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骑马女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2):I0001-I0001
  相似文献   

2.
潮流变得真快。病休一段时间,走上社会,一些称谓的变化,令我这个“桃花源中人”面对丈二和尚,难以摸着头脑。两天之内,有四位新朋友见面,介绍人几乎都是开口必称“总”的,这四位“总”字号的朋友,分别是一张小报的总编辑、一个“大兴”公司的总经理、一家企业财务部门的总会计师以及一幢建筑物的总承包者。总者,大也,抑或含有可以统管一切的意思。对于带总字号的人们来说,不  相似文献   

3.
在和PSY的接触中,尹成奎眼里的PSY非常谦虚、孝顺,对父母恭敬,对妻子尊重。他认真地告诉中国客人,"这么多年,我的老婆对我帮助特别大,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尽管不解,可以不屑,却不能不承认,一曲伴着奇怪的骑马舞的韩国歌曲《江南Style》,在今年下半年红遍全球,成为世界最热门歌曲——没有之一。"哥哥就是江南范儿……"这首歌的开  相似文献   

4.
“骑马句”是一句俗语,它是指文句模棱两可,用词含糊不清,读后易生歧义。先说一个实例吧。有个在湖北黄州工作的人接到他爱人从上海发来的电报:“二月十五日二点到黄盼接  相似文献   

5.
访贝特兰     
“我的记者生涯始于中国”初秋,新西兰风景如画,我从首都惠灵顿出发,驱车北行16公里,来到下哈特镇的一个小村庄,拜访了詹姆斯·贝特兰。贝特兰这个名字,中国人并不陌生,抗日战争时他来到中国,曾访问过毛泽东,这次会见时毛泽东的讲话《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收入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贝特兰身材高大、健壮、满头银丝、红光满面。他把我领进他自称为“杜甫草堂”的书房,也是他的客厅里。环顾四周,书房四壁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  相似文献   

6.
访安莎社     
最近,利用在欧洲进修的机会,到罗马访问了意大利安莎通讯社。安莎社位于罗马市中心,距总统府和举世闻名的“特来维喷泉”只有数百米。该社创建于1945年1月13日,至今已有36年的历史。目前,安莎社共有职员约900人,其中记者和编辑占二分之一。安莎社不是国家通讯社,它是由全国50家日报联合经营的。总社下设20个  相似文献   

7.
访欧记碎     
杨新正 《新闻天地》2002,(12):41-43
  相似文献   

8.
访穆青     
今年初夏,我们应邀去新华通讯社访问。座落在北京宣武门西大街的我国的“新闻总汇”呈现着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一座目前首都市区最高的建筑物——高达117米的新华通讯社业务技术大楼,正在加紧施工;新华社的印刷厂和中国新闻图片社正在赶印书刊、照片;在办公大楼的各  相似文献   

9.
访朝六日     
<正>今年四月,我国开放了赴朝旅游,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朝鲜依然是一个神秘的国度。2009年夏天,笔者有机会到那里公干,短短一周,我们尽可能多走多看,参观了一系列博物馆和纪  相似文献   

10.
访马达     
钟辉 《今传媒》2003,(1):34-35
马达同志过去曾长期担任《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社的总编辑,历任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离休后,仍关心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潜心研究新闻学术。  相似文献   

11.
访书     
韦泱 《出版史料》2003,(3):74-75
青灯黄卷,常常捧读前辈书人的书话文章,读到黄裳的《姑苏访书记》,姜德明的《沪上访书记》等,我心头便会怦然一动。多好啊,把找书、选书、买书称作为访书,蕴含着读书人多少的亲情,儒雅的风度便款款而至。我想,他们的学问就是这样一点点“访”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访穆巴拉克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在当埃及总统以前,还不是一位名扬四海的国际人物。他在萨达特突然被刺、继任总统的时候,许多人不清楚他上台后将执行什么样的内外政策。当时埃及政局剧烈动荡,人们的视线象聚光灯似地集中在新总统的每一个动作上。有的外国记者曾直截了当地问他:“你将是萨达特政策的继承者,还是纳赛尔政策的后继人?”他回答说:“我既不是纳赛尔,也不是萨达特,我是胡斯尼·穆巴拉克。”穆巴拉克在就任初期,讲过他的政府对于萨达特政策的“继承性”问题,也多次表示过要调整政策的  相似文献   

13.
访费孝通     
在一枚黄褐色的铜质奖章上,雕刻着人类学先驱者赫胥黎的头像,瘦削有神。奖章背面,刻了FEI HSIAO—TUNG(费孝通)的字样。为了奖励人类学研究有一定贡献的各国学者,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每年颁发一枚赫胥黎奖章。费孝通是第一个接受赫胥黎奖章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当我按约走进香港廉政公署总部,公署中国联络活动统筹主任汤伟平先生、新界西南副总主任穆斐文女士已经提前在那儿等我了。没有过多的寒暄,谈话便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15.
访马达     
钟辉 《报刊之友》2003,(1):34-35
  相似文献   

16.
访杨献珍     
(一) 85岁的杨献珍,穿件淡青色的布服,拄了拐杖,从内室缓缓走到客厅来,腰微微弯着,衣领里围了一条白色的丝巾。方方的脸庞上,紫斑点点。白发如银,浓浓的两道剑眉,犹如箱草。眼光敏锐,神志清明。颈部举动显然有些不方便。“杨老身体好吗?”  相似文献   

17.
访穆青     
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到上海,本刊记者访问了他。他回顾了自己的新闻生涯,道出了一条新闻工作的真谛。请看魏永征的专访《访穆青》。  相似文献   

18.
访李普     
我第一次见到李普同志。在“文革”后期,他回到新华社,任北京分社社长不久。他和甘憎分是老朋友,我们和老甘一道,曾去拜访他,听他谈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那时他50多岁,可白发已经不少,比我想象的要苍老。第二次见到李普,是1983年3月,他应邀到我们新闻系作报告,谈记者修养问题。他讲了“德、识、学、才”几个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到,他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学者的睿智。这时,他已从总社副社长的岗位退下,离休。第三次见到李普,是1984年8月,在乌鲁木齐。他作为中国记协书记处的书记,出席全国晚报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并…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中国青年学生代表团在东京进行友好访问期间,应主人的邀请,参观了日本著名的三大报社之一的朝日新闻社总部。朝日新闻社位于东京市区,离有名的银座商业街区不远。报社大楼有20层之高,地下4层,地上16层;大楼呈鹅黄色,给人端庄、亲切、稳重之感;大楼正面的楼层之间,呈阶梯状,楼顶是平台建筑,专供直  相似文献   

20.
访天一阁     
宁波有座天一阁,久已向往之。几次到宁波,主人都未安排到天一阁去,上了两次普陀山。这次我提出只要有半天时间也要到天一阁去。早上吃过早饭.我们就到了天一阁。从西大门进天一阁,门前一副楹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是书法家宁波人涉盂海所写。它告诉人们天一阁的历史和地位。天一阁创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之间,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藏书楼,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左侍郎范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