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韩延明 《教师博览》2010,(10):56-57
《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说的是周代的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先取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名和字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又怎样使用名和字?其实,了解这些,不但增长了我们的古文知识,更有助于我们阅读古文。  相似文献   

3.
古人称谓较多,一般可称名、字、号等。大体而言。“名”是婴儿出生三个月以后由父亲命取的;“字”是自己成年(弱冠、及笄)后由长辈代取的:别号则是自己取的。  相似文献   

4.
古代人不仅有“姓”和“名”,而且还有现代一般人没有的“字”和“号”。下面我们来介绍古代人“字”和“号”的常识。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字,那是3000前商朝的古文字,刻在龟甲、牛骨上,上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被发现。学者们经过搜集和研究,估计甲骨文大约有3500-4500个字,已经认识的还只有1500多个字,“美”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古人少时取“名”,成年取“字”,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取“字的意义和方法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初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古代人名、地名中的“父”字,包括一些与人名、地名有关的“父”字,人们往往将它们的音读错,而某些流行的词典也有效其读疸注错的情况。在一般情况下,人名、地名中的“父”字应该读为fu,而不能读fu。  相似文献   

8.
潘影 《小读者》2012,(6):37-37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听不到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绪转化为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音响,有生命的形象,并与诗人的情感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妙言迭出。  相似文献   

9.
许多同学在学习古文时很纳闷,古人怎么有那么多称呼?什么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什么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等等。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命名、取字时可有一套讲究了。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取名,这就是"名"的由来。事实上,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  相似文献   

10.
“万”字     
《小学语文教学》2006,(7):57-57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日“二”字,书三画训日“三”字。其子则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日:“儿得埃,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相似文献   

11.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班主任能做到严字当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我们的“爱”去关心学生,去呵护学生的成长,即使是批评,学生也会从中读出关爱,读出真情的。  相似文献   

12.
“dui”是“師”字的初,是借“堆”字象形字的“dui”表师义的假借字。“币”字倒的“币”表师义的。后来“dui”和“币”两个同义字合成“師”字。dui、币、師同义,都是军队的师旅的“师”。  相似文献   

13.
张晓天 《初中生》2003,(14):34-36
在浩如烟海的联语中,有一种独特的“添字联”,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现撷出几联,共同欣赏。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年幼时聪慧过人,再加上父亲苏洵的调教,熟读了不少诗  相似文献   

14.
15.
词缀“的”有所有格性和形容词性之分,前者来源于唐代“底”字,后者来源于上古“之”字,“的”与其前成分构成“所有格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的”字是插入到“的”字短语里的,“的”与其前成分组成的语法单位使独立“的”字结构成为可能;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所有格意义的非“的”字短语用法源自古代;独立“的”字结构是名词化结果,不同于数量词短语的独立使用。  相似文献   

16.
古人之“坐”和今天大不相同.当时没有坐具,往往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地,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跪”。因而就有了这样的记载:管宁“常坐一木榻,……其榻上当膝处皆穿”。健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注坩‘坐行”对我们来说难度很大.那是杂技演员或体操队员的专长。而古代因为“坐”是两膝着地.所以他们“坐行”就简单多了。只要用膝盖在地上移动就能完成。,如:“执羞者坐行而入。”(《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他们不仅“坐行”。而且手中还端有珍馐美味。  相似文献   

17.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人作诗文,特别讲究炼字,追求得一字而境界全出。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古人炼字的一面旗帜。孟郊“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苏轼“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贾岛和韩愈之间的“推敲”,都是讲究炼字的最好写照。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都是对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转换字"的五个方面:有无转换字、是非转换字、整体与局部转换字、正负转换字、一个与几个转换字。  相似文献   

20.
赵尚贵 《教育文汇》2006,(12):40-40
面对新生,我向来在第一课时只安排一个“字”的教学内容。从形状看,“字”像屋子里有个小宝宝。翻阅《汉语大词典》,“字”有“怀孕生育、养育、爱护”等义项。这暗示“字”有生命力,它是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