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6月5-6日,由宁波大学史学史研究所(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公众史学研讨会在宁波大学成功召开。这次会议是钱茂伟教授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公众史学研究"内容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广智教授、台湾中兴大学周樑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比较与公众史学文学硕士总监马木池博士、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新、新历史合作社唐建光总编、河南师范大学王记录教授等23位两岸三地学者出席了大会。此次会议与2013  相似文献   

2.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是由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南开大学历史系发展而来。目前。学院下设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及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下设8个二级学科,分别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均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学院同时也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资助学科。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育学和公众史学都关注"历史文化"。"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共同构成历史教育学的学科基础。而致力于向非专业人士传播历史、但不包括学校课堂历史教学的公众史学,"历史文化"同样是其重要研究内容。公众史学给历史教育学带来挑战。历史教育学可以从公众史学中吸取灵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对促进中国传统史学现代化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大钊史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逻辑理路,他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进程,对历史、历史学、历史观以及史学与人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作出了精辟论述,强调要以"新"历史观指导史学研究,重视史学的理论基础,把"活历史"放入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以"民众"为基础建构"平民"的新历史,最终本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原创性贡献,确立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推进和贯彻落实党中央"两个工程"的具体要求,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2004年7月8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主办,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靳辉明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李忠杰教授、中国共运史学  相似文献   

6.
2014年5月口曰,"人类记忆与文明变迁一沪、港、澳‘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该会议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澳门文献信息学会联合举办。会议由中心主任孙逊教授主持。"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区议会主席埃德蒙森  相似文献   

7.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主体,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历来是史学家关注的热点。为了纪念原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史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程应(?)先生,2001年12月2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上海市历史学会主持,在上海市社联会议室举办了“历史人物与历史——纪念程应(?)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学者有姜义华、武克全、王家范、熊月之、邹逸麟、严耀中、吴景平、李朝远等三十余位。  相似文献   

8.
“2003年中国蒙古族历史与化国际学术研究会”于2003年10月2日至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和通海县举行。会议由国家民族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蒙古史学会、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学学院、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通海县政府、云南民族理论学会、云南蒙古族研究会共同主办。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通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会党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10月19日至24日,由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发起的近代中国会党问题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这是建国后史学界就清代以来中国秘密会社研究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关、文博出版等单位的六十多位专家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史学是新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 ,使新时期史学体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其一 ,旧有的极左的教条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研究范式被解构 ,新的历史理论与研究范式尚在形成之中 ;其二 ,史学由中心走向边缘 ,其学术功能逐渐彰显 ;其三 ,社会史、文化史研究大行其道 ,史学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愈趋愈新 ,研究的方法论与学术旨趣将趋于多元  相似文献   

11.
<正>2023年11月11日,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23年工作会议暨“天山廊道与中外交通”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主办,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兰州大学、暨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宁波工程学院、上海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索并反思公众史学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包括在各自特定的文化语境和历史传统下公众史学的起源、简要历史、主要问题、学科构建与教学模式,希望对中国公众史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经验与想象:大学历史教科书编撰研讨会暨《罗马史研究入门》新书发布会",于2014年6月13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新民晚报》等媒体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30余位专家、代表出席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围绕《罗马史研究入门》发布;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史学有没有历史理论?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起,从那时起就一直困惑着许多史学工作者.2011年,经过15年努力,我校瞿林东资深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一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系统而深入的回答.该书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全书三卷,130万字,对先秦到清代中叶的中国古代史学做了系统的文献梳理工作,探寻并展示中国古代史学中历史理论发生、发展和繁荣的轨迹.目前所知,这是国内以"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为题的第一部著作,毫无疑问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通读全书,深受教益,特别是书中关于某些问题的讨论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对一些历史理论问题的思考有所进展,篇幅所限,仅撷取两点于下.  相似文献   

15.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和安徽省历史学会主办,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承办的“理论与方法:历史比较和史学比较”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5日至27日在安徽省芜湖市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共80余人,提交论文69篇.  相似文献   

16.
2018年,国内学界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学者们对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研究,进一步从资料、视角方面进行深化,并继续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于近代史学史上的著名史学家及其著作、史学史的具体问题也都进行了考察;对口述史的发展及存在问题、中国公众史学的建设,学者们也讨论较多;学者们还对全球史、概念史、大数据史学等史学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学界还对40年来的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从一定程度上讲,历史教育是中国史学的灵魂。对其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使史学的研究范围得以扩宽,而且能够加深对史学、教育史、思想史的了解,从而将史学的整体发展得以促进。本文通过对古代历史教育的宏观研究及其活动研究的具体阐述,对二十年来中国历史教育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2013年8月23-27日,由中共金塔县委县政府、酒泉市文物管理局、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敦煌学学会主办,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甘肃教育出版社、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商学院敦煌文化研究所、河西学院协办,金塔县文化体育局、文物局(博物馆)、地方史志办公室、旅游局承办的“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金塔县成功召开。会议代表180人,加上地方学者和文史爱好者,会议规模达200余人。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出现的“历史热”现象充分表明了公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与喜爱,但是国内通俗历史读物的发展,由于受到文化市场和传媒中低俗、媚俗倾向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美国公共史学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从历史学家自身、社会写手、培养公共历史学家和公众自身四个方面加速历史知识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近35年来,有关公众历史教育的认识与反思包含了价值判断、问题反思与走出困境三个主要层次。研究者从培养国人、传承文明、认识国家前途等角度衡量公众历史教育的价值,给历史教育赋予了人文情怀和政治担当。面对历史知识传播中史实讹误、史观混乱、语言媚俗、过度追逐利润而忽视教化等问题,史学界开展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并形成了一些共识:第一,树立公众历史教育的原则,更新传播手段;第二,提高公众历史教育主体的素质,培养专门人才;第三,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公共史学。今后,有关公众历史教育的批判仍是必要的;各级政府、学术机构、学术团体在公众历史教育中要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公众历史教育要为公众服务,但不能抛弃历史和教育的双重底线;史学工作者与非史学专业出身的从业者需互相学习,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推动公众历史教育朝着繁荣、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