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他去了。四十岁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可他留下了上千篇已见报的新闻报道。他姓张,名子龙。参过军,教过书,临终前是西北冶金修配铸造厂保卫科干部。熟悉他的人,都直呼其名。我1979年到宝鸡县人民广播站工作,就知道这个名字,听说他是个很出色的业余通讯员,一年上稿百余篇。1979年9月,县上举办通讯员学习班,我想见他,特地给他发了通知。可是,别人都来了,就是没见到他。莫非他嫌档次太低?午饭后,我正和省上新闻单位来讲课的老师闲谈,一位头额略谢顶,操陕北口音的人推门进来,自我介绍说:“我叫张子龙。  相似文献   

2.
我们难以忘记1982年1月14日这个日子。这天上午11时48分,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战士、我们的好顾问魏克明同志,因长期患病,十年内乱中又遭到残酷的迫害而致残,最后心力衰竭,与我们永别了。粉碎“四人帮”后,老魏曾写诗抒怀:“欢呼四怪倒台后,日月增光人增寿。人活百岁不稀奇,决心再战三十秋。”遗憾的是,他为党的新闻事业鞠躬尽瘁,已经耗尽了精力和心血,再战三十秋的宏愿未能实现。他的逝世是我们新闻界的一个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冯岗同志离开我们忽忽3个年头了。他一生干了大半辈子报纸编辑工作,要数在上海《解放日报》的时间最长。从1950年初夏到1958年秋天离开,前后共约8年多。报社有的老编辑说:老冯在担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时期,特别是在难忘的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他为自己一生谱写了“华采乐章”。也许这个说法是符合实际的。我想补充一句,人生有如登山,尽管每个人天赋不同,能力有大小,也不论境遇如何,但在事业上,都有自己的高峰。如果说老冯在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4.
一毛同志走了,走得实在太匆匆。2月21日,获悉他已病危,翌日上午,我又一次赶到华山医院探望。没有想到,仅仅过了7个小时,一毛竟画上了他人生的最后句号。  相似文献   

5.
听说王子野同志生病住院,几天后我带着刚刚出版的《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去看望他。他躺在病床上,翻阅了分为上中下三册的这部著作,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今天看了这部书,我的病好了一半。”  相似文献   

6.
居住长沙,晨起总想到烈士公园湖边散步,当我们留恋花间,漫步林荫之际,不禁对那些用辛勤劳动和智慧美化生活的园艺师,产生由衷的敬意。面对千卉竞秀、万木葱茏的景致,我又仿佛回到了辞别多年的湘南宁远县九嶷山,引起了对"园艺师"乐天宇老人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7.
语今同志离开我们了。他留给人们无限的思念和悲痛。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以自己的工作和品德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追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第一次见到语今同志,是1950年元月。我从武汉团市委调到团中南工委,他正在那里当宣传部长。团中南工委人员不多,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青年。语今同志当时也只有30岁多一点。但在我眼里,他已是另一辈人,难免存在一点“代沟”式的距离。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这种状况。那是在1950年的夏天,机关开大会,语今同志给我们讲话。他没有发指示,发号召,没有讲“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荣历史,而是讲他“爱清闲、怕麻烦,不能主动和  相似文献   

8.
一位了不起的编辑——叶至善同志,与世长辞了。我内心十分悲痛!唉,又少了一位老开明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同事!  相似文献   

9.
胡乔木同志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位卓越领导人,也是我素所尊敬的革命前辈和导师。早在延安时期,我刚踏上新闻工作之路,就得到他的指引和教诲。我第一次知道胡乔木这个名字,是在1938年。当时我参加革命不久,在贺龙同志领导的八路军一二○师做宣传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本叫作《英勇奋斗十五年》的小册子,作者署名乔木,内容是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奋斗历史的。这本薄薄的简明读物,使我受到一次比较系统的党建和党史的教育,也对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直接与乔木同志见面,是在到达延安以后。1940年6月,我从晋西北前线回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2年秋,组织上调我和张铁夫同志去《解放日报》工作。记得刚到报社那天,是“九一”记者节,乔木同志恰好在场。当他知道我们是新分配来的年轻人时,十分高兴,专门找我们两人谈了一次话。在简单地询问了我们的情况以后,乔木同志说:延安的新闻事业,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的开创性事业,为它献出一生是光荣的。当前党中央要加强新闻工作,加强《解放  相似文献   

