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东晋中期,玄言诗风靡一时,《兰亭诗》就是一例。诗歌以散怀山丘为共同主旨;散怀山丘的途径是:直接领悟玄理,与古人思想共鸣,感受山水之美;诗歌又有文理喜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浅论陶渊明的《饮酒》诗杨清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清新流畅,淳朴自然,既一反西晋太康以来的绮靡旧俗,又不落东晋“因谈余气,流成文体”的玄言窠臼。他不但以独树一帜开田园诗之先河名垂千秋,而且还以饮酒和善写《饮酒》诗闻名于世。《饮酒》...  相似文献   

3.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散文代表作,写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因此,又称为《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关于这篇文章的背景,《晋书·王羲之传》曾有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  相似文献   

4.
关于《兰亭集序》的说理思路及情感意蕴的问题,读者历来意见不一。这两个问题是阅读与教学《兰亭集序》不可回避的内容。解决该问题,可行或较为有效的方式是“联读”《兰亭集序》书法(尤其是其中的改笔)、王羲之“兰亭诗”、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石崇《金谷诗序》、刘琨《答卢谌书》等文本共同体。其中,《金谷诗序》给我们理解《兰亭集序》的思路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而“兰亭诗”为我们挖掘《兰亭集序》的深刻意蕴提供了契机。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兰亭集序》的艺术性、思想性及经典性。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  相似文献   

6.
汉人以《诗》观赋,以《诗》论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一历史阶段之经学化了的《诗》学观,从汉赋中的一批引《诗》资料看,很多是藉称《诗》以宣讲儒道,张扬经学,但却有一部分则重在援引古诗原有的蕴义和诗文本身,或援用诗典,或化用诗意,或引用诗句,客观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借鉴的意义,《诗》三百一经流传,就不断产生双向的影响,既是政治的,经学的,也是诗学的,文学的,汉人以《诗》观斌与引《诗》入赋,又于此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东晋郭璞的《尔雅注》是清代以前各种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尔雅》"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郭璞为其作注引经据典,博采众长,且以《诗经》为最多,其有引《诗》达一百七十例。我们就《尔雅》郭注引《诗》情况与传世《毛诗》进行比较,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引自《毛诗》,参照有关文献资料,我们推测郭璞可能引用的是《鲁诗》。  相似文献   

8.
东晋会稽兰亭诗风可以追溯到西晋嵇康诗风。东晋一朝生活在会稽的高门士族有意识地模仿嵇康诗风,原因有二:一、生活在会稽的高门士族崇尚隐逸,主张自适其适,悠游山水之间,此种风气嵇康实为先导。二、会稽本为嵇康故乡,生活在此地的士族遂以嵇康为偶像。但是由于会稽高门士族与嵇康所面对的政治氛围不同,东晋兰亭诗风消解了嵇康诗风中的峻切而得其恬淡。同时,兰亭诗风所阐发的玄理建立在郭象玄学的基础上,又使得兰亭诗风只得嵇康诗风之形而未得其神。  相似文献   

9.
《闲情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闲情赋》作于《感士不遇赋》之后,二者为述志陈情姊妹篇。《闲情赋》比兴象征,不同于《感士不遇赋》直抒胸臆。苏轼之评《闲情赋》,最具心眼:“与屈、宋所陈何异?”本文首次紧密联系屈、宋,认为表现了忠君爱国之重要意旨,或缅怀古圣帝明君,或感念东晋诸帝,或独示对东晋恭帝被刘裕所毒害之感慨,或俱兼包其内也。  相似文献   

10.
提到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潇洒飘逸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兼采众家之长,论者称其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美称。其实,王羲之在诗文写作方面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名士41人(一说42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羲之为这些诗做的书序《兰亭集序》,以文采书艺双绝而流传千古。两晋时期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士大夫不满于此,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和生活以…  相似文献   

11.
东晋时王羲之的《兰亭序》,盛唐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北宋时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界被誉为行书前三甲,他们均用行书的元素,通过毛笔对纸面线条的宽窄粗细的接触,线条延伸时的急徐顿挫的运行节奏,使每一线条在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变化中细腻而又灵敏地反映出书法家情性的变化轨迹。以书法传情,使书者的情感有所寄托、释放,以书法为媒介体现三位大家当时的异样情思。  相似文献   

12.
评价理论是语篇分析的有效工具,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评价理论视角分析罗经国的译作《兰亭集序》,从而为这一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实证性分析,同时从态度层面重新阐释了翻译中目的语和原语语篇"对等"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玄言诗在东晋盛行有百年之久,在这期间,山水诗也在发展着,它们之间互相交融,彼此消长。东晋后期湛方生的山水诗已是较成熟的山水诗了,此时玄言诗与山水诗的消长已发生倾斜,山水诗呈蓄势尽发的态势。刘宋时的谢灵运、鲍照对山水诗的成熟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谢灵运以写景细腻精致擅长,鲍照以取景奇异感情炫魄著称,二者又程度不同地都融情于景。谢诗承继玄言,而又降其为附庸;鲍诗无承老庄,激抒胸襟块垒。二人对玄言诗的消退和山水诗的勃兴的贡献至为重大。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主要是东汉中后期无名诗人所作,它寓远于近,审神奇于平淡的特殊风格,可谓开一代诗歌新风。这种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东汉士人时空意识的扩展。东汉士人时空意识的扩展可说是魏晋时期发生的文的独立与人的自觉的早期表现和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5.
张华是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然而这样一位有着重要地位与影响的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却生前显赫,身后寂寞。张华博学多识,奖掖后进,对太康诗风的形成功不可没。其诗风清丽靡嫚,兴托多奇,尤以《情诗》、《杂诗》为代表,"重情尚文"与文辞华美是其特色,对当时和后来的诗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论张华褒少贬多,这与钟嵘《诗品》对张华评语的影响不可分割。其实长期以来世人都误解了钟嵘也误解了张华,我们结合张华诗歌创作和钟嵘诗学思想,对《诗品》张华条重新进行了细致疏证,以期对张华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作诗如作文"是胡适为新的诗歌品种提出的艺术陌生化标准,其关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却又利弊兼有、迭招物议.本文立足于世界诗歌主潮的大背景,借鉴陌生化的方法和理念,着重探讨宋诗的"以文为诗"对于新诗理论建构的意义,并对胡适为何要"旁逸斜出"地提倡"作诗如作文"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17.
金诗和宋诗的关系呈一种流动变化:金初期“借才异代”,以宋诗歌为根基;金中期,“国朝文派”崛起,金诗初具清劲有骨面目;金后期,诗坛主流,借宗唐以变宋;金亡前后,作为金诗顶峰的元好问又熔铸百家而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邓拓在晋察冀时期的诗歌活动 ,如弘扬党的文艺思想 ,繁荣新诗创作 ,倡导街头诗运动 ,参与组织燕赵诗社等 ;并论析了邓拓在这一时期的旧体诗词代表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剑门关,雄险独绝,天下惟奇;剑门诗,逸事如史,叹婉如歌。诗承文化,剑门"歌诗"、"题诗"、"仙诗"、"穷措大诗"等纪事,建构和传承着剑门关文化,与剑门险关交相辉映。解读剑门诗逸事,呈现剑门的纪事文化的独特形态。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是五言诗的重要发展期。这个时期的诗学观念、诗歌题材、技巧和风格的每一分提高,都与五言诗的发展息息相关。将五言诗这种最初被看作俗体的新诗体,从民间引入文人诗坛,其终于成为诗坛正体的发展过程,实际就是魏晋诗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