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看《当代》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2.
看《当代》     
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都推出了新长篇,如阿来的《空山2》、池莉的《所以》、张炜的《刺猬歌》、李佩甫的《等等灵魂》等。然而,除了阿来的新作依然保持着《空山》系列的气韵,其余的都令人失望,或大失水准,或顺着以往的衰落轨迹继续下滑。倒是两位较年轻作家的长篇颇有可观处,盛可以的《道德颂》感情丰沛,刁斗的《代号:SBS》寓意精微,虽有缺点,但中气十足。更新锐作家的几个中篇也有出彩处,王维廉《非法入住》以实写虚的功夫、晓航《论我们灿烂的生活》与当下都市生活对接的能力、王松《守夜人的阳光》沉稳的叙述功力,都可圈点。"80后"两位作家也令人欣喜,笛安的《莉莉》以童话的方式写成长经历,张静的《珍珠》以荒诞的笔法写现代体验,感受真切,有新异之感。此外,迟子建的《福翩翩》、张惠雯的《如火的八月》都写贫贱生活的爱欲亲情,前者写老夫妻的温暖,后者写小儿女的绝望,都能动人。  相似文献   

3.
看《当代》     
本期《当代》只有两个长篇续篇。阎真的长篇《因为女人》(续)承续上部中柳依依情感、心理的变化逻辑继续展开。续篇中的柳依依越来越现实,也越来越迁就和屈服。作者仿佛试图证明一个所谓的"均衡"理论:女人的青春与美貌均衡于男人的成熟与成功。秦一星的成功和体贴、关爱让柳依依觉得得到了暂时的幸福和感情的依靠,但即使在这种均衡中,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了物质和性的决定作用。而宋旭升与柳依依从来就没有均衡过,还没"出息"时的宋旭升无聊、无趣,而"出息"后的宋旭升  相似文献   

4.
看《当代》     
在本期《当代》中,最瞩目的当属阎真的长篇小说《因为女人》,当年曾以《沧浪之水》写透知识分子的作家阎真,这一次却将力气聚焦在了"女人"身上。作家显然雄心勃勃,在作品的开题处就向女性主义大师波伏娃宣战:女性气质到底是生理事实还是社会建构?女性的悲剧究竟是男权的霸道还是女人的宿命?然而以一个男性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想,试图参悟  相似文献   

5.
看《当代》     
继发表了《那儿》、《霓虹》、《豆选事件》等被认为是“新左翼小说”的中篇之后,本期《当代》推出了曹征路的长篇《问苍茫》。显然,《问苍茫》是曹征路对社会现实进行“全景扫描”的“野心”之作,试图大规模描写时代变迁中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以人物群像的方式展示各阶层人物在卷入资本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看《当代》     
曹征路的《那儿》(中篇)不但是本期《当代》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堪称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力作。它不仅揭示了重大现实问题,而且在艺术上颇有力量,给人以强烈震撼。能够及时推出这样的作品,再次显示了(《当代》杂志“直面现实”的可贵传统。  相似文献   

7.
看《当代》     
本期只有一个长篇,钟求是的《零年代》。 惯于写都市反常家庭的钟求是在《零年代》中依  相似文献   

8.
看《当代》     
继第一期<当代>,第三期继续刊载王刚的<福布斯咒语>,继续书写地产商冯石颇具戏剧性的投资经历及其接踵而来的资产风波.另外两篇小说<生命飞扬>和<向阳坡>异曲同工,书写两个卑微的底层人的执拗,真实可感,别具声姿.  相似文献   

9.
看《当代》     
2005年第一期的《当代》封面设计焕然一新,长篇小说的作者也是一个新鲜的面孔--贵州青年作家王华。不同于许多"三农"题材的作品将焦点放在农民现实层面的苦难,也不同于阎连科《日光流年》等作品那样从整体的角度来解读"受苦人的绝境",来自基层的作者王华将笔触深入到农民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他们的精神伤痛。因为工厂的污染,桥溪庄的男子都患上了不育症,这仿佛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人们的头顶,使得所有对幸福的追求都变得脆弱不堪一击。小说把几对青年男女及他  相似文献   

