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分裂割据的时期,游牧于北方的氐、羌、匈奴、羯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内迁进入中原。伴随而来的是,民族的疆域界限逐渐消亡和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就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一南北匈奴的分裂和北匈奴的西迁东汉初年,分布在北方边陲的草原部落和部族,一为蒙古高原的匈奴,一为辽河两岸的乌桓、鲜卑,一为甘陇一带的氐、羌。其中以已经进入奴隶制阶段的匈奴最为强大,至于尚在氏族制阶段的乌桓、鲜卑、氐、羌,还不免要受到匈奴势力的威胁,有的还只是匈奴的附庸。匈奴的统治阶级为了增殖自己的财富,经常带领乌桓、鲜卑的武装,向长城以南的汉族地区进行寇掠。后汉书卷一百二十鲜卑传“光武初,匈奴  相似文献   

3.
芒来 《内蒙古教育》2014,(11):80-80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之一,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随着近几年,大量匈奴青铜、金银器的考古发掘,匈奴艺术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匈奴青铜艺术在草原文化中一枝独秀。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春秋时期以后为其大量盛行时期。匈奴青铜、金银器以动物风格装饰特征著称,用其独特的造型、怪异的纹饰诠释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柔然族名试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柔然是我国北方历史上继匈奴、鲜卑之后出现的第三个大的民族集团,曾经在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期的约一个半世纪之间,在广袤的蒙古草原上,建立过一个势力强大的游牧帝国。公元402年,其首领社(艹侖)自称可汗,成为北方民族君主称可汗之始。这个民族在东西方的历史上都有过相当的影响,虽然在程度上不如其前的匈奴和鲜卑、其后的突厥和蒙古等那么巨大。因此,这一族名的来源和涵义,也与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这些名称一样,受  相似文献   

5.
匈奴的后裔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重创匈奴,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  相似文献   

6.
匈奴(含其先人)在北方气候变迁的严酷自然条件下,成功选择游牧生产方式,是人类延续和发展生产力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匈奴人通过使用和传播“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通过创就骑术并使其发挥能动性社会效应;尤其是通过成功采用“行国”统御的管理方式来组建草原社会,直面中原王朝等独到的历史行为,表现出了匈奴人在北方游牧经济社会形成中的奠基作用。深入理析该作用,对探讨匈奴之后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溯源析理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兴起,并一度主宰西域部分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主要有鲜卑、柔然、高车、吐谷浑、突厥等,他们分别隶属于阿尔泰语系东胡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以及汉藏语系的藏语族,其语言、血统、文化都大小相同,在物质文化上则颇多类似,其精神生方式又各具特点,值得深入考察。一、鲜卑与柔然鲜卑本东胡的一支,“别保鲜卑山,因号焉。其语言、习俗与乌丸同,其地东接辽水,西当西域”①。是我国古代北方大族之一。早在匈奴时期其中的一支已徙居西域,史载匈奴有呼衍王主西面;呼衍即呼延,既是匈奴四大主姓之一,又是鲜卑诸显贵…  相似文献   

8.
过去,一般人笼统地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代、西秦、南凉以至吐谷浑等等政权都说成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我认为,从鲜卑的出现到最终形成民族,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鲜卑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大体说来,东汉曹魏时期,鲜卑开始由辽东塞外鲜卑部落的名称变为北方诸游牧部  相似文献   

9.
(一)在中国历史上,自东汉以来,居住在漠北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徒,与汉族杂厕而居,民族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从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起一时北方各游牧部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纷纷侵入内地,先后在中国北半部和西半部建立了许多小王朝,相互混战,经“五胡十六国”一百二十多年的大动乱时期,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北朝时期是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自司马氏南迁,我国北方便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的匈奴、氐、羯、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彼此之间进行了残酷的厮杀,都力争在中原建立政权,取得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在河北境内建立政权的,十六国时期有羯族建立的后赵,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和后燕,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北朝时期有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鲜卑化汉人高欢及其子建立的东魏和北齐。五胡十六国的长期纷争,除了后赵和前秦两次暂短地统一北方之外,河北一直是割据势力相互争夺的地方,因此,使河北  相似文献   

