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转改”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后.如何让“走”形成常态行为?如何让“转”见到真实效果?如何让“改”提升媒体影响力?2012年以来,荆门日报围绕这个课题展开探索,上到社长总编,下到记者编辑,人人参与到“走转改”活动接受磨炼。一年来,“走转改”记者精心策划报道选题,带着思考下到基层,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先后推出14组“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深化了“走转改”成果,提升了媒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郑芳珍 《报刊之友》2014,(4):137-138
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编排一直以来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本文认为,在“走转改”活动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也要改一下文风,以突出新闻价值,增强贴近性与可看性。文章通过“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要突破僵化模式”、“直播状态下新闻编排要服从于时效”、“编排方式灵活能促使传播效果更佳”三个层面的分析,对电视新闻如何改进编排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脚底时常沾有泥土, 笔端才能时时吐露芬芳. 如何让编辑记者能够心系基层、 深入基层, 不断创作推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作品, 张家口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综合频道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一、 开辟专栏承载 "走转改" 专栏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好的、 有影响力的专栏往往成为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亮点和支点.近年来, 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按照上级部门宣传工作指导思想, 紧跟社会形势和国家政策, 立足时代需求和服务群众的节目定位, 充分发挥主题专栏的舆论引导功能, 通过开辟不同类型的主题专栏, 带动编辑记者深入基层, 践行"走转改", 在新闻传播效果和节目影响力得到提升的同时, 也使 "走转改" 活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4.
广播连线报道强调“第一现场”,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非常契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本文根据连线报道的特性,就连线报道与“走转改”的关系、连线报道的适用范围、如何在“走转改”活动中提高连线报道感染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陆地 《中国广播》2012,(9):19-21
“走转改”活动对目前新闻界存在的一些病灶弊端具有救治作用,可以治浮、治虚、治假。“走转改”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如何理解,更取决于如何行动。“走转改”可以提高记者的互动能力、提高媒体的能见度、提高新闻产品的质量、提高媒体的竞争力、提高记者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电视主题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下主流媒体经常采用的一种报道成就、宣传典型、传播理念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主题报道对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其“宣传”的基本属性,导致在新闻性、吸引力和时效性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其说教味浓被大众诟病.可喜的是,在“走转改”的主题报道中涌现出一批成功的范例,其中《走基层·蹲点日记》独具特色,报道深入人心,为主题报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7.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北京晚报》努力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相机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主要做法:1.第一时间发动,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北京晚报》第一时间传达动员,将此活动的精神传达到每一位编辑记者.同时,成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领导小组,总编辑担任组长,成员由副总编辑和各主要新闻部室主任组成.领导小组制订了《北京晚报》"走转改"报道工作方案,把"走转改"的任务落实到每个部门,细化到每个个人.不仅一线采访部门的编辑记者要"走转改",二线副刊周刊的编辑记者都要有自己的"走转改"联系点和报道任务.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北京电台建立基层联系点43个,领导和员工参加“走转改”活动达2000多人次,先后开展了与革命老区马兰小学生“一帮一”结对子公益行动、“地球日”连线地球等大型活动和现场直播,精心策划“行走永定河”、“大山里的召唤”、“城南新事”、“北京最美乡村路”、“帮助的力量”等主题采访活动.一年来,共开设相关专栏42个,播发记者采写的“走转改”报道3182篇,播出时长约680小时.通过参加“走转改”,我们有以下体会: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青年记者在“走转改”中做到身人、心入、脑人,认清自己的角色与定位,不做“无冕之王”,成为“市井记者”、“工地记者”、“田埂记者”、“车间记者”,做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的报道工作细致而且复杂,这就要求电视工作人员一定要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细致的把握,对每一道工序都要有清楚的认识。记者和编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记者和编辑协同工作而又相互独立。基于此,主要探究记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报道做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从2008年南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到2009年西南大地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再到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各地洪灾,几年间,特大自然灾害频发。同时,国内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也日趋成熟,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现场出镜报道在大幅增加。那么,出镜记者如何做好自然灾害的现场报道?笔者认为,在自然灾害报道中,出镜记者把握好了“入”与“出”,就可以把报道做得既有“生气”又有“高度”。  相似文献   

12.
孙丽 《新闻世界》2012,(10):51-52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电视新闻是通过画面、声音和文字营造着一个无限逼近于现实的荧屏世界,让观众“耳闻目睹”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形。然而,当前“原汁原味”现场感强的电视新闻并不多,观众对电视新闻存在着某种距离感、陌生感甚至不信任感。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笔者认为要杜绝虚假报道,让电视新闻回归新闻事件,通过增强现场感走电视新闻生态之路。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它既是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也是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的画面和声音所获得的一种亲历事件现场的真切感受。。如何使电视新闻生态化,增强现场感,笔者结合多年基层采访实践谈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最近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目前新闻界确实问题较多,要求到一线采写东西是应该的.但用“走转改”来要求党政机关是适当的,而媒体不是党政机关,记者不是领导干部.专业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职业,其特征如马克思所说:“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记者到一线不是领导干部体验生活,而是要能够抓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而且新闻有强烈的时效性特征.这些是不能通过简单地要求“走基层”就能做到的.当然,先从“走基层”做起,也是好的.  相似文献   

14.
认真梳理各级各类媒体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当前媒体“走转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当前媒体“走转改”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一:有的媒体为了应付检查,把新闻专栏改头挟面,往往是换汤不挟药“走转改”,哪里是基层,如何“走”?“转”什么、“改”什么?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重大问题.一些媒体缺乏研究,仓促上阵,导致报道缺乏新意.一些媒体片面追求“走转改”报道的量,把原有的栏目改头换面,打上“走基层”的栏花,内容是换汤不换药,报道乏善可陈,这有悖于开展“走转改”括动的初衷.  相似文献   

15.
广播记者如何践行"走转改",创新报道形式和方法,做活、做优"三农"报道?笔者认为,一方面在内容上要符合中央不断出台的惠农政策,要有时代内涵;另一方面,记者在采访中要接地气、转作风,善于寻找"三农"之变;同时写作上要改文风,认真研究广播语言,用好农民语言,使听众愿意听、喜欢听。  相似文献   

16.
叶平 《新闻世界》2012,(8):71-72
从2011年8月开始,全国各级新闻单位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丈风”活动,作为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如何在“走转改”中取得实效,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的电视新闻发稿采用率同写作水平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而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对比一下国外的电视新闻报道,我国在理论研究层面对电视新闻写作的规律探究十分薄弱;在实际应用层面有一些违背规律的作法被误解为是优秀的写作方法.电视新闻写作要时时想到观众,从观众的收视逻辑出发,为观众的眼睛写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2012,(11):F0002-F0002,I0001
中央电台将“走转改”报道与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工作紧密结合,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细化实施,派出30多路记者分赴各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集中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受众对电视经济新闻的收视要求也不断提升,如何让电视经济新闻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是电视经济新闻工作者要探索的课题。电视经济新闻通过开展“走转改”活动,对新闻记者发现经济新闻事实、报道经济新闻以及创新经济新闻报道方式等都有了更好的指导,媒体记者的实践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月20日至10月31日,我担任记者部值班领导。期间。正是“走转改”活动逐步推向高潮之际,仅以军报《部队新闻》版为例,三分之二的版面头条刊登的都是与记者“走转改”相关的稿件。值班看稿.我深切感受到.版面上来自基层的声音多了.真切感人的报道多了.记者践行的感悟深了.“走转改”已进入广大记者的采访实践活动中.促进了新闻采编作风的转变、加快了新闻文风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