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误读了世界,却还说它欺骗了我们。"泰戈尔当年的提醒,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世界误读中国"为国人义愤填膺时,我们却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着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遭遇学生文本误读的情况。本文试从现象学批评这个视角来探析中学生的文本误读,以期能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学接受中的“误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误读”有不同的划分。同样,误读现象的产生与个人、时代、民族等主客观因素有关。在误读理论得到系统梳理和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误读观,在摒弃误读消极作用的同时,发挥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文本的价值,使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帕纳休克于1958年将《红楼梦》翻译成为俄语,这是《红楼梦》首次在欧洲出版的外译本。在这部鸿篇巨著中帕纳休克对称谓语的翻译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些翻译精彩之极,但从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误读之处。精彩之处值得我们赏析,误读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遭遇学生文本误读的情况。本文试从现象学批评这个视角来探析中学生的文本误读,以期能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初,泰戈尔围绕“复活东方文化”的一系列演讲引发了陈独秀的激烈批判,其原因在于陈独秀误读了泰戈尔思想的本意。陈独秀对泰戈尔的误读,可视为中国知识分子以先入之见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产物,不仅包括跨文化交流难以避免的“消极误读”,而且包括掺杂许多主观因素的“积极误读”。陈独秀对泰戈尔思想的批判牵扯到人格评价,已经超出学术批评的伦理底线,应引起我们注意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7.
由于不同民族语言中文化预设的差异,以及理解的历史性,使得误读成为翻译之必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的茫然无觉会导致无意误读。有意误读则是译语文化预设与源语文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扭曲与变形。我们认为这种有意误读不仅是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所做的个人选择,同时也是译者所处时代两种文化张力斗争的结果,因而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的侧影。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源语文化预设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记录了两种文化从冲撞、矛盾、抵触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以及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过程。因此,误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性,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翻译中的误读,正确评价译文,从而提高翻译批评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偏差。那么,当出现这种偏差时,即文本被误读和异读时,我们该怎么办?导引!在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学生误读、异读文本的前提下,我们要想方设法导引学生到正确的理解思路上来。  相似文献   

9.
误读和曲读是客观存在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曲读出于读者的故意,而误读是由于读者所依据的社会文化阐释体系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阐释体系不同而发生的。误读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误读观,对文本进行多重理解,促进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初,泰戈尔围绕"复活东方文化"的一系列演讲引发了陈独秀的激烈批判,其原因在于陈独秀误读了泰戈尔思想的本意.陈独秀对泰戈尔的误读,可视为中国知识分子以先入之见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产物,不仅包括跨文化交流难以避免的"消极误读",而且包括掺杂许多主观因素的"积极误读".陈独秀对泰戈尔思想的批判牵扯到人格评价,已经超出学术批评的伦理底线,应引起我们注意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误读”是晚清域外小说翻译中无所不在的“疤痕”,而“期待视野”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这种种误读现象的新视角。考虑到对读者视野的关照,以促使外来小说的更易接受,身处特定时代、面对特定读者群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所发生的误读本质是为实现翻译目的的有益之举。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新课标中的“对话”理论理解不够正确,从而导致学生“误读”课文:一是用“教学对话”代替“阅读对话”,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机会;二是用“外显的对话”代替“隐性的对话”,放弃了纠正“误读”的责任;三是对“对话”理论过于迷信和盲从。正确理解了“对话”,才能力避学生“误读”。  相似文献   

13.
吕群芳 《教书育人》2006,(10):18-19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肘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正常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字词误读问题作了详细分析,归纳了字词误读类型,分析了产生字词误读的原因,初步探讨了解决字词误读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交流既是打破本土文化封闭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文化形象误读的重要途径。回顾西方文化视野内中国形象镜像变形和意义重构的轨迹有助于我们考察关于中国形象的误读现象问题。这种误读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1)西方按照自身社会演变和发展需要来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2)中国文化信息传播者因其客观条件和主体需要而造成报导与著述方面的某些误差;(3)为了建立各自思想理论体系的需要而对中国文化形象任意取舍。我们只有把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误读放在其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客观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7.
读了叶军彪老师的《〈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中学语文教学》2008.1),深受启发。同时也感觉叶老师在用自己的精深学识指出学界长久以来对课文的误读时,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对于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我们不能只用一种方式解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加快了交流和合作的步伐.我们在正视文化交流带来世界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传通过程中的误读现象.文化误读是如何产生的,又有何具体表现呢?文章拟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阐发,旨在提醒人们正确对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误读现象,从而达到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因此,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读”现象是难免的。不可否认“,误读”有时的确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误读”都是美丽的、精彩的。我们对学生的“误读”不能不作为,而是应该“对症下药”,及时引导纠正。现象一:生活经验与“误读”◆课堂案例《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已进入尾声时,老师总结归纳《小猴子下山》这则童话的寓意。让学生明确做任何事不能三心二意,要有目的,有始有…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普及在社会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网络文化的出现也造成很多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误读和网络世界对公众的误导,网络文化在不自觉中将我们的年轻人导向意志消沉一族.本文将就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误读及社会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误读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