11.
东汉对匈奴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匈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 ,东汉时因自然灾害和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 ,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南、北匈奴采取了不同政策 :对南匈奴主动附汉的请求 ,予以接纳 ,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 ,徙居塞内 ,因其故俗 ,以资安置 ;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却采取了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以夷制夷 ,加速了匈奴的分化瓦解 ,导致南、北匈奴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匈奴民族从此再未统一 ,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的原因是为维护其政权统治。当时南、北匈奴之间的矛盾 ,及乌桓、鲜卑与匈奴的矛盾 ,为东汉以夷制夷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一拓跋鲜卑的兴起及北魏王朝的建立鲜卑原为东胡族的一部。东胡是居住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商、周时期已在北方活动,到了春秋时期,《史记·匈奴列传》所载北部地区的“百有余戎”中,就有东胡,而战国时期的东胡,它的活动地区则在燕国的东北。《史记·货殖列传》载:“夫燕,……南通齐、赵,东北边胡”。  相似文献   

13.
匈奴生活习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的饮食居住,服饰、发饰、装饰,婚姻形态,丧葬之礼及其它生活习俗,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之特色,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研究匈奴习俗对于了解古代北方民族之游牧文化大有裨益;特别是透过匈奴生活习俗还可以看到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异同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次融合,民族之多,规模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从东汉末迄于南北朝,进入黄河流域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匈奴、鲜卑、羯、氐、羌外,还有丁零、乌桓、蛮族等。他们在和汉族融合之前,已不断互相影响与融合。匈奴人主要是南匈奴的后裔,另有匈奴分支屠各、卢水胡、南匈奴和鲜卑融合的铁弗,以及稽胡等。鲜卑有聚居在代北的拓跋部、辽西的慕容部,匈奴同鲜卑融合形成的宇文部,还有散居在青海的秃发部。丁零又称敕勒或高车,进入中原地区的称为丁零,他们主要分布在定州、相州和并州,翟氏这支丁  相似文献   

15.
均田制与北朝妇女黄云鹤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个社会大裂变时期,尤其是北方,匈奴、鲜卑、揭、氏、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建立诸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北方汉族人民一起谱写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北方妇女既是社会动表的受害者,同时在这...  相似文献   

16.
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而统一北方,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至深。平城及其京畿所在的大同盆地是内蒙古高原与山西高原的接合地,因盆地用边有多处山口,形成天然关隘,而为古代游牧族进入中原之通道,战略地位异常重要。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等游牧民族纷纷入塞南下,大同盆地是各民族南下中原之枢纽,鲜卑拓跋部经过力微、猗卢、什翼犍等几代首领的努力,向大同盆地进军,奠定了北魏建都平城的基础。到十六国后期北魏建立,拓跋硅利用该地区独特的战略地位,击败周边诸多政权,由此南下中原,建都平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伟业。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评价游牧民族时,常常用“贪而好利”、“人面兽心”、“不属为人”等充满歧视和贬低的字眼加以丑化,把他们与“人道”、“人文”相割裂。而与游牧民族密切接触的北方边疆地区的下层人民,却“闻匈奴中乐”,千方百计想进入游牧地区生活。实际上,与中原农耕文化相比,对游牧文化不能简单地用野蛮和落后来概括。无论从物质生产层面,还是制度和精神层面,游牧文化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表现出尊重生命、关怀人生的内涵,这正是中原汉人“亡走北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铁弗匈奴兴起于公元三世纪束、四世纪初,其始祖可追溯至南单于之后裔刘虎。考其族源,这是一支匈奴与鲜卑婚媾,而以匈奴为主的民族共同体。对其族源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北朝时期北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由于鲜卑、匈奴、羌人、乌丸、氐等民族的内迁,使北方大范围形成我民族杂居和融合的局面。这些民族中除鲜卑有独立塞外势力外均受魏晋政府和本族酋长的双重控制。少数民族人民受到原贵族地主残酷的剥削,他们不堪忍受而纷纷起义反抗,加上兼并战争的连绵不断,使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流域遭受严重破坏,同时由于旱涝、瘟疫灾害和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20.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属于东胡族的一支,西汉时期,东胡被匈奴击败,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鲜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分裂为许多部,《魏书·序纪》称拓跋鲜卑的祖先:“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州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多年以来,学术界认为,鲜卑族拓跋部原住大鲜卑山,地在今嫩江流域兴安岭附近。拓跋诘汾时南迁,“始居匈奴故地”,其子拓跋力微时发展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西晋末年,拓跋部在酋长猗卢的率领下,进居平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