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数学情境教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和创造,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存在着性别差异,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情境教育进行平衡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数学情境教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和创造,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存在着性别差异,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情境教育进行平衡和优化。  相似文献   

3.
在自主开发的数学思维训练课《思考与创造》中,根据创造性思维的方向和特征,如发散性、逆向性、立体性、灵活性、新颖性、批判性等,收集合适的学习材料,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力求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创造性地思考。由此,更深切地感受到"情境"对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引领作用:趣味情境能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机;探究情境能引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过程;质疑情境能提醒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严谨态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索不同竞争水平对儿童创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的竞争水平和高的竞争水平不能促进儿童的创造性,适度的竞争水平明显促进了儿童的创造性,在极高的竞争水平时,儿童创造性达到最高峰值;性别对儿童创造性的影响不显著;竞争与性别在儿童的创造性上交互作用不显著;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可以作一个修正,即个体在动机极高的时候,个体表现可能会到达最高峰值.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语文家教,她性格温柔,貌美如花。她能帮助每一位同学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她一年能指导你阅读几部由著 名儿童文学作家最新创作的长篇儿童小说 和长篇科幻小说;她给每一位  相似文献   

6.
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让世人感到童年已逝,而吴岩的儿童科幻小说却以其独特的双重双逻辑支点紧紧抓住了“童年”。文章分析了吴岩儿童科幻小说中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科学因素与奇幻色彩一内一外两对双逻辑支点,阐明了其对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真正关照,并证明“消逝”的“童年”正在当代儿童科幻小说这一文体中回归。从吴岩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中国科幻的某些模式化,亦可见其微妙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易进 《教育学报》2004,(10):7-12
我国有关创造性培养的实践和研究所表现的局限反映出人们对儿童创造性特点缺乏全面的理解。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 ,儿童的创造常常表现为一些不符合常规的举动和语言。要保护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性 ,首先要创设充满尊重与接纳的心理环境 ,尤其要对儿童的“非常”表现给以理解和肯定 ;其次要提供能让儿童运用多种感觉通道进行自主探索的多种活动材料 ,并引导儿童扩展观察视角 ,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比较事物。此外还需要以高水平的创造成果给儿童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8.
促进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是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创造性课堂环境对超常儿童创造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构建创造性课堂环境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教师构建创造性课堂环境的能力有待提升,且亟须具体可操作的指导策略。本研究基于已编制的《创造性课堂环境构建的指标体系》开展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构建创造性课堂环境的具体指导。采用准实验研究法,验证构建创造性课堂环境对超常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有效性。以5名数学学科教师、42名普通班中的超常儿童及与之同班的147名普通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领域的发散性思维测试(Alternate Use Task,AUT)评估儿童创造力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专业培训,教师在创造性课堂环境构建的5个行为指标上得分均显著提升。(2)超常儿童在发散性思维3个指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儿童。(3)与普通教学相比,实验教学能显著提升超常和普通儿童的创造力水平。这表明教师学习和应用《创造性课堂环境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仅能提升其创造性课堂环境构建能力,而且其构建的创造性课堂环境能同时促进超常和普通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选取254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测验,考察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上的差异,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得分差异不显著;在创造性思维总分及流畅性、独创性维度上,被试类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对创造性思维总分而言,还存在着性别与年级的显著交互作用;在创造性人格的好奇性维度上,六年级儿童显著高于五年级儿童;留守儿童创造性人格对于其创造性思维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的挑战性、想象性、冒险性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较高。  相似文献   

