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谷祠和静修庵是《阿Q正传》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空间,它们承载着非常丰厚的文化、社会意义,在《阿Q正传》的叙事建构、主题表达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土谷祠是阿Q的栖身之所,鲁迅把土谷祠作为展示阿Q深层思想的舞台并有意利用它来达到一种反讽的叙事效果。静修庵则多次与阿Q的命运发生纠结,被鲁迅有意用来做叙事的"节点"——故事发展的转折之处。  相似文献   

2.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1.什么是歧义修辞格汉语中有一种至今还未被充分认识的重要修辞现象。请看鲁迅先生的名篇《阿 Q 正传》中的一段对话:“你从实招来吧,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 Q 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我本来要……来投……”阿 Q 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假洋鬼子不准我!”“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短篇小说选》第一册,74页)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鲁迅最伟大的小说《阿Q正传》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当时“哪”跟“她(伊)”一样刚刚出世,行文中“那”“哪”不分(如第一章中有“说是‘外传’,‘内传’在哪里呢?”一句,第七章中“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第九章中又有“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和“走到那里  相似文献   

5.
刘有斌 《现代语文》2006,(4):101-101
在《阿Q正传》第八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蹩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上段文字中两次出现了“似乎”一词,我在上课时就两个“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阿Q听到‘似乎’有些嚷嚷,看到‘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那么阿Q究竟有没有听见‘嚷嚷’,有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阿Q正传》里有一段描述阿Q和小D的“龙虎斗”;阿Q与小D各自揪住对方的辫子,“四只手拔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钱家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善于捕捉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特征,寥寥几笔,就能使人物跃然纸上,声态毕现。如在《阿 Q正传》中鲁迅用的白描手法,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特征——阿 Q与小 D的龙虎斗,阿 Q和王胡由捉虱子到动手打架,简洁的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再如阿 Q中兴之后回未庄,首先来到酒店门前,“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阿 Q掏钱的动作,招呼打酒的口气,无不显示了他“中兴”之后的得意心情。鲁迅笔法的简洁、生动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有时候,白描化的对话描写也能很省俭地…  相似文献   

8.
鲁迅《阿Q正传》仅仅发表一个月以后,周作人就在1922午3月19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意见:“阿Q这人是中国的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青年评论家茅盾也同意尚铖“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的看法, 应该说早期的评论者虽然还没有肘阿Q形象所包含的丰富性格特征、心理内涵做全面的挖掘,但都较敏锐地抓住了阿Q性格形象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不管是“一切的谱”,“混合照像”,还是“‘乏’的中国人结晶”,都是对阿Q丰富性、综合性的揭示,均把阿Q当作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看待。这就给后来者系统地、多层次地研究阿Q性格指导了方向。本文意图从道教文化角度,谈谈阿Q身上的道教文化色彩。 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与他的前辈的重要区别,在于他始终坚定不移把“立人”作为一生的启蒙方向。在《阿Q正传》等小说发表前十余年,鲁迅就对“立人”——“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持久深入的思考,为了“刨祖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鲁迅对中国历史、文化、宗教都有涉及和研究。其中对道教思想的体认,则帮助他探索国民性格的底蕴并使之塑型。  相似文献   

9.
再传阿Q     
像以前一样,最先将“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带进未庄的又是阿Q。“阿Q,你又回来了!”“回来了!”“发财发财,你是在……”“深圳去了”只见他上下一套西装,虽说皱巴,毕竟从口袋里掏出一包“万宝路”洋烟来,立刻使人对他有一种敬畏……  相似文献   

10.
这里要谈的是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阿Q爬进静修庵偷萝卜的情节。让我们先看小说中描写时令的语句:“有一日很温和,微风拂拂的颇有些夏意了。”“村外多是水田,满眼是新秧的嫩绿。”“(庵)里面真是郁郁葱葱……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只可惜都是并未煮熟的,还有油菜早经结子,芥菜已将开花,小白菜也很老了。”通过以上描述可以断定,时间是春末。接着先生又写道,“阿Q觉得很冤屈,他慢慢的走进园门去。忽而非常惊喜了,这分明是一畦老萝卜。……他赶紧拔起四个萝卜,拧下青菜,兜在大襟里。”这畦老萝卜上还有“青菜”(可能是缨…  相似文献   

