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南针 《江西教育》2000,(10):35-35
五年制小学课本一至四册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约有1250个,其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所以充分利用分析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中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启发儿童认识形旁和声旁,并知道一些形旁的意义。如:三点水旁“氵”与水有关;二点水旁“冫”与冰冻寒冷有关;月字旁“月”与皮肤,光明有关;竖心旁“忄”和心字底“心”与心理活动和人的情感有关,双人旁“彳”多与行动有关。如教学“壁”字,我先问:“同学们,看谁开动脑筋,怎样记住这个字?”一学生说:“这个字是学过的‘辟邪’的‘辟’字再…  相似文献   

2.
谐声字中有一部分唇鼻音m声母字与一部分舌根擦音x声母字常常互谐,如: 每m-:悔晦诲x- 黑x-:墨默纆m- 無m-:膴憮x- 昬x-:(昬攵)缗(扌昬)m- 尾m-:(火尾)x- 烕x-:滅m- 微m-:徽x- 蒿x-:(?)m-这类关系的存在,可以早至商代,如甲骨文就有用“闻”(m~-)代“昏”(x~-)的例子。我们也能从出土的汉代文字材料上看到这类现象,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六十四卦》中常以“闽”字代“婚”字。  相似文献   

3.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诲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地区)人。宋高宗绍兴年间举进士,曾任文宝阁侍制、侍讲、秘书阁撰修等职。但他一生主要精力是从事著书讲学。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由于他有比较广博的文献知识和独具的见地,故在训诂、考证、注释古书、整理文献等方面,有重大成就。他的博览群书勤奋讲学和严格治学的作风,对后世学者有不少影响,对我们现在有一定的启发和可借鉴之处。本文想就他的教育主张和读书方法治学态度作些探索,作为自己学习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严父慈母”。《晋书·夏侯湛传》上说“受学于先载,纳诲于严父慈母”,《韩非子·牟老》上说“慈母之于弱子,务致其福”,后来,在唐代又有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名句(《孟东野集》)。由上述可知,“严父”  相似文献   

5.
“兴”是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总结出来的民歌创作手法,对我国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极大。历代文论家对“兴”的不断研究和阐释,成绩虽大,但却众说纷纭,至今仍然纠缠不清。黄侃曾感慨地说:“用比者历久而不伤晦昧,用兴者说绝而立致辨争。”又说:“夫其取义差在毫厘,会情在乎幽隐,自非受之师说,焉得以意推寻。”之所以产生种种分歧,可能与不明了“兴”的形成原因有关。本文试图对“兴”的形成做一些溯本追源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四十春秋翰墨香 ,三尺讲台日月长。早年一识“诲”先生 ,春风育人不得忘。50年代初 ,我刚到新安中学任教。一天 ,校长召开教师会议 ,我旁边坐着一位30来岁的中年教师 ,平头短发 ,清瘦面庞 ,身穿洗得发白的蓝中山装 ,面前放的笔记本上写着“诲不倦”三个字。我便好奇地问他 :“你就叫诲不倦吗 ?”“我为什么不能叫诲不倦 ?”他面带笑容 ,反问我道。“《百家姓》上没有这个姓嘛 !”我有根有据地说。“哈、哈、哈……”对话引起在座教师们大笑 ,使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后 ,我拜访了校长。校长说 :“他原名魏不倦 ,开封市人 ,来我…  相似文献   

7.
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不少成语都折射出诸多的文化意义。很多成语与史实有关。如“归马放牛”本指武王伐纣后将征战用的牛马放归于华山的南坡和桃林的原野上的故事,“死灰复燃”原出西汉韩安国的故事,等等。有的成语与古代器物有关。如传说大禹铸九鼎,象征天下九州,象征国家,是极为重要的东西,故后人在说到某人的意见很重要时,用“一言九鼎”来形容。烹饪食物时,鼎下烈火燃烧,鼎内热水沸腾,有一种旺盛、热烈的气氛,于是就有了“人声鼎沸”、“鼎鼎大名”等成语。有的成语与度量衡有关。如“不同寻常”、“退避三舍”中的“寻常”、“三舍…  相似文献   

8.
一、虫虫和东东对话 虫虫:喂,是你吧,东东?想死我了,真的好想你耶! 东东:算了吧,鬼才信你呢! 虫虫:不信?我想了你一个通宵。不,我是说“通宵的”这个英语单词好难记哦,你有办法吗? 东东:通宵的,night1ong,办法倒是有,不过,你知道好是什么吗?  相似文献   

9.
不少名人学者都喜欢用数学语言来作比喻,喻事论理,或以自勉,或以诲人。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问他:“老师,难道你也有不懂的吗?”芝诺风趣地回答说:“如果用小圆代表你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但  相似文献   

