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在家中坐,愁从心上来;心有千千结,诗有千千解。“愁”在诗人心中是无意喷涌的一丝浪花,诗在读者心中是有意掀起的层层涟漪。越是忧郁的言语,越容易产生心灵的反应;越是伤情的诗句,越可能形成感情的共鸣。重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笔者沉郁其中,非借助言语而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2.
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  相似文献   

3.
风儿吹泪雨在风中飘洒心中卷着几缕剪不断的愁无意中的话语却发现带着那尖的刺刺伤了她她不发言语心中却那般痛歉意灌满我所有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愁是什么? 愁是心中有无限事时在纸上乱画的图案;愁是闲来无聊时注视的树叶上落下的雨滴;愁还是霸桥送别时渐渐远去的背影……愁究竟是什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相似文献   

5.
蝉,在诗词中是一种物候性意象,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三首唐诗都是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虽旨趣迥异,然各臻其妙。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蝉在诗中是种物候性意象负载着诗悲哀怨的情感验成为种  相似文献   

6.
    
它是四季中很普通的一季;它短暂,但带给人们许多;它是大自然的一件新衣;这便是秋。秋,金色的秋;秋,丰收的秋;秋,清凉的秋。老师教我识字时,“秋”下一“心”便是“愁”。我诧异:秋进入人的心中,为何就变成了愁选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就是轻踩堆积在路边的一层黄叶,踩上去又软又松。满树的叶子像蝴蝶一样打着旋儿,飘落而下。进入花季,不知何时,在秋天,心中真有了愁。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在秋天表现得淋漓尽致,难道是老师播下的种子发芽了芽万物是美好的,但进入秋季不免有些凄凉,是被愁搞得吗芽梧桐是百树之王,可有人却吟:“寂寞梧桐,深院…  相似文献   

7.
秋色入心即为愁。秋天来了 ,秋风起了 ,秋雨下了 ,秋叶落了 ,这些景色最容易引发人的感伤和愁绪 ,特别是对于多愁善感的古代文人。《汉乐府·古歌》中“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 ,入亦愁”的诗句 ,道出了秋天典型的景致和文人们典型的心境。古人写愁绪有很多名篇名句 ,屈原的《离骚》以长歌的形式抒发被楚王放逐的郁闷 ;张衡的《四愁诗》一唱三叠 ,表达的是郁郁不得志的心声 ;李白也有很多写愁的诗句 ,随手拈来 ,皆成名句 :“白发三千丈 ,缘愁是个长。”(《秋甫歌》)“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五花…  相似文献   

8.
败给自己     
一在热带海洋,有一种奇特的鱼,名叫紫斑鱼,它全身长满了针尖似的毒刺。从紫斑鱼的生理机能来看,它可以活到七八岁,而实际上紫斑鱼却活不过两岁,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它的毒刺上:在攻击其他鱼类时,它越是"愤怒",越是满怀"仇恨",它的毒刺越坚硬,攻击得也越毒越狠。同时,对别的鱼类伤害越深,对自己的伤害也就越深,因为它心中的"怒火"  相似文献   

9.
<正>在考试中,你是不是经常有越想考好却越考不好的经历呢?心理学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穿针心理"在作祟的缘故。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集中注意力、越是瞄准目标,线却越是难以进入那小小的针眼。  相似文献   

10.
寒山寺之诗     
说起寒山寺的诗,当然首推张继的《风桥夜泊》了: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传普天”的名诗,千百年来经得起咀嚼寻味,每当我吟读这首诗时,心仿佛被一股“愁”情所萦绕,这个“愁”字就是全诗感情的凝聚。诗描绘的事物的色彩和音响,都是为了衬托诗人心境的。在这里.孤舟夜泊的情绪和秋月霜天的夜  相似文献   

11.
从诗作主旨与诗法诗境两方面浅析王昌龄《闺怨》。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从而充分证明少妇的愁从始至终都是存在的。从诗法诗境分析,依据笔者从王昌龄"诗三境说",浅谈其诗论主张对《闺怨》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活碎语     
人之所以不幸福,往往是因为没有知足心。每个人对幸福的感觉和要求都不相同,一个容易满足、懂得知足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幸福。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是有很多层次的,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相对就越难。越是在底层越是容易感到幸  相似文献   

13.
说"愁"     
范仲淹有词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多情诗人秦观云: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几多愁。李易安也曾凄楚地吟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今多少墨客文人,赋诗填词,倾吐心中的愁绪,多少婉约悲凉的叹息,在惨淡的文字里凝成愁云。一个“愁”字,成了唐诗宋词永恒的主题“之一”。有愁是大愁。忧国忧民,寄心天下,如张昪的“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感叹着旧事易忘,担心着历史重演。更有南唐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凄凉与无奈。有愁是小愁。思故乡,念佳人,柔情似水,归心似箭,是晏殊“昨夜西…  相似文献   

14.
对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教参》上有“其实,诗人这时已离家很近了,但离家越近心越急”的说法。言下之意,此诗是诗人  相似文献   

15.
如何引领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诗词幽远意境,探寻诗人壮志幽情,让师生心随意动,情随境扬呢?一、扣诗眼,触摸诗情抓诗眼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细品诗句,就能铺设一道通往诗境的路。案例一:《枫桥夜泊》教学: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扉?生:愁。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请再读这首诗。生:思乡之愁。诗人孤身在外,半夜,他看着满天寒霜,听着乌啼,多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啊!生:我认为是孤独之愁。霜满天的寒夜,游子躺在  相似文献   

16.
王贞虎 《语文天地》2011,(18):43-44
三国·魏·郭遐叔《赠秸叔夜》诗:"心之优矣,视丹如绿。"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唐·李白《前有搏酒行》诗:"催弦拂柱与君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教学的全过程.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吃透教材,心中有教材、心中有考纲、心中有学生才是上好课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后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相似文献   

18.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似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错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优秀的当代抒情诗,200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把这首诗与北岛和舒婷的诗编入中国当代诗歌单元,2003年这首诗再次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第一册。台湾香港各种版本的高中教材也选录了这首诗。  相似文献   

19.
“丁香空结雨中愁”,这是李商隐《浣溪沙》中的诗句。在这首诗里,李商隐就是用雨中的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手法。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  相似文献   

20.
奇人奇诗     
×××同学问:《秋浦歌》是一首写“愁”的诗。这首诗在写“愁”上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借揽镜自照,描写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蕴积极深的怨愤。诗的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能“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愁是根源。愁生白发,愁长所以白发长。愁有长度,可以丈量,把抽象心理实体化,既形象又生动。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发尽成白丝,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涛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