11.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12.
对于写人记事这类文章,阅读时如何理清写人记事的关系呢?一、了解背景背景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和环境,它对人物思想性格有重要的影响.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其性格特征是非常典型的.他有自发的革命要求,又不理解革命;他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又自私、狭隘、封建、保守落后、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成为了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的统一体.因此,他干了许多滑稽可笑的事,他为什么有这种“精神胜利法”呢?都与背景有关.鲁迅写《阿Q正传》,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阿Q生活的未庄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交通很不方便,只有一条能航行  相似文献   

13.
白描是鲁迅创作的重要艺术特色。他在作品中不用富丽堂皇的词藻,更无繁琐的铺陈,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运用最为经济和简练的笔墨,描绘出一种场面,勾勒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在《阿Q正传》的《不准革命》中,对阿Q见到假洋鬼子要求参加革命而被呵叱出门的描写,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场面:阿Q轻轻的走进赵家,“站在赵白眼的背后,心里想招呼,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最后终于在洋先生讲得正起劲略停时,他用十二分的勇气开口了“唔……这个……”这时洋先生也才看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有些取材于绍兴的作品,在描写人物的衣着时,常常写到“毡帽”。例如,《故乡》中的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是:“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阿Q正传》中,阿Q的毡帽则被地保拿去作“抵押”……  相似文献   

15.
你知道吗?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一语出自何处? 《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中,阿Q想到‘我也投降革命党了’以后,未庄的人都用惊惧的眼光看他,他有点飘飘然,得意之中唱道:‘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这一句唱词原是绍剧《龙虎斗》(一名《下河东》)中呼延赞的一句唱词。龙指宋太祖赵匡胤,虎指呼延赞。当赵匡胤御驾亲征河东刘钧时,用人不当,把刘钧的降将欧阳方任为统帅,而把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呼延寿廷派为先行官,后来,呼延寿廷为欧阳方所害  相似文献   

16.
问:对于《阿 Q 正传》节选为中学教材你有哪些看法?答: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从鲁迅的著名小说《阿 Q 正传》中,节选了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作为教材。我觉得,这在教材编选方面是一个突破,也是一个创举,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就我所知,在建国三十年来,还没有把《阿 Q 正传》这篇著名而比较不易理解的作品选入过中学语文教材。我还认为,这样做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效果如何?恐怕还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因为这是一篇难度很大的教材。鲁迅曾经说过:拿他的作品“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现在的青年,对于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生疏的社会生活,大都觉得费解,他们对理解和欣赏《阿 Q 正传》这样的世界名著,还  相似文献   

17.
《阿 Q 正传》为什么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原因之一是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曲线心理描写。这里就高中课文《阿Q 正传》(节选《革命》、《不准革命》两章)作一浅探。作者是如何运用曲线心理描写,透辟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尤可笑实可悲的命运的呢?一、混惑而雀跃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活动的动机发展,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情绪激动状态,激励人去进行某种活动。阿Q 是无卧薪尝胆再图大事之志向.但是,他也有一般人困境求生之动机(欲望),而这种动机时时激励他“崛起”,阿 Q 生活的未庄传来辛亥革命的消息,起初,  相似文献   

18.
《阿 Q 正传》的人物描写十分精彩,就是标点符号的运作,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着重要作用。试看阿 Q 在高喊“造反了!造反了”之后和赵太爷等人的一段对话。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 Q 没有见,昂了头直喝过去。“得得,……”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12月写的一篇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开心话”栏,从第二章起移在该报“新文艺”栏里.后收入《呐喊》小说集.现在统编教材把《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作为教材。鲁迅写《阿Q正传》的年代,正是鲁迅的“呐喊”时期,这时正当“五四”前后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据鲁迅自称他“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他之所以写作“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自选集>自  相似文献   

20.
对《阿Q正传》一文,我们在分析了阿Q这一主要人物之后,就可以把握阿Q性格的实质——“精神胜利法”: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愚昧无知,狡黠圆滑,麻木健忘,畏强凌弱。若能再抓住文中的“闲人”、“看客”等其他人——这些在文中一闪而过的次要人物作深入分析,就能更加全面地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更能领悟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先看书中对“闲人”的描写:……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