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知识     
注意“借”与“藉”的用法在《简化字总表》中,“藉”是“借”的繁体字,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藉”又是一个通用字。所以,字典中都分别列有“借”与“藉”的字头。用“借”构成的词是很多的,如借款、借光、借故、借端等,在这些词中不会有谁把“借”写作“藉”。可是对借口、凭借二词,却往往错成“藉口”、“凭藉”。在《简化字总表》的注释中对此专门作了说明:“藉口、凭藉的藉简化为借,慰藉、狼藉等的藉仍用藉。”慰藉是安慰的意思,狼藉(藉同籍,均读ji)是杂乱的意思,蕴藉是含蓄不露的意思;枕藉是(很多人)交错地倒或躺在一起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阎”是一个通用字 ,是由繁体字“阎”简化而来的 ,已收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 ,并注明“阎”是“阎”的简化字。各类汉语字典里也都列有“阎”的字头 ,说明它是我们应当使用的规范字。“闫”字是已经被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 )》中的一个字 ,所以《简化字总表》、《通用字表》及常用字典中均未收入。“闫”字的出现大概同“闫”字有关 ,因为“闫”与“阎”同音 ,只是形体上有些不同 ,是通用的 ,在 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中就列有“闫”的字头 ,并注明同“阎”。在文字改革中 ,“闫”与“…  相似文献   

3.
“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张港 《新闻三昧》2005,(3):56-56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  相似文献   

5.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一般动词动作主体与动作对象都比较明确,比如“张三打李四一巴掌”,“李四给张三10元钱”、“张三喝李四一顿酒”,这些话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借”这个词很怪,单说“张三借李四10元钱”,听的人不知道是张三欠李四,还是李四欠张三,弄不明白。非得说“张三借给李四10元钱”,“李四从张三那儿借了10元钱”才能明白。其实,除了吕叔湘先生说的“借”之外,现代汉语中还有几个这类词,比如“租”“赊”。“张三租李四房  相似文献   

6.
在报刊文章中,常见量词“只”“支”混用,如: 例1:他从小就有做生意的“精灵”,借一支硕大无比的兔子放于小兔之中,口口声声地称它是小兔的爸爸因而兔崽十分好卖。(《市场报》1997.7.19《午夜的阳光是郁郁的》)  相似文献   

7.
用来表明媒体观点的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说话”的?央视的《焦点访谈》和《央视论坛》节目就是各有特点的两个典型代表,前者以深度报道方式剖析事实、展示媒体立场,侧重“用事实说话”;后者借演播室讨论“透过现象说本质”,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钟情于评论,重在“用观点说话”。此“说”不同于彼“说”,二者在说话内容、说话主体和说话方式上虽有显著差异,但却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8.
在分类表的标记制度中,有一种编号方法叫做“百进位编号法”、这种编号法在“基本上遵从层累制”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中,与八分制、双位制、借号法一样被当作特殊的辅助编号法为类目编号,以“使号码适应类目设置的需要”。但是,《中图法》编委会有个疏忽,在“编制说明”中对层累制、小数制、八分制、双位制和借号法等编号方法都作了说明和介绍,但没有提及“百进位编号法”。《〈中图法〉使用说明》虽然在“标记符号及其序列”一节中,举了“百进位编号法”的实例,但却错误地把这  相似文献   

9.
利用类级分析的方法,对《中图法》第4版及其电子版中“0”的4种类型,即类目“0”、加“0”、并级“0”、扩借“0”,以及配合使用的复合“0”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呼朋引类”原作“引类呼朋”,意思是呼唤、招引气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语出宋·欧阳修《憎苍蝇赋》:“一有沾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后多作“呼朋引类”.例如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夫专擅阿附者……然后呼朋引类,藉势乘权,恣其所欲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难道不是大盗?”鲁迅《彷徨·孤独者》:“那地方几个绅士所办的《学理周报》上,竟开始攻击我了……连推荐连殳(连殳:人名)的事,也算是呼朋引类.”阳翰笙《风雨五十年》:“比如,省一中一个同学读农大,但不识五谷,却会呼朋引类,钻营追逐.”  相似文献   