10.
《诲人不倦》是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的第十一课,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观,其中有不少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这一课的教学本来是这样预设的:为什么要“诲人”,“诲”哪些人,怎样“诲人”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借鉴。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让学生结合文本概括孔子是怎样“诲人”的,然后谈谈这些教育思想给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先秦学者有关"教"的定义或表述以及"教""学""诲"之类关键词的分辨,以《论语》有关孔子"教""诲"言论的记载为依据,把孔子"教育思想"归结为植根于仁政的"教化说""先教说"与以"学礼"为要义的授业观念,从而显示儒家"教育"理念的特点,进而讨论活教育思想史中的史料、史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论语》中,言“数”言“诲”一共只有十二处:言“教”七处,言“诲”五处,在全书中占的比例甚少。然仅此二言十二处(句),却集中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然而历代学者对“教”与“诲”的诠释不同,因而不仅对其教育对象的看法相异,而且对其教育思想乃至对这位伟人的评价也大相径序。马叙伦先生在《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中认为以“教”释“诲”并非本训,很遗憾,他并没有列出根据在何处。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帮马老先生列出了如下五条根据:  相似文献   

13.
札荅札荅,蒙古语,在最早的蒙古族文献《元朝秘史》中已有载录。1201年,成吉思汗联合王罕同札木合打仗,两军相遇,会战于阔亦田地方。《元朝秘史》第143节写道:“布阵间,札木合军内不亦鲁黑罕、忽都合两人有术能致风雨,欲顺风雨击成吉思军。不意风雨逆回,天地暗晦,札木合军不能进,皆坠涧中。扎木合等共说:天不护祐,所以如此。军遂大溃。”在这段叙述中,蒙文原文三次出现“札荅”这个词,旁译分别为“能致风雨的事”、“致风雨”、“风雨”;还出现一次“札荅剌浑(?)”,旁译“致风雨的事”。“札荅剌浑”是由名词、“札荅”派生的复数形动词。在这里,“札荅”具有一种明确的词义。一些蒙古语辞典把“礼荅”释为雨天、恶劣气候、魔法、妖术等,当源于此。  相似文献   

14.
《登泰山记》一文中,作者鼐姚在记叙登山和观日的时间分别是“丁未日”和“戊申晦”。“丁未日”是指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无疑。“戊申晦”因课文注释:“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所以学生大多以为“戊申晦”是十二月三十日,其实“戊申晦”应是十二月二十九日。一、作者与友人是“是月丁未”……由南麓登”,“望晚日照城郭……雾若带然。”这就告诉我们,作者与友人由南麓到达山顶是“丁未  相似文献   

15.
蔡锷是邵阳人,但其出生地在今洞口县山门,有出土文物为证。《也谈》一文却用蔡锷是邵阳人的有关史料来批驳“蔡锷出生洞口说”,其论点、论据自相矛盾,故驳斥之。  相似文献   

16.
我的老爸从教几十年,常以诲人不倦而自豪,引得我一直好奇:诲人不倦,缘于何因?留美求学,有幸担任助教,心中暗喜,终于有机会尝试一下为人师的感觉了。一番工作与努力后,终于明白,诲人自有其乐,故亦乐此不疲也。“我不明白”美国学生有个习惯,  相似文献   

17.
李晦斋与曹汉辅的论辩,是韩国朝鲜朝时代的一次重要论辩,代表朱子学与其他派别思想义理之不同。从李晦斋与曹汉辅的书信论辩中,可以看出李晦斋的平实性,本着朱子学下学上达的精神,不离人伦事物而扎实的做工夫;至于曹汉辅则为李晦斋目为异端,以其杂有佛老思想之故。该文从其二人对于本体与工夫处的体会,找出儒佛之间的恰当判准,并对于曹汉辅思想,作一衡定与裁判。  相似文献   

18.
尤阳 《文教资料》2007,(11):67-68
《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当语言和嗟叹都不足以表达情感的时候,人们就要用歌唱来抒发胸臆,也就是用歌唱的方法“说”出心中的话。那么歌唱语言和口头语言有什么相同相异之处呢?下面试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9.
暗战     
“阿毛,通宵去吧!”“不行啊!这星期我得回家拿钱了,下星期吧!”“不是我说你,你等级太低了,要加把油啊!”“I know,再两个通宵我就升级了,好了,我要回家了,88!”跟室友挥手告别后,我坐上回家的中巴车。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物,我一向引以为傲的大脑开始飞速地旋转,各种数据在不断跳舞,一套完整科学且环环相扣的作战方案问世了。两个星期前老妈给了我150块钱,通宵上网、租小说、吃饭、买零食、买游戏卡,弄得现在只剩车票钱了,老妈可是原想我有得剩的,嗯,怎么办呢?有了,就说我感冒了,花去15块,再买了本世界名著用去30块。  相似文献   

20.
舒广袖 《语文知识》2001,(10):15-17
姚鼐《登泰山记》说:“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戊申”在这里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干支搭配可以用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那么,“戊申”这一日的后面为什么还要加上一个“晦”字呢?反之,“晦”这一日一定是“戊申”日吗?要说清什么叫“晦”,还得从月亮和月相讲起。我们的祖先通过对月相的长期观测,发现月亮圆缺是有规律性的。在一个太阳年中,月亮大致圆缺十二次,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就是这个道理。但不尽人意的是:月亮圆缺十二次仅得354天,比一个太阳年少十一天还多。这个缺陷,人们只得采取闰月的方法加以补救。这样,阴历(以月亮圆缺为依据的记历)和阳历(以太阳环黄道一周为依据的记历)就是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我们祖先长期使用的“阴阳台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