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是浙江省实施新课改实验后的首次高考,也是浙江省自主命题文综历史的第一年。面对新高考,老师们有着很多的不适应,难免出现低效的课堂教学。本文通过对三类典型复习课的反思,渗透先进的课改理念,逐步实现由“旧史观”转向“新史观”、“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的三个转变,积极探寻有效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战场,在新课程背景下,打造有效的历史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我谈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深挖教材,理清线索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教材,补充材料,通过历史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强化历史教学效果。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相似文献   

3.
“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加强教材文本解读,培养学生解读能力,深刻体会教材的本质内涵是实现课堂教学高效之本。从分析课标与高考要求,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死记硬、史料运用不当现象入手,探索高三一轮复习教材文本解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陈彬 《甘肃教育》2022,(16):104-107
新高考以“一核四层四翼”为考查要求,命题突出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旨在以高考改革撬动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切实紧扣新高考的趋向与要求,深挖教材内涵,精准搭建教材结构,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突出育人功能。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中的中国古代三次重大改革事件就是可资利用的典型教学材料,围绕该教学材料,教师变革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有效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之后,我国出现了“一标多本”的现象,高中《数学》“人教A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是新课标下特色鲜明的教材。文章将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两个方面分析这两个版本教材关于几何部分的异同,为教师精准解读课标、灵活运用教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指落实课程标准的能力。提升课程执行力涉及课标和教材的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等诸多环节,核心是课标和教材的解读。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等理念。2006年秋季浙江省开始实施新课程,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不再是考材,2009年以来的地理会考和高考便足以证明。但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仍未很  相似文献   

7.
<正> 高考既承担着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的重任,也肩负着稳定中学教学秩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使命。若起着核心作用的试题不规范,则不仅会削弱它的权威性和选拔性,而且会影响到“教育生态”的营造和改善。因此,“试题必须规范化”这是许多中学教师发出的急切呼声。1 教材“必学”内容:考纲知识范围最权威的解读“按照考纲开展教学却不能应对高考”是值得关注的现象。由于现行考纲是根据教纲及配套教材编拟的,所以对考纲有关“知识要求”最权威最具体的解读者应该是教材。教材是规范旧课程(相对于高中新课改实验而言)背景下高考命题的“法定”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学师生引向钻研教材的正确轨道上,而非揣测命题者的意图上。鉴于此,考纲未涉猎的非“必学”内容在试题中只能以背景知识呈现,否则就可认为是超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21年江苏省高考生物学学科第18题A选项的分析,比较苏教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新教材对相关文本知识的描述,强调在“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体系下,教师应基于新课标要求和新高考导向,辩证地用好不同版本的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非只教教材。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备课已从“备教材”走向“备学生”,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其实,备教材与备学生并不矛盾,备教材是备学生的重要手段,关键是教师不能为教材所限,要学会“用教材教”。笔者认为,“用教材教”主要是指教师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所涉及知识进行深挖与拓展。下面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的曲辕犁为例,谈谈自己在备课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0.
教学后记是教师“教后思教”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对提高教学艺术、改进教法、积累教学资料、进行教学研究极有好处。“教后思教”,实质上是在回顾、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一门教学技能。下面谈谈我对书写教学后记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1.
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在“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即创造性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充满生机与活力。下面从学生主体、教学引领等方面探讨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正>在统编本教材中,策略单元首次进入教材编写体例,充分体现了教材作为学科育人价值最重要资源与载体的功能与作用。针对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无法准确把握统编本教材策略单元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的问题,笔者从“是什么”“怎么用”“教什么”“怎么教”等角度对其进行文本解读,并通过教学实践找到课堂教学的原点,破解特殊单元的教学难题。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语文活动的重要依托。新课改下,教师的教材观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师要努力尊重教材,但不做教材的奴隶;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包装教材,要形成“大教材”的意识。然而,这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随意的增删和重组,而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深度解读教材、宽度拓展教材、薄度回归教材。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强调“用教材教”。这实际是让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师的个体风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完善教材。但这一切是以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为前提的。我们经历了不断改进的教材解读活动,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的“了然”,走过一段艰辛之路,也取得一些经验,总结起来,解读教材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和“目中有人”。为了做到这两点,在语文教材解读中,我们遵循了“四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提倡从“圣经式”的教材观转向“材料式”的教材观,怎样使用教科书——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教材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进行深入研究、解读和使用,更要在教材的使用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智慧,合理的重组、优化教材,使之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转化,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6.
王夫成 《江苏教育》2010,(12):44-45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的教”,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去解读教材、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基于学的教”的教学理念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的教”的教学行为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本文只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对其特征作一粗略描述。  相似文献   

17.
就较为准确地解读教材文本而言,注定会因人因文而异。但笔者以为,若能做到“四心”合一,即将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心合而为一,一以观之,不失为一种上乘的“解读”方法。试以《大海睡了》为例,略陈管见。从解读教材文本出发,在我看来,“作者的心”集中反映在以“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写就的“第一等真诗”;“编者的心”重要体现在把“第一等真诗”吸纳于教材,并通过“教者”这一桥梁过渡给学生。“教者的心”关键在于领会“编者的心”,意会“作者的心”,智慧“学生的心”。以“教者的心”领会“编者的心”,是准确解读教材文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强调“用教材教”。这实际是让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师的个体风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完善教材。但这一切是以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为前提的。我们经历了不断改进的教材解读活动,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的“了然”,走过一段艰辛之路,也取得一些经验,总结起来,解读教材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和“目中有人”。为了做到这两点,在语文教材解读中,我们遵循了“四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教材”的低浅层面上.而应达到“用教材教”的深度.即在对教材进行正确解读与合理分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使之更具生活化、情趣化、动态化。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上下册)的“认识分数”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课改至今,语文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孩子的笑声洒满每个角落;精致的课件贯穿教学的始终;充分张扬的学生个性;动人的作秀课频频出现;学生或说唱,或表演,给人一种师生同乐、其乐融融的感觉,着实令人兴奋。但如果对此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不难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还存在着一些“无度”现象,这些问题主要缘于教师与文本对话中误区产生的隐患。下面笔者就教者在把握“回归”与“超越”中与文本对话的现状进行分析。一、迷信教材,文本对话不深入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库,同时也是课程标准思想的载体和学生学习养成的凭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用教材教”就要先深入对话教材,再浅出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深入对话,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