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说,清朝未年,曾国藩在外带兵打仗,需要定期向朝廷汇报战果。有一段时期他总打败仗,不知该如何写奏章,又不敢谎报军情落个欺君之罪。师爷无奈在奏章中替曾国藩代写道:臣屡战屡败……洋洋洒洒,细细叙述打仗的千辛万苦,以求皇帝谅解。奏章长达万言有余,写完后请曾国藩过目。曾国藩看过,只把句中的“臣屡战屡败”改为“臣屡败屡战”,其他只字未动。皇帝读后,非但没有惩罚败军之将,反而嘉奖鼓励一番。可见“败”与“战”的前后次序一变,意思就有天壤之别。“屡战屡败”写出的是一个常败将军、无能之辈的颓然窘样;“屡败屡战”让一个顽强勇敢、浴血奋战的忠诚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
1、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吗? 2007年修订本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课引言部分有这样一段材料:“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太祖器重的谋士刘基,还擅用皇帝专有的装饰,连呈送给皇帝的奏章,他也要先过目。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章,他都一律扣留。胡惟庸的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相似文献   

3.
奏议,作为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表、疏、策(对策)等。奏又名奏章,是向皇帝奏事的本章。刘勰《文心雕龙》说:“奏以按劾。”是说向皇帝揭发他人的罪过,请求予以制裁。不过,奏事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现在把初学手工所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我所能想起来的,拉拉杂杂的写在下面,凡是学过手工的人,和教过手工的人,大概都已经晓得了.不过虽然晓得他的毛病.但是想不出很好法子去补救.现在只有等他自已觉悟的一个法子.大家要能讨论出什么好的法子来,那就是抛砖引玉了. 一、理论毒  相似文献   

5.
什么最好吃?这是皇帝们总在思考的问题。隋文帝为此特别写了一个告示,向广大臣民征求答案。有个要饭的叫詹鼠,把榜揭了。皇帝问他,你知道什么最好吃吗?  相似文献   

6.
瑜婉 《初中生》2015,(1):18-19
●在学堂时便刻意模仿乾隆字体,连老师吴省兰都“叹服” 和珅十多岁时在咸安宫官学念书时,就显示出远超其他八旗子弟同学的心机和城府,甚至刻意下苦功临摹皇帝的字体——以求将来求仕和写奏章时获取皇帝的好感.这绝非一般十三四岁少年能想到且做到的.老师吴省兰看到他的心机后,不由暗暗“叹服”,对其倾囊相授.  相似文献   

7.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创立内阁制,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经仁宣之后,内阁与司礼监权利强化,议政权分给内阁,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这样,司礼监就获"批红"权。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谁也不能单独行使权力,使他们成为皇权服务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是他“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先生把“教学做”看成一件事,他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对传统教育重知识灌输轻知识获得、重本轻实践、重接受轻创造、重占有轻思考、重考试分数轻知识运用,  相似文献   

9.
活在当下     
汉宣帝继位之初。下诏想把祭祀汉武帝的“庙乐”升格,不料却遭到了长信少府夏侯胜的反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公卿大臣们马上联合上了一道奏章。弹劾夏侯胜“大逆不道”。顺便把不肯在奏章上签名的丞相长史黄霸也以“不举劾”的罪名一道上报给了皇帝。于是这两个人被一起逮捕下狱,判了死罪,等待处死。  相似文献   

10.
小金人     
小故事 一天,有个小人国的使者来到中国,他向皇帝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小金人金灿灿的,把皇帝的宫殿照的金碧辉煌,这下皇帝可高兴坏了。  相似文献   

11.
相传古时有个皇帝,为了看他手下的两员大将哪个更有能耐,于是就派这两人去攻打同一座城池,谁先把城攻下来,就封谁做领兵元帅。可是这座城池地理位置险峻,易守难攻,这两员大将攻了数月.也没有将城池攻下。于是一员大将写了奏折将前方战事告诉给皇帝,奏折上写他屡战屡败,皇上一看便勃然大怒,命令将他就地斩首;而另一位大将给皇帝的奏折写的则是他屡败屡战,皇帝一看龙颜大喜,又给他增兵派将继续攻城。  相似文献   

12.
活在当下     
汉宣帝继位之初,下诏想把祭祀汉武帝的“庙乐”升格,不料却遭到了光禄大夫夏侯胜的反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公卿大臣们一阵惶恐。胆敢反对皇上的诏书,这还了得?马上联合上了一道奏章,弹劾夏侯胜“大逆不道”,顺便把不肯在奏章上签名的丞相长史黄霸也以“不举劾”的罪名一道上报给了皇帝。于是这两个人被一起逮捕下狱。判了死罪,等待处死。  相似文献   