11.
《海南档案》2006,(1):40-4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晋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十恶”最早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决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近来读了查志华同志的《对“深入生活”这个口号的再认识》(载《上海文学》1980年11期,以下简称“查文”),对于其中的某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愿借《作品》一席之地,谈谈自己的看法。查文一开头就说: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情况出现:有些口  相似文献   

13.
“借‘机’出版”的好教材———《计算机在出版工作中的应用》评介●周荣庭近见清华大学孙传耀所著、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计算机在出版工作中的应用》(以下简称《应用》)一书,从出版工作的生产与管理两个方面介绍计算机的应用,书中融会了作者以“初学...  相似文献   

14.
王成孚、王其书二同志在题为《尊重科学修正错误》一文(载《新闻战线》1980年第12期)中,借《读书》杂志上苏晨同志就“耳朵认字”的前后两种不同认识所写的文章,大加发挥,批评人民日报等“围剿”、“挞伐”关于“耳朵认字”的报道,指责祖甲挥舞大棒,“在新闻界、科学界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并影响了诸如苏晨同志也“说错了话”。现在苏晨同志尊重科学,修正错误,作了诚恳的反省,不仅分  相似文献   

15.
一家报纸曾有一个这样的标题:《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几十年后,这一标题至今有人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这种借人名发挥的标题,巧拈妙连,新奇别致,既准确地概括了新闻事实,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这种借人名发挥的标题,又称之为“顾名”标题,它其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正题的顾名。这种标题不用副题,干脆利索,让读者一目了然。如《李发财发财以后》(辽宁日报1984.4.7),这是在人名“发财”之后接着出现“发财”二字的。《廖名庭,庭院经济扬  相似文献   

16.
一、借书园及《借书园藏书目》 借书园又名“藉书园”,藉,就是借。周永年一生都与书籍打交道,所购所藏的图书达到10万卷,可以说是山东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大家。他作《儒藏说》,倡言纂修《儒藏》,希望古人的著述能世代相传,永不散失,也希望天下的读书人不再为借书难所困扰。他不仅首先倡导,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实践,于是约曲阜的《说文解字》大家桂馥—起买田建“借书园”。他们把自己的藏书,放在借书园,就像今天的公共图书馆,读书人可以在此读书、借书和抄书。周永年的举动让世代读书人感念不已。因此,著名目录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绍曾先生认为借书园“实为18世纪我国公共图书馆之滥觞”。  相似文献   

17.
光明 《新闻三昧》2005,(8):54-54
6月5日上海《解放日报》5版《枫泾南镇旅游规划撩开面纱》一,称原居住在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的我国一代围棋国手顾水如“熔中日棋理于一炉,在当时中国围棋界享有极高声誉”。笔以为,作在这里用错了“熔”字,应是“融”。  相似文献   

18.
在人民日报重新提出“刹住长风”的时候,我们想借贵刊一角,赞一赞广播新闻上“短”风范例:《江苏快讯》。《江苏快讯》,是今年6月1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新节目。问世时间虽短,却受到听众的普遍重视和欢迎。我们这里不少人听《江苏快讯》已成“瘾”,迟睡觉,少休息可以,不听《江苏快讯》,象丢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里字音相同,字义相近的字有很多,“作”和“做”就是其中的一对。 “作”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起也,从人从乍。”它的本义是“兴起”。由“兴起”引申出许多义项。《说文解字》中没有“做”这个字。《康熙字典》里说它是“作”的俗字。在现代汉语里,“作”和“做”的意义仍然相近。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和严格地区分它们,才不会用错。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作”(zuò)有 7 个义项:①起:振作/一鼓作气。②从事某种活动:作孽/作案。③写作:作曲/著作。④作品:杰作/佳作。⑤装:作态/装模作样。⑥当作,作…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12,(1):8-8
苟德培在2011年第11期《中国报业》撰文,指出在当下微博盛行的时代.纸媒的发展更是遇到严重危机感,纸质媒体不妨借微博之利为己用,纸媒借力微博的“四可为”,在竞争中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