10.
我至今珍藏着一幅邹韬奋先生半身油画像的印制品,神态庄重,色彩明亮,有一种感人的强烈印象。那帧像页是我四十六年前刚刚参加三联书店工作时保存下来的。我敬仰韬奋先生,对这幅画像也留下深深的记忆。1950年我调到北京后,三联的老同志告诉我,这油画是曹吾画的。画家曹吾就是曹辛之同志的笔名。可以说,我认识辛之同志的绘画  相似文献   

11.
今天广电技术飞速发展,来源于当代的科技发展.广电技术正朝着立体式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前进,每一项广电技术,其价值和寿命都来源于实用性.我们详细看看广播电视技术一步一步走来的足印. 从广播技术的发展史看.1921年美国费里斯特、阿姆斯特朗与费森顿分别发明了再生式、外差式与超外差式电路,奠定了无线广播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认真作好出版工作”——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为1990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出版工作会议的亲笔题辞。这幅亲笔题辞,黄洛峰同志一直把它珍藏着,直到中央文件有了规定必须上交的时候。黄洛峰同志和新中国的出版事业是分不开的。这不仅是由于他所担任的工作职务上的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出版总署的、后又是文化部的出版事业管理局的局长,而且是由于他把全部身心都贡献给了人民的出版事业,认真做好出版工作。这“认真”二字十分重要。如果他身居高位而又“尸位素餐”,那就不值得人们尊敬,也没有人去怀念他了。现在,黄洛峰同志逝世五周年了,我仍时常怀念着他。  相似文献   

13.
14.
程绍沛 《出版科学》2009,17(5):95-96
阙道隆同志精于编辑,成绩卓著;致力于编辑学研究,卓然成家.但他一生为人低调、待人谦和,从来不愿麻烦别人.2008年3月是老阙80岁生日,出版社领导和业界同仁提出为他开一个编辑思想研讨会,他极力坚辞.  相似文献   

15.
1994年我写了一篇悼念袁小眉的小,郑津舟同时写了《哭小眉》诗四首。不意隔了四年,现在又要哭别津舟了。  相似文献   

16.
有些人和事,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地在记忆中淡漠了,遗忘了。有些人和事正好相反,时间越久,记忆越深,思念愈切。邓拓同志在我心目中就是这样。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侵略者战败,无条件地投降了,中国的革命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当时在晋察冀边区工作,被派往东北。但当我于十月赶到张家口时,形势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在美国的援助支持下,把大量的军队运往东北各地,占领了沈阳、长春、旅大等大城市和主要铁路线,山海关也失守了。我们原来设想的解放东北,以东北为依托进而解放华北的战略决策,不得不改为加强华北、支援东北的方针了。在等待分配工作的过程中,一天在街上偶然遇见了胡开明同志,他是我和我爱人的老领导,我们都在他直  相似文献   

17.
邓拓同志逝世二十年了。我深深地怀念他。邓拓同志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对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很有才华,既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我开始认识邓拓同志,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那时担任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一九四一年,我在晋察冀边区三专区任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兼任《抗敌报》通讯站的工作。一次,为工作,我应邀去抗敌报社。那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报社住在阜平县山沟里的一个村庄。他身躯瘦瘦的,举止文雅端庄,目光炯炯有神,态度和蔼,在接触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可敬可亲感觉。这就是我第  相似文献   

18.
19.
全艳锋同志对档案的文物价值和档案价值的认识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文物包含档案.档案是文物的一部分.文物价值同样也包含档案价值,档案价值是文物价值的一部分,而且档案价值是重要的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20.
题记:我含泪仰望蓝天,那里有一座闪光的墓碑. 那天下午,像往常一样,杨奇老师摆好装订的报刊和工具,下班时,向大家道声"明天见",随即点头一笑,便匆匆离去.谁也不会想到,他这临去的一笑,竟是诀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