13.
我是家中的“小皇帝”,家里人像众星捧月似的呵护着我。爷爷奶奶宠着我,生怕我饿着、冻着;妈妈护着我,生怕我受委屈;姑姑则一有空就想着法子带我去游山玩水,让我换换脑筋,生怕我学习太累了。爸爸呢,他对我的学习最上心。可最近爸爸似乎变了,我向他问问题,他总是对我爱理不理的,  相似文献   

14.
张佳 《大中专文苑》2009,(10):73-73
唐太宗当上皇帝后不久,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进献了一张弓。能用来送人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何况是送给皇帝的。唐太宗试了试也认为这张弓是张强弓,非常好。在高兴之余,唐太宗拿着这张弓向宫中的弓匠炫耀。弓匠把这张弓认认真真地察看了一番后说:“这弓不是张好弓,因为它用的材料不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皇帝用文书形式向全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部门及个人传达的公告、命令或指示等统称为“谕旨”。按光绪《大清会典》所说,它们可分为两类:批示臣下奏请叫“旨”,特降或因下面奏请而宣示中外的叫“谕”。这些文件统由内阁与军机处经办。 清初,文书制度基本沿袭明代。中央、地方各部门和高级官员所上奏章都不是由皇帝直接处理,而是必须先送到内阁。内阁接到奏章后,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用小票拟出批答,然后连同奏章经内奏事处送达皇帝“御览”。重要的军政大事还要直接经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出,名为“票拟”。内阁接到批件整理誊清后,即成“谕旨”。按规定份数恭录副本,然后由内阁将谕旨交都察院  相似文献   

16.
宋朝有个皇帝既会写诗,又会作画。一次,他让画师当场画树下的孔雀。这些画师各显神通,结果全画错了。皇帝告诉他们,孔雀上土堆时是先举左脚,而画师们却画成了先抬右脚。这个小故事说明了写好小动物需要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怎样写好我们身边常见的小动物呢?一、善于观察,注重积累。不少同学在描写小动物时,通常是“一双圆溜溜的眼睛,一身油光发亮的毛”,这种描述毫无特性,是什么原因?主要是缺少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比较,无法抓住特点。因而,要写好动物,首先要善于观察。深入观察和研究动物的神情、动作、习性,越细微越具体,就…  相似文献   

17.
《梵天天庐丛录》里讲了清朝嘉庆皇帝琰念错别字的一段故事:京师一位王小岩先生,受业于王文慎门下,一日偶见宴会名单上写祁中堂(西藻)为初中堂,异之,问文慎何故?文慎曰:“先皇天语也。”原来,“祁为翰林时,值南书房,仁宗误祁为初,呼为初西藻,事传于外,遂沿用之”。皇帝金口玉言,只好将错就错,祁西藻遂被改姓。博学多才的康熙皇帝也念错别字,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即改,善莫大焉。传说,一天,清康熙皇帝宣召豪侠将士石铸,奏章上石铸的铸字,康熙不认识,又不便询问左右的文臣武将,这时他灵机一动,把铸字分开来念,顺口曰:召石金寿上殿。司…  相似文献   

18.
诚实的晏殊     
《红领巾》2012,(9)
古代有个大作家叫晏殊,他向来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几百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试题竟然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皇帝禀告,请求改换其他题目。皇帝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重重奖赏了他。  相似文献   

19.
韦昆  少君 《中学生百科》2023,(12):51-52
<正>一道奏章,让栾城才子苏味道一鸣惊人。苏味道是赵州栾城人,年少时就因文辞出名,更是在二十岁时就中了进士,但苦于没有门路,只能在咸阳当一个小县尉。一个偶然的机会,苏味道结识了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裴行俭看重他的文采,十分器重他。有一次,一位叫裴行道的大将军想寻找一名才子为他写一道奏章,裴行俭推荐了苏味道。苏味道提笔成文,一气呵成。  相似文献   

20.
王英 《现代语文》2008,(5):85-85
“表”是封建社会臣下向皇帝上的奏章,或陈述隐衷,或曲传心事,或建言献计,或品评大臣。总之,“表”是臣下向皇帝传达心意的一种方式,借此使下情上达,让皇帝明白自己的心事或采纳自己的见解。《出师表》是千古表文之冠冕,一腔真情自然流露,读之让人凄然泪下,难怪宋代学者赵与时要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认真研读此文,会发现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