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差生问题是世界上每一个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差生及其形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差生"进行定义,接着以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呈现目前上海市部分职业学校"差生"的现状,继而从课程的角度提出:职业学校"差生"的形成是源于"传递中心课程"的主宰和"潜在课程"的忽视,最后提出了预防与矫治的办法:实施"对话中心课程"。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文学界对文本阅读意义的探讨历经作者聚焦和文本凸显之后,逐步转向读者中心,形成了影响日益扩大的读者中心理论。该理论区分了"理想读者"和"一般读者",揭示了阅读的"传出立场"和"审美立场",阐释了阅读的"传递模式","转化模式"和"互动模式"。它引发了一系列课程与教材的读者中心理论视角的考察与研究,召唤我们去关照文本、作者、编者与师生之间的复杂关系,重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效应,从而挑战编者的课材创新,促进教师的教学变革,拓展大家的课程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以学生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育、教学思想古已有之,但由于班级教学制的提出,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的特殊国情等原因,近代以来的教育逐渐偏离了"以学生为中心"。随着信息技术、心理和教育科学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现在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必须全面、整体、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4.
"本科教学课程中心"是近几年国内外重点大学争先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网,它具有基础性强、受益面广,集网络化、数字化、资源应用一体化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吉林大学"本科教学课程中心"的建设与实施战略,以期对今后同类大学在"课程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上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必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数学思维方法》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6.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简称SCL)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有显著的差别,尤其对于突出实践的高职教育来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着无可比挫的优越性.在“市场营销策划实务”教学中运用SCL,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自身实践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三个方面改革传统教学.SCL成功的关键在于“参与、互动、创新”,SCL实施的难点则是有效的课堂控制.  相似文献   

7.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独有优势。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深入挖掘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将理论本体与历史、现实维度紧密结合,既创新理论教学又强化实践教学,使二者协同发力,发挥出最佳效率。  相似文献   

8.
从"课程统整"和"课程融合"两个维度,对学校十余年来的课改历程进行梳理。尤其在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创建的"大课程基地",旨在通过信息技术背景下"学习流程再造",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壁垒和管理壁垒,把学习者置于中心,使得个性化学习、选择性学习、深度学习和创新学习成为可能,进而实现学校办学形态的质变。  相似文献   

9.
"对话中心课程"的是基于课程话语多元性的现实要求,对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关注以及知识观的变化而提出的。"对话中心课程"建构的依据:课程话语多元性需要理解与对话,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需要对话机制的课程,知识观的改变诱发复杂的对话实践。追求课程编制过程的对话精神,实现课程目标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把握课程实施的建构取向,倡导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建立师生交互主体性,体现着"对话中心课程"的应然走向。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然而“以教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存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问题。为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为例,遵循“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研究了如何设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准备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选择与使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评定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思政学习成绩,从而形成“以学为中心”的六步进阶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然而“以教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存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问题。为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为例,遵循“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研究了如何设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准备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过程、选择与使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评定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思政学习成绩,从而形成“以学为中心”的六步进阶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通过发挥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因此,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是很有必要的,即: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平台;开发课程的多媒体式的教学资源库以及开展教学实训信息化建设,最终使得信息化教学手段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思考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然后论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最后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4.
丁馨 《职教通讯》2022,(7):107-111
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为高职院校公共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方向指引。为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全方位提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必须明确四个指向,即要体现“课程思政”、课程内容要新、教学方法要优、课程评价要活;课程建设必须突破三重困境,即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目标缺失、课程保障缺乏;课程改革必须遵从三项维度,即兴趣是基础、效果是过程、发展是目的;课程建设必须开拓三条路径,即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强化条件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教学是遵循“做中学”的核心理念,以学生未来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故事”为出发.点,以模拟情境进行“故事”为教学过程,通过行动完成“故事”承上启下进入下一个“故事”为循环原点的生成性教学形态。将“故事中心课程”理念莲移至教学领域,开发了一种“无教法”时代的新型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一、课程改革:从“传递中心教学”到“对话中心教学” (一)“传递中心教学”亟待变革 课程改革意味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是“传递中心教学”。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鲁迅儿时的受教育经历——  相似文献   

17.
蒋会明  袁静  赵倩 《科教导刊》2020,(2):33-34,37
如何有效提高该评价指标对教师工作评价的公正、提升该评价指标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正面激励和指导、最终能够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热工基础"是上海理工大学机械类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研究热能的有效利用及转换与传递规律为其基本内容,在机械学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热工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实践课程随堂考评模式的探索结果进行总结与思考,旨在不断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深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探索结果有助于激励教师不断地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激活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和主人翁精神,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课程标准、教材为中心的,教师依据大纲、教材,依次展开教学活动,务必要把全部的知识重点一一呈现、讲解清楚,要科学准确,最好还要生动一点,是谓优秀的课堂教学过程。但是课程教材太强大,学生太弱小,于是有了"目中无人的教学"的批评。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要求依据儿童的需要去组织教学过程,从儿童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对于培养本科生的科学素质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精品实验课程建设不仅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作用的核心目标。通过创新"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新理念,创建"三模块"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写、做、说"三基能力,不仅促进了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更是强化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外语教学实践中"体演文化教学法",分析其在网络时代的具体内容,以语言课程教学为依托,阐释基于网络时代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外语课程教学,包括教学环境的设定、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程序的设想、评价学习者学习效果、课外活动设计等五个环节的实施过程;探讨网络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可行性,并结合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