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我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位老师在家长会上对一学生家长说,“我在上历史课的时候,问你们的孩子圆明园是谁烧的,你们的孩子回答说不是他干的!”学生的母亲抢着回答说:“我  相似文献   

2.
我是1973年参加工作的。我开始工作的这所学校当时叫做"东海县横沟公社坡林小学"。学校当时有一至四年级七个教学班,共有十一名老师。在这些老师中,只有两名是正规师范毕业的,另有两名是高中毕业(其中一名就是我),剩下的七人中,有一位是初中毕业,三位是初中肄业,其余三人都是小学文化程  相似文献   

3.
余海 《考试周刊》2011,(64):209-210
一位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使孩子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这是工作中给我触动最大的一点。 [案例回放](一)新学期开始.我很快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男孩子——不敢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老师一靠近,他全身就会紧张,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做任何事都特别小心翼翼。看到这样的孩子,我记在了心里。  相似文献   

4.
隐性的饥饿     
据说,爱书人最不喜欢别人提起的问题是:买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吗?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质问,当时的回答是:许多时候买书,不是为了一定要读,而是为了想读的时候它就在那儿。另一位老师当场附议说,买许多书,即使不读,就是抚摩一会儿,感受一下内容之外的其他东西,也是好的。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堪称“经典之经典”。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受到普遍好评。当这位老师的同行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6.
孔灿 《成才之路》2011,(26):40-40
在我带初中藏文班汉语文课程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智力测验》这篇课文。此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面对节目主持人提出的“用粉笔画在黑板上的一个圆圈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机关干部以未打招呼、未经过研究为借口,不随便回答问题;骄傲的大学生们不屑于回答问题;中学生按老师所教的模式死板地回答问题;小学生活跃地、富有想象力地回答问题。电视台在播放这一节目时,给它加了一个简单的但却令人深思的问题: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相似文献   

7.
小笛信箱     
问:我有点近视,就向老师请求调到前面去,结果老师把我们班一半的人座位都调了。之后,同学们都十分气愤,认为老师调座位是我打的小报告,因此我遭到了白眼和谩骂,我们班的同学没有一个和我说话,都烦我。其实这不是我的错,我也没想到会这样。我很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姐姐你能教我吗?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9.
吾爱吾师     
还记得,曾给你留下过深刻印象的老师么?小编先来说说好了。上小学时,我遇到了这样一位音乐老师——她常常上课上到一半,就让我们趴在课桌上休息几分钟,静静聆听她弹奏一支优美动人的曲子;步入中学,我又遇到这样一位语文老师——她喜欢在夏天里穿彩色长裙,讲课时不紧不慢地走动,如同一幅移动的油画……为何特别提到这两位老师呢?因为,她们都带给了我艺术的启蒙教育,前一位让我稚嫩的心早早地感受到高雅的音乐之美,后一位则教我如何欣赏文学、如何提笔写作。我想,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与她们,以及更多曾陪我走过一小段成长旅途的老师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于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笔者在前一阶段听到的一节课上,老师却是始终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仔细地观察过,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看似是简单一个字的变化,却引起了我对教师课堂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读中师的时候,老师说起教学中的机智,她说:“在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提问,这个问题是你所不知道的,这时候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于是老师说起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答学生。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来说说看”回答对象一换,于是在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想必也不是难事。在最初教书的几年里,我在课堂上也经常遇…  相似文献   

12.
,  自从当了老师,连我自己都惊讶于自己的变化: 我变得爱笑了。我的课堂上,几乎没有听不到笑声的,除非是公开课那是因为师生都紧张的缘故。所以,对于上课,我的感觉从来都是轻松自如。经常听到有的学生反映,说某某老师上课太严肃,没见他笑过。这样的老师有没有呢﹖我还真遇到过一位—— —我上初中时的一位几何老师。他只教了我们一年。这一年中,我的确未见他笑过,学生们都怕他。不久前在一所中学听课,上的是英语课。那位老师的讲课不能说不熟,有板有眼的,就是太呆了。那副表情,让我们看了都怵,学生谁还敢发言呢﹖ 所以听那节课就像是…  相似文献   

