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弃疾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空前绝后地把自我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既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英雄情怀。这使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中的英雄形象大致有历史英雄、草莽英雄与侠义英雄三种类型。这些英雄形象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大义之勇”、“至爱之仁”和“忠信之义”,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民间从自身的观念出发对伦理道德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疆域”下,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作家们的英雄叙事驱动力与其说是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不如说来自于他们对战争的切实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新时期文学的英雄叙事。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英雄叙事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自我真实体验之间的摇摆。客观地说,“十七年”文学抗日战争英雄叙事大多流于模式化,缺少对抗日战争深层的文化反思,更没有在民族矛盾中追问“国民性”这一深层文化问题,叩问国民性这一历史之因和民族受侵略之果的关系,进而把文化质疑和文化建设置于这样一个新的平台上。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在戊戌维新时期为配合变法救国提出了一套较有系统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本文拟从教学目的、内容和师范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他的维新教育思想。 一 培养维新人才,是戊戌时期粱启超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他把人才的培养视为变法的根本,“变法之本,在育人才”,梁启超这里所指的人才,绝非指受过一般教育的人才,而是指通中西、能担当救亡图存重任的“大人君子”。“有非常之才,则足以济非常之变。呜呼,是有所望于大人君子者矣!” 梁启超在戊戌时期所持的人才教育观有以下成因:首先与他的英雄史观有密切的联系。梁启超认为历史是英雄的历史,“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于无历史”。而一般群众,不过是随英雄人物“之风潮而转移奔走趋附者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以势不可档之势迅速波及到世界各国,对其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这是历史的客观要求,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进而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前景与命运。  相似文献   

6.
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记文学的性质传记是从人类纪念前辈、怀念英雄中产生的一种文体。在中国古代,传记是属于历史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史部中有“传记”,但它把“传”和“记”是分开的;“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在西方,最早的传记作品同历史、哲学著作没有明确界线,也没有“传记”一词。“传记”一词在英国是1683年才开始使用,他们给“传记”下的定义是“特定的人的生平的历史。”这时候,人们把传记看成是历史科学的特殊的分支。《牛津辞典》给传记文学下的定义是:“作为文学分支的个别人的生平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长期斗争的根本问题.旧的中国历史课本,竭力为“圣君”、“贤相”树碑立传,美化他们的“文治武功”,推崇他们是中国历史的主宰,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成为宣传唯心史观的工具.林彪反党集团更是疯狂鼓吹“天才史观”,宣扬“天生之才”、“先知先觉”,胡说有“天赋才能”的少数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当他们的这一套受到揭露批判之后,又抛出了所谓“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谬论,用诡辩的手法,顽固地坚持他们的唯心史观.我们学习了马列和毛主席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论述,狠批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历史唯心主义.在新编历史课本中,我们以大量的篇幅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斗争,说明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  相似文献   

8.
在古希腊神话中 ,神和英雄的故事都是以个体为中心的 ,而这种“个体中心”实际上是由神话思维的“自我中心”演变而来。一种试图超越现实的否定机制———“自我否定”融入个体之中 ,使得希腊神话里的诸神和英雄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达到一种内在的完美 ,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历史不能造假,文学包括历史文艺所讲求的真善美以“真”为首,这本来是常识。可是现在,有些文艺对历史的“戏说”,到了十分混乱地步了,令人迷惘惊愕。就是在这“戏说”历史成风的烟雾中,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老作家魏文华新著《太平天国演义》,书中再现了在当时特定的典型环境中,天国英雄的一幕一幕真人真事的斗智斗勇悲欢离合故事,使读者从中有一种新鲜之感。抛开这部文字流畅、故事情节生动的作品艺术成就不谈,只就我欣喜地看到历史文艺也能“真说”,就我们所关心的历史文艺导向问题,谈点个人感受。历史文艺虽然与历史科学有所不同,但主流…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会历史观,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曾出现过多种见解、主张和流派。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对之进行必要的考察与清理,不仅为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所亟需,对古代史学理论形成、发展的探讨也有直接和积极的意义。我们知道,人类历史在进入文明时代的前夕,英雄史观就在历史及历史的作品中得到传颂和确立;在中国古代殷周时期的最高统治者辄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是我国早期历史上的一种王朝神学史观;在欧洲中世纪,神学史  相似文献   

11.
在有的哲学教材和论述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文章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对立的阶级是“同生同灭”的;现在既然资本家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了,无产阶级也就同时不复存在。他们从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来说明这个道理:失去矛盾的一方,对方也不复存在。“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从哲学范畴上谈论这两个阶级的相互依存,当然是可以的。把“同生同灭”理解为对立阶级既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最终也都要消灭,原则上也是对的。但这只是对历史的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波及到世界各国,对其政治、经济、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本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这是历史的客观要求,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进而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前景与命运。  相似文献   

13.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  相似文献   

14.
如何实际有效的促进教师自我成长,内化新课标的理念?文章记录了同一个教学内容,经过“教师课后及时的自我反思,学习新课标后的自我评价”,然后有目的地多次修改实践。从多次修改实践中切身体会、经历“课标的内化”与“自我成长”,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种自我成长的有效模式,也是对新课标所引领和提倡的实验教学和课堂开放做了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在沉痛地表现人类孤独境况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寻觅现代人的出路。他用一系列“迷们”的“硬汉”朱诠释他新的精神价值体系:对任何外在的英雄救世、人类之爱、宗教信仰不抱任何幻想,超越孤独的唯一途径是转向自身开掘精神力量──即自我超越、自我救赎的努力上。海明威新的精神价值,实际上是人类宗教情绪在现当代的延续,他的人物也充满了耶稣殉难同时包含自我教赎的意象。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但作为文学形象,宋江则“有德”而平庸,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醇儒”化的结果。而儒家伦理观是个自我封闭系统,不宜培养开拓进取,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格,因此势必导致人物英雄气的失落;再者由于主人公已成为某种抽象道德观念的化身,这自然极大地损害了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原创性是“自主创新”的自我主体诉求。文章学的“自主创新”就是要不断地提高文章学原始创新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写作实践,有所舍弃、有所保留、有所发展。因为“任何一种文体的探索,既是作家个体审美创造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文化深层结构的折射”。在“创新”的多元化的以共生为目的的生态学意义下的文章学应该自寻出路,自我了断,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作品用笔最多的正面人物是圣子式的“英雄”史天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圣徒型的人物”,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品行端正、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但也有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他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或一种观念的体现或化身,这一形象对丰富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无形”与“有形”是一对矛盾,“无形”化“有形”是一种艺术境界。绘画和写作中很多难写之物、难状之景,通常都是将无形之物作有形描绘。在前面的文章中,作者曾举了老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革命历史,当代文学曾出现过两种在历史观、审美观都相距甚远的历史叙述。一种是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一种是新时期的新历史小说,前者是一种将革命历史神化、英雄化的叙述,后者则是将革命历史世俗化、凡人化的叙述。其实,在这两种“极端化”的历史叙事中,一直潜隐着一种试图将两者加以调和,或者说试图超越的历史叙事,那就是出自部分女作家之手的作品,项小米的《英雄无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展示了女性对历史的检讨和战争的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