10.
马斯洛从健康人格的角度,把创造性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从创造性发挥的过程,把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分成始发创造性、次级创造性和整合创造性。自我实现创造性人皆有之,是健康人格的副产品,家长和教师要保护儿童的始发创造性,有意识培养其次级创造性,培养儿童健康人格,激发其整合创造性,促进儿童创造潜能转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1.
他山石     
智力和创造性并非一回事。那么,具有创造性的儿童同智力高的儿童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同点呢? 1.高创造性、高智力的儿童,非常成熟,稳定性高。他们能够作领导者,也能甘居被领导者的地位。在应该发怒的时候就发怒,在不许发怒的时候也能忍耐。在游戏和体育活动中,能愉快地参加活动,在课堂和其它严肃的场合,能沉着冷静地思考问题,认真地活动。他们的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保护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性;但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的一些创造性表现不太了解,往往在无意中压制了创造性的发展。为了帮助广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具有创造性的儿童,心理学家们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以下22个特征。记住这些特征,也许对于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他山石     
智力和创造性并非一回事。那么,具有创造性的儿童同智力高的儿童之间存在着哪些不同点呢? 1.高创造性、高智力的儿童,非常成熟,稳定性高。他们能够作领导者,也能甘居被领导者的地位。在应该发怒的时候就发怒,在不许发怒的时候也能忍耐。在游戏和体育活动中,能愉快地参加活动,在课堂和其它严肃的场合,能沉着冷静地思考问题,认真地活动。他们的行动是非常自由自在的,是同环境相适  相似文献   

14.
晚清科幻小说的译介是"小说界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科幻小说的大量译介也是与当时有志于改良社会的文人学士的大力宣传鼓吹和翻译实践分不开的;当时人们大力提倡翻译科幻小说主要着眼于科幻小说社会功用,意在通过科幻小说来普及科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以启迪民智,而不是着眼于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和修订后的小学儿童社会技能教师评定量表,以410名3-6年级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儿童的社会创造性与社会技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修订后的小学儿童社会技能教师评价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和信度、效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与社会技能(包括生活自理与环境相关技能以及自我与人际相关技能)呈显著正相关;儿童的社会技能总体上可解释其社会创造性变异的9%,其中自我与人际相关技能可解释社会创造性变异的7%,说明二者既有所重叠又相互独立;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技能增强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但不能把社会技能等同于社会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力学小学厉行“厉学报国”,研究儿童,研究儿童成长,表现出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将教育的核心主题定位于培养儿童的“研究素养”,使之成为学生带得走、带着走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将儿童“研究素养”与儿童“创造性成长”相结合,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人格,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依托系列主题研究活动,落实儿童“研究素养”培养和儿童“创造性成长”,为儿童学习开辟新赛道。  相似文献   

17.
简析儿童的创造性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进 《学科教育》2004,(10):7-12
我国有关创造性培养的实践和研究所表现的局限反映出人们对儿童创造性特点缺乏全面的理解。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儿童的创造常常表现为一些不符合常规的举动和语言。要保护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性。首先要创设充满尊重与接纳的心理环境,尤其要对儿童的“非常”表现给以理解和肯定;其次要提供能让儿童运用多种感觉通道进行自主探索的多种活动材料,并引导儿童扩展观察视角,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比较事物。此外还需要以高水平的创造成果给儿童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8.
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不能苛求其达到"有发明创造"的程度,但要能达到"类创造"的程度,有意识地经常使用"类创造性思维",从"类创造性思维"能力逐渐发展即可。要做到这些,需要激发、调动儿童本身具有的多元智能,并能进一步提高其优势智能,发展其弱势智能,综合利用多元智能的相互作用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课程表现性目标取向与我国学前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表现性目标取向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以及学习者和教育者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精神。在该取向的指引下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应尊重儿童个体差异 ,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设计以发展儿童创造性为中心的学前教育课程 ;重塑教师角色 ,重视儿童主体性的发挥 ;课程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通过奖状提供精神奖赏,通过笔记本提供物质奖赏,并和控制组进行比较,探索了不同奖赏对儿童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精神奖赏组儿童的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表现显著的好于控制组,也好于物质奖赏组,物质奖赏组也好于控制组;2.男女性别对儿童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不显著;3.奖赏与性别在儿童的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表现上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