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陈 《新闻前哨》2013,(11):40-41
近年来,微博等一系列新媒体的勃兴,给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场所。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发挥着反映社情民意、提供信息服务、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凸显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舆论引导力和政治影响力。同时,在微博环境里,语言暴力方面的表征也逐渐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面对网络发展的大环境.微博信息传播在弥补传统大众传媒不足的同时,指责、质疑、谩骂等负面声音频现,语言暴力已呈泛滥之势,形成了在新媒体语境下特有的传播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本文旨在分析微博语言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探讨消弥社会冲突、修复网络生态、实现更高层次善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微博语言暴力现象成因及规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这种依附于新兴媒体的网络沟通方式已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微博来了解信息,发表观点。但微博中的语言暴力现象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它严重损害了网络的正常运行环境,更甚者已经对受害者造成人身伤害,并触犯了法律。本文通过微博中出现的典型语言暴力现象分析其成因及规避机制。  相似文献   

3.
陈新宇 《新闻世界》2013,(7):172-173
【摘要】微博语言暴力是网络自媒体时代日益凸显的一种网络现象,其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因素。群体的无意识和缺乏理性,加之微博舆论领袖的推波助澜,使得原本就不成熟的微博舆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回顾2006年以来出现网络话语暴力现象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网络话语暴力产生的原因,即从内因(网络环境本身的特性)去具体分析如何导致网络话语暴力现象的产生;而外因--一是历时性因素,"五四"以来话语暴力路线的延续;二是共时性因素,网络话语暴力是由当前社会语境所造成,诸如话语体系的低俗化,与中国处在转型期的焦虑心态,以及后现代主义某些特征在网络上的反应等.文章最后从积极意义上讨论如何看待网络话语暴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陈新宇 《新闻世界》2012,(11):85-86
微博等一系列新媒体的勃兴,给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场所。但是,由于公众素养参差不齐、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和新媒体自身尚不成熟等原因,语言暴力在网络上呈现恶化趋势。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存在与微博之中的语言暴力现象也就更具有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微博语言暴力的类型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网络语言暴力现象。  相似文献   

6.
束芳 《新闻世界》2009,(1):74-75
当前,无论是在报纸、广播电视上还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语言暴力的现象随处可见。语言暴力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理性思考,也会危害社会的和谐,更可能会转化为行为暴力。本文试图从语言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性、以及消除语言暴力的重要性等几个方面谈一下语言暴力与新闻传播之间的互制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难免对社会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新闻伦理在新闻媒体从业者心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导致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分析新闻话语暴力导致的二次伤害现象,在探析新闻话语暴力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基础上提出规避二次伤害的策略或方法,以期对新闻媒体从业者在新闻报道中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对受害者的再次伤害.  相似文献   

8.
颜陈 《新闻前哨》2013,(8):94-95
2013年2月22日,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少将开通个人微博,并获得身份认证。罗援声称要在微博这个舆论阵地"战斗",引来不少民众评论和揶揄,其微博内容也成为网民发泄的标靶。2013年3月29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领唱《歌唱祖国》而走红的童星林妙可,因在微博晒出一张照片招致污言秽语,林妙可发微博呼吁:对人身心健康有害的言论就应除根,不准在网络生存……这番言论迅速引起网民围攻,其中不乏狠毒咒骂之语。2013年4月6日晚间,知名军事评论人戴旭发微博呼吁国家高层部门  相似文献   

9.
从驻南使馆被炸事件开始,经过南海撞机和“9·11”事件,民间暴力话语已经成为一种触目惊心的阵发性癔症。这次美英等国打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尚未打响,一场互联网大战已经在中国展开,令话语暴力在互联网上大规模蔓延。一些网民如此向美国投掷话语炸弹:“杀死美国猪!”“真主站在伊拉克一边!他烧死了夜总会里狂欢的96头美国猪(按:指近期美国  相似文献   