13.
一次,听完一节公开课《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是教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课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后来我又做了多次调查,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  相似文献   

14.
一次,听完一节公开课《昼夜交替现象》之后,我问学生:这节课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是模拟实验,也有学生说是自己上台展示。我追问:老师讲过什么还记得吗?好多学生居然说不记得了。这让我大吃一惊:是教师讲得不好还是学生开小差了?在一节公开课中,这两个原因都不能成立。那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就获得越多呢?在科学课堂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吧。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后来我又做了多次调查,问了学生类似的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我发现,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我听了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年级的心理辅导课,老师让学生描述自己上了高中以后的心情。有位同学说:“我在初中的时候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名,到这所学校后,别的同学比我的成绩好,感到有压力。”另一位同学说:“我在初中的时候是少先队大队长,但现在连小组长都不是,心里有失落感。”这个现象说明这些孩子心理上都有一些问题,需要调节。而学校的心理辅导课就是为了调节学生心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方老师: 进入高中之后,我发现同学们的性格都发生了变化。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之间虽不是特别好,但大家在一起总是有说有笑有商量的,而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了。我是班干部,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人在背后说三道四,我向他们请教,他们又不好好地回答我。我就不敢跟别人多说话,有什么想法总是闷在心里,长期如此,使我变得沉默不语。我的性格本来是开朗的,现在我连一位朋友也没有。初中时所拥有的那些朋友都不在我的身边。我觉得很寂寞。怎样才能使我摆脱这种状况? 河北郭香敏郭香敏同学: 一个人的初中阶段的生活,的确是使人难忘…  相似文献   

17.
一堂历史课,我们要求全班学生都能参与,都能投入课程的进行,应该并不过分。问题是怎么做,才能做得到呢?讲到全班学生都参与,我们立即会想到“角色扮演”,让全班学生都分配工作,每人都负责某项任务;像是某几位代表甲,某几位代表乙,其他的代表丙,或丁,或戊等等。一堂课下来,每位学生都参与了“历史”的演出,都兴高采烈,回味无穷。很好,这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但每一堂历史课都能这样上吗?显然不无疑虑。我们不妨设想另~情景,一位老师把历史讲得无比动人。全班学生无不全神贯注,听得如醉如痴。请问:这难道不是“全班参与”的一堂课吗?再问:每一堂历史课为什么不能都是这样上呢?我的意思是,历史课的全班参与,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都能投入的学习过程,不只是搞搞活动,也不是尝试一些新鲜事物而已。当然,我还想说的是,不是旧的教学法都不好.更不是任何新的教学法都很好。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记忆中,学生时代的我是很喜欢历史课的,但让我印象深刻的历史老师却寥寥无几。我所喜欢的两位历史老师,他们的共同点是所上的历史课都非常活,具有激情,深受学生喜欢,至今回想起来都让我激动不已。因此,我永远底记住了这两位老师。也因为他们,让我更加喜欢历史。今天,当我也作为一位历史老师站在讲台上,我不禁深思:我如何才成为一位让学生永远记住的历史老师,让学生因为我而喜欢历史、喜欢历史课呢?  相似文献   

19.
我所在的日报社副刊部研究教师节选题时,一位同事提议:能不能找个作者,让他写他的老师?要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写到,这样也许更能真实地反映老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会更令人信服。但也有人疑虑,说几个阶段的老师都值得写吗?这话触动了我的神经,于是,便有了这篇关于我的老师的"流水账"。  相似文献   

20.
曾在不同时期间过几个在校大学生同样的问题:“你希望语文老师怎样教语文?”回答几乎一致:“让我热爱(喜欢)语文!”听完他们的回答,我在想:难道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合理的要求我们都没有满足学生吗?为此,我观察过,反省过,探索过。当然,我看过许多名师的课.学生的表现足以表明他们热爱着语文。就在最近,我就看到了这么一篇课堂实录——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的语文课——盛新凤老师执教的《如梦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