单一的正统形象到求新求异的心理,从对模式化教师形象的顺从心理到寻求凸显个性的逆反心理,从求美求崇高的幻象心理到求真求实的心理,从求教化到求娱乐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Katz,Blumler和Gurevitch在传播学领域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张受众本位而非内容本位,它将传播的视角从传者导向转向受者导向(audience-centeredapproach),这对文化传播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对汉语语言与中华文化的需求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进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时,选择是以语言教学(尤其是现代汉语教学)为主,还是以文化学习和体验为主,以及二者的先后顺序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受众不同层次的社会和心理需求,例如个人层面的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自我满足(self_grat讯cation)、自我肯定,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联系需求;其次,传播本身是一种文化交流,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传播出去的文化是否能够被受众顺利而准确地解读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传播者可根据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提出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在传播时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注意受众“解码”时的社会文化差异对解读被传播文化信息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情感真人秀”是近年来出现并日益成熟的全新电视节目形态,它以矛盾为出发点,凭借戏剧化的包装在事件双方的冲突中展现真实人物的情感,引起了受众和电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论争。这一节目形态的兴起得益于第二媒介时代“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需求的产生与席卷全球的泛真人秀浪潮的共同推动。在历经萌芽、成熟、突破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后,它最终依靠《人间》等品牌栏目的巨大社会影响力跻身主流电视节目类型之列。  相似文献   

20.
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正处于信仰生成的关键时期,红色影视剧应在引导大学生主流信仰生成上发挥一定作用。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调查法,以天津市五所高校的923名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对大学生红色影视剧的收视行为和主流信仰的涵化效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青年大学生收视动机不足.但相比较其他类型影视剧,红色影视剧却能留给大学生更为深刻的印象,以及在收视态度和涵化效果上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