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海燕 《现代教育》2011,(Z2):95-95
新课堂呼唤的是动态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记得叶澜老师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间余地。"因此一个精美的预设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感知、体验、实践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要想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就应该从课前的预设做起,为多样化、深层次的生成提供广阔的舞台。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备课方式,让备课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下面试从一些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进行反思,提出课堂生成理念下备课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目标的生成性,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提供保证,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促使课堂多元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下面,笔者结合"圆的认识"(人教版第十一册)教学案例,探讨新课程生成理念下教学预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有预先为学生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所以我们在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更要关注预设。因为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教师重视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程度,也就是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通常指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生成"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生成是必然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方能演绎精彩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预设"与"生成"真正互相融合呢?一、精心预设,为学生智慧生成启航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笔者认为,在预设与生成这一组内容中,任何一项都不能把它绝对化。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生成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设。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下面试从一些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进行反思,提出课程生成理念下备课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7.
论教学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二重性指教学过程中的预设性和生成性。预设性教学是预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教学性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的秩序等,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取向。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表现性目标、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等,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取向。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活动,具有科学的预设性与人文的生成性的双重属性。教学的二重属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存、互补关系。教学研究应加强对教学生成性的研究以弥补过去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感知、体验、实践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感知、体验、实践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学的生成性日益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教学为什么具有生成性?教学的生成性对学生具有哪些价值?这些本质性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一、教学生成性的成因分析1.教学预设的未尽性,促成了教学的生成教学预设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情况和积累的经验对教学过程开展的一种提前设计或计划,是对教学情境的期许和理想规划。  相似文献   

11.
预设是指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案、设想、构思、策划。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和富有成效性。科学预设,是解决教学问题、发现教学规律及形成科学的教学理论的前提,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核心。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只有科学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和高效的课堂。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实现教学预设具有科学性呢?我以为,应做到“四关注”。  相似文献   

12.
教学:从预设走向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现成性思维方式支配,过于追求预设性而变成一种线性的僵化的流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遭遇漠视,教师的创造性受到限制。问题的解决在于现成性思维方式到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向。生成性思维方式观照教学的必然产物是生成性教学。注重过程的复杂性,关注师生互动、重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新的资源,为师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新的空间。其实践策略为:充分预设,有效互动,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13.
一、课前预设,为精彩生成奠定基础精美的预设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再加上一定的教学机智,这是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保证。1、预设学生  相似文献   

14.
后预设是预设环节的延续、补充和完善.它在先预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课前"有所知"和"有所求",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切入,以转变预设视角促进文本教学化、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积极寻求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的有机结合,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基点、文本的重难点和教学的切人点之间和谐共生,实现预设价值和意义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实际是提高了对课前预设的要求.它要求预设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强调知识教学的逻辑与效率,却忽视了学生生命体验过程,学生获得的是"死"的知识,没有得到能动发展。而"生成性教学"能弥补上述不足,关注学生自主建构与生命体验,在多向互动中生成理解,得到意义提升。对此,笔者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研究了生成性教学的实施方法,使物理课堂教学变成激情与智慧有机融合的过程。一、整体规划,弹性预设,孕育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绝非被动盲目的,以预设为前提,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感知、体验、实践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要想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就应该从课前的预设做起,为多样化、深层次的生成提供广阔的舞台。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备课方式,让备课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下面试从一些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中进行反思,提出课堂生成理念下备课的策略。一、单一型过程向开放型过程转变【案例】《花钟》(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预设】1.读第一段,填表:2.讨论:你从表…  相似文献   

18.
课堂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已成为高质量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面对生成,需要机智,需要教师灵活、巧妙地筛选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成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让更多、更有价值的生成在课堂中萌发。1.精心预设,促使生成萌发。预设,是生成的基石。没有充分、精心、巧妙的预设,很少有精彩、完美、超乎想象的生成。教学中,在呼唤精彩生成的同时,更应密切关注预设。关注预设,就是在关注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对预设的超越和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实现生成。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一课时,我课前预计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正方形和长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于是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平行四边形。接着播放课件,通过观察,抽象出长方形与正方形也有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现成性思维方式支配,过于追求预设性而变成一种线性的僵化的流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遭遇漠视,教师的创造性受到限制。问题的解决在于现成性思维方式到生成性思维方式转向。生成性思维方式观照教学的必然产物是生成性教学。注重过程的复杂性。关注师生互动、重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新的资源,为师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新的空间。其实践策略为:充分预设,有效互动,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20.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和主线,也是展开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它的实现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预设与生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现在特别强调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这是否意味着教师课前的预设和准备就不重要了呢?我想这两者密不可分,精彩的课堂生成缘于充分的课前预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