10.
看《当代》     
本期《当代》只推出了两部小说,铁凝的《笨花》(长篇)和何玉茹的《天外之音》(短篇)。 铁凝以前的作品如《玫瑰门》、《大浴女》等,关注的是城市与女性,注重个人情感幽微处的开掘。而在这部作品中,她写了从清末到抗战华北平原上一个村庄的故事,着重写的是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乡村与农民。小说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戏剧化的故事和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而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将那段时期的中国历史融入了平凡的人与事之中,化传奇为平淡,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笨花这个村庄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看《当代》     
仿如一泓来自戈壁的雪水,本期当代开篇就带来了清新畅快的气息,董立勃的长篇《白麦》与发表在2003年本刊第一期的《白豆》可谓名副其实的"姐妹篇"。在当年那个发生在军垦区"下野地"、三个老兵争夺一个女子的传奇故事里,妹妹白豆清澈而又真挚的爱情选择曾让读者们感喟万千;而这次,作者则要  相似文献   

12.
看《当代》     
本期小说从总体上看质量一般。头条是莫怀戚的《白沙码头》(长篇)。小说写了当年重庆一群孤儿的命运遭际与“麻辣人生”。小说表现了一种敢爱敢恨、有血性有胆量、自由、艺术的生活方式。“白沙码头”在作者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被塑造成了一个新的理想化的“江湖”,在这个“江湖”里,众兄弟平等相待,连农民和学者都能和谐相处,没有情感的间隔;那些快意恩仇、肝胆相照的侠义之事,能让绝大部分读者血脉喷张。  相似文献   

13.
看《当代》     
如上期一样,本期《当代》推出了两部长篇小说。不知是否凑巧,这两部小说的作者王刚和王海都是当红的影视编剧。“影视与小说创作的关系”这个话题,想避都避不开了。王刚的《英格列士》(长篇)篇名  相似文献   

14.
看《当代》     
许多人感慨当代小说创作已经失去动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日渐疏离。在此总体大势下,《当代》一直比较能坚守“贴近现实”的宗旨品格。它推出的不少作品,比如今年第1、2期的两个长篇《桥溪庄》、《苦楝树》,虽然在技巧上显得粗糙一些,但是由于具有某种生命的痛感和质感,反而能够呈现出鲜活的姿态。本期也是如此,韩少功的《报告政府》(中篇)、邓宏顺的《退税》(短篇)、张庆国的《子弹》(短篇)等,都有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5.
看《当代》     
上期《当代》没有推出长篇,本期却推出了两部。孙惠芬的《上塘书》(长篇)写的是上塘这个村庄,各个章节从地理、政治、交通、通讯、教育等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一个村庄整体的生活状态。每章则分别以上述角度为标题,如“上塘的地理”等,但在这里,地理、政治这样的“大词”并不显得空疏,因为在小说中,这些词联系着这  相似文献   

16.
看《当代》     
第三期的《当代》只有两部长篇小说:程琳的《香水》和王华的《傩赐》,都是以“奇”取胜——前者写“奇警察”,后者写“奇风俗”,足够吸引眼球。程琳的《香水》再次讲述了一个“新警察故事”。小说继续发挥了作者自2004年发表《警察与流氓》(长篇)等小说以来的特长,情节紧张,经验地道,可读性强。小说的开头就很刺激,从刑警苏岩制伏两个抢夺他枪支的罪犯开始,由此引出一系列的各色人物和案件,勾勒出一幅现代都市社会的浮世绘。银行诈骗案、爱滋病传染案和爱情、性欲交织在一起,所有这些都构成小说的引人因素。  相似文献   

17.
看《当代》     
岁末一期的《当代》,分量“结实”得令人兴奋。十篇小说,有三四篇值得推荐。这样的状况,不仅在本年度的《当代》突出,即使在全年的各类期刊中都属难得。  相似文献   

18.
看《当代》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文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文学"写作者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文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文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者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文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文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文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文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看《当代》     
本期《当代》推出长、中、短篇小说各一篇,在艺术上各有特色,也各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看《当代》     
本期《当代》每篇作品都有亮点,但也都有不足之处。荆歌的《我们的爱情》(长篇)描写了一个小镇上四对青年的感情史,故事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延续到“很多年以后”,作似乎想从爱情入手,勾勒出一代青年的精神成长过程。小说生动地刻画出了几个人的性格,并在时代的变迁中写出了他们各自的情感遭际,其中既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团圆,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更有在金钱力量下的背叛。开头部分颇具特色,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絮语中别具匠心,具有风俗画的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