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传授性或接受性课程占据了太多的分量,而学生缺少时间、空间,也没有精力去进行自己能体会意义的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必须"小立课程,大作功夫"。5年前《教育走向生本》一书着重从理论上阐述了具有突破性的生本理论,郭思乐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则深入到生命层次,鲜明地提出教育不应控制生命而应激扬生命,使生本理论更加深化、更加系统。生本理论  相似文献   

2.
创新学习是个热点问题,采取创新学习的方式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富有生命活力和创新智慧。本文将创新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站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从主体参与、思维转换、知识活化、情绪追求和生命关怀五个角度对其本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富有创新、具有主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本文以生命教育视角切入。从实现人的生命意义出发,对教育观念、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进行理性阐释。  相似文献   

4.
教育以培养生命、提高生命价值为核心目标,作为这一目标的主阵地课堂,应该是生动的、生态的、生长的、生命的。让课堂成为鲜活的生命体,既是对教育的正本清源,也是还教育的本来面目,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5.
将学生看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理解他们不同的发展过程.在教学、教育各个方面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使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得到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教诲.也是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6.
柯小卫 《生活教育》2014,(17):123-125
正读了朱建人老师新著《做教育的拓荒者》后,使我进入到了一片新的境界,书中文章内容大都于近年来人们热议的学校教育现象有关,然而作者在评论这些现象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切、客观、冷静,如同作者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一样,饱学、睿智、为人真诚,可谓"文如其人"。同时,作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学者,在对教育现象发表评论,阐述观点时,至情至理,诚恳平实,不时发出"呼唤"声音,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教育情怀与责任感。书中收录92篇文章,分为五辑,从  相似文献   

7.
起初认为生本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课堂教学操作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在学校教学中取得惊人的效果,然而伴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我才慢慢的体会和认识到生本教育更是一种系统的理念和哲学层次的思考,只有将这种思考彻底的领会,才有可能将教育做好!郭老师讲到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是生本教育的本质。猛听乍然,似乎很玄又很神秘,向大自然寻找什么力量?什么是"天纵之教"?"天纵之教"何以可能?为何是生本教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究竟是什么?打开《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肖川教授说得很明白:教育就是为自由社会培养人。对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倡导与探索是本书的主旋律。追随作者激扬的文字,感受到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强烈关注,对生命意识觉醒的深情呼唤,作者用美好的生命情怀呼唤着我们摒弃教育的功利性,去触摸教育的高度与灵魂。  相似文献   

9.
暑假中,我有幸通读了华南师范大学著名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书中"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理念贯穿全书,那些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论述、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今天的教育。教育从师本走向生本的步伐已经迈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一天终将会到来。回顾以前走过的路,我们在做些什么?许多时候都是师本教育。虽然常常谈论教育改革,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但学生大部分是在教师操控的课堂内接受学习。  相似文献   

10.
暑假期间,可以闲下来看一些自己喜欢和想看的书,其实也是一种享受。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由郭思乐教授所写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可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教育改革突飞猛进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基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生命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工作者在敬畏生命、关注生活、学会生存、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全面和谐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和尝试,但由于办学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在生命教育上仍存在偏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去年我开始参加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研修班学习,第一次听到“生本”概念,并不感到陌生,生本,就是以生为本、尊重生命,这和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大致相同,心里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在研修班观摩了几节生本的录象课例,却多了一些不以为然。生本课堂完全是学生的展示,  相似文献   

13.
一、为什么要开设生命与健康教育课程 1.是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完善地方课程建设的需要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模式真正地得以实施。湖南省的地方课程建设可以说,也是在边实验、边修改、边试行的三边模式中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一开始,自动转入了一些课程为地方课程,如“中小学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14.
许晓芝 《中国教师》2011,(Z1):174-176
<正>该书作者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以其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体验,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特别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现代儿童生活在一个不确定  相似文献   

15.
读到周庆元教授的新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之前,我正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语文学科教学论自身的建设问题。与近20年来国内教学论发展过程中的研究重点刚好相左,语文学科教学论前段以研究教学实践的多,自身体系建构不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新时期以来出版的众多的语文学科教学论教材或专著(包括以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名之的相关教材或专著)看出来。这或者与早期研究者的专业背景有关,因为大多数研究者非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出身,更多的是学中文专业的。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体系。这种状况赢到千荣生博士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出版(2003)才有好转。王先生的专著因为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虽对语文课程的相关问题予以厘清并进行了深入的独创性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固于博士论文本身的逻辑结构,不可能完全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体例写作。二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足农村学校的适应性问题。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超前性和理想化,新课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学校的实施效果并不如人意。  相似文献   

16.
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给生本教育下了定义: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支撑生本教育体系的有三个基本理念是: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笔者在工作中结合郭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点浅显的探索。一、生本教育,关注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7.
东方小学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在自主、合作、创新中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规模较大、教师整体素质过硬、教育质量好且有一定知名度的区直属小学。学校以国内外生命教育理论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基础,和基于2007年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学校基本情况调查中显现出的,学生对生命的感恩、  相似文献   

18.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英语课堂教学应由以往注重语言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符号实践简化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学过程得到简化,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得到浓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9.
基础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而生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教育共存。生命教育理念是关于生命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想的观念,是未来生命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终极的范型。生命教育理念包括:尊重生命的理念、完善生命的理念、体验生命的理念、忧患生命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注,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成长与价值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生命将成为教育的基本旨趣,而教育将成为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守望者,其目的是实现生命教育向真正的人的教育的回归。实现这一回归,生命教育需要关注生死教育、苦乐教育、灵肉教育等基本教育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