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环境学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介了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的一些重要命题,并阐述了媒介环境学与媒介生态学的区别,同时检讨中国学者对所谓“技术决定论”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学角度对传播学和媒介学问题进行重新审视、重新认识,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邵培仁基于中国媒介生态研究现状所定义的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本文将以媒介生态学为视角,分析央视《梦想合唱团》节目电视公益传播的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何道宽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译介人,刘海龙、胡翼青是国内传播学研究的学科领航人。本研究基于对三位学者的访谈,从媒介环境学的译介、学科流变及对未来的学科想象三方面考察该学派在中国的学科边界问题。该访谈实质上是对媒介环境学在后现代思潮下的边界“内爆”,及对传播学学科“规训”的一种回望及省思。正所谓不破不立,文章在借鉴诸多媒介研究领航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汉语世界的媒介环境学研究应打破传统的将媒介作为环境的单一研究视野,发展媒介环境学的哲学观、“媒介即是膜”“媒介即中介”等多种面向的学术脉络,最终使该学派从“走进”传播学迈向“走出”传播学,进入更加广阔的跨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4.
胡翼青  李璟 《新闻大学》2022,(9):1-13+117
20年前“媒介生态学”的译名之争,揭示了实体化的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的根本差异。不过,在媒介极其体系化、复杂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它们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前者对“媒介”和“生态”两个术语进行常识化处理,反映了一种实体化的媒介观,后者忽视“环境”与“生态”之间的微妙差别,走向了一种二元、静态和平衡的世界观。面向愈加强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新的媒介生态学视角正在生成,该视角主张直接处理生成与动态的问题来重构媒介生态学,尽管其理论体系并不成熟,但深化了传播学界对媒介和生态问题的思考,为媒介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与媒介的结合,产生了"Media Ecology"(直译为"媒介生态学")这一媒介研究的分支学科."媒介生态"这个词是从国外泊来的,但是关于媒介生态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对其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本文对国外、国内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得出国内外关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媒介即环境”的隐喻出发,分析了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在媒介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分析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成性媒介论的洞见与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波粒二象性的新实体观的指引下,应当打破传播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边界,从而推进传播学科认识论的发展。在无序运动和“不可见”的媒介生态中,只有更努力捕捉作为媒介的元素、集合和模式,我们才能在不可知的逻辑中获得更多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8,(5):55-66
北美Media Ecology被波兹曼界定为"对作为环境的媒介的研究"。然而,从学派发展史来看,学者们的研究远不是"环境"二字所能覆盖。学者们将媒介看做"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并考察彼此的互动关系,这就是"作为物种的媒介"这一维度。Media Ecology将"媒介"和"生态"连用是一种隐喻的用法。"作为环境的媒介"和"作为物种的媒介"是Media Ecology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二者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生态隐喻。  相似文献   

8.
媒介环境学派与“技术决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决定论”是对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最流行的评价。本文从厘定概念入手,以文本研究和思辨分析的方法,探讨媒介环境学派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和“技术决定论”之间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作为传播学第三大学派的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崛起发展至今已逾四十年.本文将从人文主义的视野出发,以技术和媒介为维度,通过梳理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先驱及三代代表人物——刘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尼尔·波斯曼、沃尔特·翁、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茨八位媒介环境学者的思想来管窥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理论,描绘学派内部的代际传承关系.同时,本文还将对其理论范式进行反思,探究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倩  刘欧 《新闻世界》2010,(11):141-142
媒介环境学是一种比较前沿的传播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将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并对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论中西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婷婷 《新闻界》2005,(3):79-80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崔保国教授在《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思考》中将媒介比喻成一条鱼,是把媒介放置于一个“水”的环境中,来探讨媒介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麦克卢汉说“鱼离开了水,才知道水的存在。”他是喻指如果人离开了媒介才会明白媒介对人的重要,如同水对鱼一样。他将媒介视为环境,探讨媒介环境对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从这两个比喻我们就发现中西媒介生态学存在差异了。本文拟通过对两者在研究起源、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分析比较,探讨中西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媒介生态学发源于西方,在国内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研究取向。邵培仁教授倡导的研究取向自成体系,他孜孜以求建立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媒介生态学。本文以其生态学最新研究的关键概念为线索,分别对媒介生态学、生态规划、生态治理、生态城堡和绿色生态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13.
在回顾媒介环境学发展历程,总结其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门派如何获得合法性、建立正规建制化学科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继承并超越麦克卢汉研究是当下媒介环境学完善理论体系,争取生存发展空间的基本方向。同时,结合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最新发展所带来的媒介革命的基本状况及影响,为媒介环境学的未来发展提出研究命题,即诠释正在发生的媒介革命。  相似文献   

14.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15.
媒介环境学:从边缘到庙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牵头编纂的《新闻传播学名词》即将告成,媒介环境学纳入其中。媒介环境学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中,登堂入室了。我有幸负责媒介环境学名词的撰写。半年多来,几上几下的磋商过程使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该学派的思想,重温麦克卢汉、伊尼斯、波斯曼、莱文森、林文刚等人的成就,今撷取一鳞半爪的心得做一次汇报。媒介环境学从酝酿到成熟经历了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20世纪初,社会学的芝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5):2-7
尼斯特洛姆和斯特雷特作为北美媒介环境学界历史上和当今的"明星"人物,分别是媒介环境学科诞生以来两件制度建设里程碑事件的主要领导者和理论贡献者。尼斯特洛姆认为媒介环境学是将复杂传播系统作为环境的研究,是一个视角,是新兴的元学科;斯特雷特提出媒介环境学是纽约学派和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学、口语文字学、美国文化学,是对媒介环境的研究,是"媒介学"。理解他(她)们"媒介环境学是什么"的经典界定,可拓宽加深国内的媒介环境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邵培仁 《今传媒》2010,(7):27-29
生态学的人文转向,是人类学术史上的"世界观转化工程"和"第三次真正的革命"。媒介生态学是媒介学与生态学进行学科交叉的产物,现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方向。中国媒介  相似文献   

18.
"媒介生态学"从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保持动态平衡的基本论点出发,构建了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研究模型。这对于探索新兴的媒介现象很有意义。"人肉搜索"便是这样一种媒介现象。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人肉搜索"体系的各组成因子及该体系的两重性定位,并运用"媒介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人肉搜索"的发展趋向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借用生态学相互关联观点与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媒介生态学研究,正以其独特的动态与宏观整体思维被提上研究日程.虽然国外对媒介生态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对于国内的研究来说,媒介生态学研究却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传播素质与媒介素养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素养”由英文“Media education”翻译而来,在西方是一个盛行已久的教育实践内容。1997年此概念被引进中国以后,学术界根据我国媒介教育实践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措施,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