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改变着各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全球教育改革的兴起。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各国试图通过课程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教育目标。这种改革的思想和理念,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大多是理论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比较枯燥无味。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突破这些教学难点,用趣味教学法、多媒体辅导法、社会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相似文献   

3.
一、回归生活的必要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人文素质课程,人文素质的提高要靠长期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真正的改变是意识的改变,心灵深处的改变,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的。日常生活既是学生锻炼学习的舞台,也是人文素质课程最终的服务对象。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诚实、关爱、谦让、勤劳等好的品德可以促进家庭和睦、朋友帮扶、邻里互敬、同事友爱,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学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修养品德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需要逐步强化小学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品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文章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核心首先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6.
《学周刊C版》2015,(25):76-7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ICU无创正压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ICU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舒适度、并发症、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舒适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有利于提高ICU无创正压通气患者的治疗成功率、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教师》2016,(15)
课程资源是学生和课堂之间有效连接的桥梁,包含了与教学有关的多种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是从儿童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综合性课程。在传统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思想以及教材局限性的影响,更多地将教学重点放在教材、大纲以及教参上面,而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挖掘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8.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所学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各地农村小学相继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为农村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设施保障。如何运用这些多媒体设施为各门学科服务成为摆在农村教学的一个问题。有效的利用好这些教学设施将会对农村教学提供有利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吴菊飞 《学子》2015,(6):35-36
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学元素,数字故事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更多学校将数字故事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在教学中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数字故事出现的方式是作为多媒体故事的叙述方式出现的,简单来说,数字故事是个人发自内心的多媒体故事,其数字化的特征是区别于传统故事的独特魅力。本文就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一、数字故事的内涵及其特点概述1.数字故事的内涵数字故事是一种信息化的表达方式,综合利用了文字、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总体目标应该包括品德教育和社会化适应两大方面,当然后者是需要加以限定的。两类课程目标具有交叉重叠性,但不能相互取代。其现实表现是两者之中前者更被强调,甚至掩盖了后者。其原因有来自课程设计方面的,也有来自执行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要全面完成课程目标,除了要重新修订教材之外,学校还应从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配备与培训等多个角度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德育课程,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从实施对话教学,建立新型关系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和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这三方面入手,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核心课程。但在农村小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质量低下。从"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加强管理与督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融入生活,重视实践"等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当前这门课的主要课题包括: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的研究,有关构建综合内容的研究,有关开发示范性教材的研究,有关开放教学活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吕春娟 《成才之路》2013,(29):59-59
随着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课程改革不仅重视对教学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不能只靠教师和家长的督促,要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肖坤 《快乐阅读》2013,(27):1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追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以往偏执于知识的追求,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不但可以熏陶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和经历,主要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方法,希望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