10.
程刚  张卫军 《新闻世界》2010,(7):212-213
自2006年"虐猫女"事件开始,我国网络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如"铜须门"事件、"姜岩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这一系列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当事人的精神状态,对当事人的生活工作造成了巨大负面后果,网络舆论甚至逐渐变成了对公民人权的践踏,冲击着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现实社会。本文将对网络暴力的内涵、成因、作用及其预防对策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蒋婷 《报刊之友》2013,(7):47-48
自媒体传播中网络舆论形成迅速,赞成一种观点的人迅速增多,成为优势观点,反对该观点的人会转向沉默或附和,形成语言暴力“一边倒”现象。本文通过材料收集、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式,结合国务院奥运首金贺电遭遇网络暴力的案例,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对该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总结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社会学中的身体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媒介身体叙事话语中所体现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权力支配关系.通过对身体的社会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身体的生理差别如何建构起社会性别的观念,以及性别暴力如何通过媒介的身体叙事得以表达和强化.女性的被压制与抗争借由身体这一符号象征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女性身体因此成为受辱与反抗的双重之域.本文以具体的媒介报道案例为语料,通过对媒介话语的分析,剖析当前社会深层心理中存在的或隐或显的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话语产生的暴力效果普遍称作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引发的各种后果的关注,不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采取法律手段予以禁止和制裁。关于网络暴力研究结果颇多,已有的研究,或以效果为依据探讨如何有效制止网络暴力,或针对青少年群体发生的网络暴力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或探讨网络暴力的文化成因。文章将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从话语层面解读网络暴力生成过程,包括考察网络话语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语境被配置的方式,揭示网络话语暴力的运作方式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14.
苟雨露  周丽 《今传媒》2016,(4):57-58
微博凭借它的"短、平、快"等独特优势形成了特殊的舆论场,是公民表达舆论的新平台.它在公民表达意见、行使监督权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微博中也充斥着互骂、人肉搜索等暴力现象,这是新平台之上的媒介暴力.微博媒介暴力的圈子式传播有以多压少、以强压弱、以大压小三种表现形式,使得微博媒介暴力的危害更集中、速度更快.笔者从用户、舆论领袖、微博运营商和法律四个角度得出微博媒介暴力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秦振云  蒋丽红 《新闻世界》2009,(11):150-151
如今网络论坛已经成为网民们发表个人意见的重要场所,其开放的语言环境激发了个人表达的欲望,但同时语言暴力现象也在这种环境中滋生。在社会道德与正义的庇护下,许多网民恶意地使用污秽、诅咒、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发表与散布一些过激言论与情绪。语言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破坏社会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网络语言借助了互联网以极其迅猛的传播速度席卷了人们的生活,而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也随之产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其成因由多种因素造成,只有多角度地对其成因进行探究,才能对网络语言暴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诸振豪 《今传媒》2012,(1):46-47
新媒体给当今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它对社会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通过现象分析深入解剖了新媒体在当下传播中出现的"搜索暴力"、"传播暴力"和"娱乐暴力"现象及其对社会产生的负影响。本文认为,新媒体发展目前仍处在初期阶段,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规避是十分重要的,当今新媒体的使用与其在今后的发展都不能忽视了媒体公共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微博话语的失范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本文分析了微博话语失范的内外在原因,认为规范其话语秩序应采取以下措施:政府机构加强立法,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主流媒体的报道时效,加强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议程互动;微博服务网站完善的自净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鼓励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参与管理;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给当今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它对社会造成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通过现象分析深入解剖了新媒体在当下传播中出现的“搜索暴力”、“传播暴力”和“娱乐暴力”现象及其对社会产生的负影响。本文认为,新媒体发展目前仍处在初期阶段,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规避是十分重要的,当今新媒体的使用与其在今后的发展都不能忽视了媒体公共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蔡震 《传媒观察》2015,(2):57-58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使“网络暴力”成为当下一大“奇观”。本文以最近几年的热点为例,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一些特点,以及“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的原因。网络暴力出现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但对其定义,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网络暴力其实是媒介审判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却是一种不健康、不积极、不道德、不理性的变异发展,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它所带有的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行为,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并侵犯其隐私权、人身安全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