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夫之对历代兴亡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认识。他结合历史事实全面分析了东汉末年曹氏集团崛起的原因,即迎天子于危亡之中、屯田、推心以待智谋之士、扼制宦官与外戚的势力,并认为势均力敌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条件。王夫之还从制度之弊、择嗣之失、用人之失、风尚之失四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曹魏灭亡的深层原因。王夫之在曹魏兴亡的分析上思路独特、认识深刻,对于深化三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魏政权立的诸位皇后,出身都并不高贵,与传统的立后观念相悖,这除了诸后本人自身的一些素质之外,主要是曹氏为防止外戚专权而采取的暂时措施.曹氏对外戚严格控制的结果,使得曹魏一代中央政权没有出现东汉以来祸起掖庭,戚宦相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对曹魏时期教育的研究,多数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曹丕与曹睿时期,对曹操时期的教育和东汉末年儒学的衰落对曹魏时期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拟以曹魏时期作为研究的时段,以曹魏时期的教育状况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探讨政治因素、统治者的个人因素、选士制度等方面对教育的影响,分析该时期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4.
主题酒店正成为我国酒店业新的发展方向。从"三国曹魏文化"的主题定位分析入手,阐述三国曹魏文化主题酒店的创建对许昌的重大意义。从建筑设计、空间设计、经营管理、饮食文化、主题活动及其他方面等提出了三国曹魏文化主题酒店的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5.
曹丕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大有深意。若检索曹魏兴起之历史,则五都仿如曹魏走过的五个脚印。一言蔽之,谯乃曹操兴起之都,许昌乃汉亡之都,邺乃魏兴之都,长安乃稳定关中、凉州,防范蜀汉之都,洛阳乃混一区宇之都。  相似文献   

6.
曹魏政权立的诸位皇后,出身都并不高贵,与传统的立后观念相悖,这除了诸后本人自身的一些素质之年,主要是曹氏为防止外戚专权而采取的暂时措施,曹氏对外威严格控制的结果,使得曹魏一代中央政权没有出现东汉以来祸起掖庭,戚宦相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曹操于相府置秘书令丞,"典尚书奏事",是为了限制尚书台权力过大。曹丕称帝,改秘书令丞为中书监、令,中书省建立,尚书台典机要之权移中书。中书既掌军国机要,又从尚书台夺得草拟诏命权,威势太盛。魏明帝逝世后,限制中书权势成为专制皇权发展的必然需求,门下、散骑以至秘书省的创建,正是这场争斗的必然结果。泰始二年"重谏诤官之选"诏书的颁布,是刚取得皇权的晋武帝限制中书权势行动的开端。从此侍中、黄门侍郎"应对献策","掌门下众事"外,屡充皇帝特使,或巡视州郡,或军前慰劳,或安抚新附,权力向外扩展;常侍、侍郎,除"从容侍从,承答顾问"外,"参掌诏命,平处文籍",成为"左右机纳之器",权力向内伸张。泰始十年通直散骑常侍的设置,正是常侍权力扩大在人员增置上的反映。散骑"虽隶门下而别为一省",其始置于泰始末,最迟不晚于咸宁四年(278年)前;而门下省之成立,当在晋武帝泰始初,稍早于散骑省。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秘书省建立,企图以行政手段削弱中书权力取得了表面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秦国时商鞅实行"异子之科"对家庭模式进行控制。然而随着王朝更替,加之诸多因素的影响,虽有"汉承秦制"之说,但西汉初就开始逐渐改变秦国的"异子之科",经东汉发展,最终于曹魏时期正式废除了"异子之科",而建立了一种相对成熟的"同居"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同居的范围、户籍关系、财产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各个时期显现着不同特点。而这个演变过程的发生,也有着深刻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曹魏时期,战乱频繁。为了保证兵源,当时的统治者实行士家制。他们通过“当色配婚”、重“士亡法”等具体措施来确保兵源。而这些措施的实行,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士家社会地位的低下。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是调和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此政策上曹魏秉承汉风,并有所发展,曹魏的社会保障是以政府行为为主的官民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主要通过社会优抚、赈济蠲免、政府赏赐、屯田政策的积极效果以及宗族互助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现实的政策实践表明,某些政策付诸实施以后,并不能取得政策效果。这是因为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利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趋利避害,保证其顺利执行。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艺术能够使人们对生活和经历产生新鲜感,从而延长人们的审美过程。拟从陌生化的角度,通过对《等待野蛮人》的写作手法和梦的陌生化的解读,来说明老行政长官实现了艰难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清廷对台湾“番民”实行“弃”和“剿”的消极政策,从而使得台湾岛内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刘铭传为了促进了台湾岛内的民族融合和加强对“番地”的管理,便实行了“以抚为主,攻心为上”的“抚番”政策。由于刘铭传“抚番”方法得当,措施得力,终于将台湾的全部“生番”归化,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4.
徐渭在创作题画诗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由画面展开联想,以诗意发挥画意,以诗境开拓画境,通过运用移情、融用典故和化静为动等手法来生成题画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大黄制夷观念的来龙去脉,揭示了不同时期大黄制夷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本文认为,在乾隆五十一--乾隆五十七年关闭中俄恰克图互市中,清朝所采取的种种查禁大黄的措施,推动了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演化.大黄制夷观念出现了多种演进模式,到鸦片战争时期盛极一时.盛极而衰.随着道光九年至十年茶黄制夷(浩罕)的失败,大黄制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动摇.鸦片战争时期茶黄制夷(英)的失败促成了大黄制夷观念全面衰微.五口通商时期,大黄制夷观念仍不时沉渣泛起;咸丰七年,终成绝响.此后,大黄仍是重要的药材及出口商品,并在文化的意义上屡为清人提及.  相似文献   

16.
将王维的适意诗分为体现其自适情怀的自适诗与表现其忘适境界的忘适诗两大类。指出王维的自适诗表现了诗人的山水田园之乐,其忘适诗体现了物我交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认为王维的适意诗不仅印证了中国古代休闲理念中的和谐观,而且对当代休闲生活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维的赠答诗与特定的对象相应,具有正式场合的社交应酬、精神世界的沟通共鸣和诗歌领域的交流切磋三种不同性质。通过赠答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王维作为官员、隐士、居士和诗人的不同身份,可以看到王维内心在身份选择和认同上的困扰。赠答诗反映了王维性格中动和静两种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春秋诸国林立,争战不断,郑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外交策略;建国初期实行强硬霸主外交,中期采取与诸小国共通的“唯强是从”态度,后期向强国争取自主平等对弱国威兵相加。郑国这种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其国内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紧密相连,它既反映了春秋小国外交的共同特点,又体现了郑国外交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以王维山水诗的具体诗作为文本,借于审美范畴,阐述、分析王维山水诗篇创作的审美特点,挖掘展现王维山水诗创作上的超功利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20.
魏源一生著述甚丰,也编辑刊印了多部经世致用的图书。魏源编辑图书以其经世致用思想为指导;在选择文章资料时以经世致用为原则,不注重文章作者身份高低,而只求文章质量;在编辑加工时讲究纲张目举,方便阅览查询;对书中所引史料敢于删减增补,查漏补缺;在编辑体例、史料引用等方面不囿于陈规定论,敢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编辑思想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