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同题材作品相比,李商隐的《蝉》不是直写物象,绘形绘声,而是托物寓意,抒情言志,于虚处用力,借蝉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前半部物我同一,写蝉即写人;后半部物我相分,咏蝉寄恨,隐显分合。整首诗构思缜密,体物精当,物我融合,是咏物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2.
一、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与南是两个对比很鲜明的方位名词,虽在诗中用意各不相同,但终给人对照之感;蝉唱(物)与客思(我)也是两种不同的景况,蝉在窗外唱,客在室内思,物(蝉唱)与我(客思)尚处于两种显不同的境地,物尚是物,我尚是我,物、我尚两立也。 “哪堪去鬓影,来对白头吟。”这一句,是蝉唱(物)已引起了客(我)的注意(物作用于我),而  相似文献   

3.
渊源于《诗经》的比兴手法和屈原《楚辞》的托物言志手法发展到唐朝更加完善起来。唐代诗人继承和发扬了寄情于物、托物寄兴的传统,将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写了许多脍炙人口、兴寄高远的咏物佳作。初唐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晚唐李商隐的《蝉》便是这一领域中一个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候,我读了汪曾祺写的《夏天的昆虫》。这篇文章介绍了“蝈蝈”、“蝉”、“蜻蜓”、“刀螂”四种昆虫。有关蝉的一段,文章写道:“蝉大概有三类。一种是‘海溜’,最大,色黑,叫声宏亮。这是蝉楚霸王,生命力极强。我曾捉了一只,养在一个断了发条的旧座钟里,活了好多天。”这时我想到了《昆虫的故事》这本书中写蝉是养不活的。为了核实,我就找出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这本书,书中写道:“听说热爱音乐的希腊人把蝉养在笼子里好听它们唱歌,可我不相信这回事。……蝉不可能养在笼子里,除非在里面放上一棵油橄榄树,一棵梧桐树;即便这样,在不…  相似文献   

5.
一、自学目的1、了解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2、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3、懂得怎样才能把科学小品写得生动活泼。二、自学重点为了说明事物,怎样进行观察,怎样进行描述。三、课文导读这篇说明文是科学小品,写得生动有趣,使我们对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写  相似文献   

6.
何处落笔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回忆童年时的一次捉蝉趣事。文章的开头两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小学的时候,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我都要从一片枝繁叶茂的树林里走过。每到夏天,那林子里会有很多蝉,“知了知了”地叫个没完。心情好的时候,我也会跟着喊两声;要是心情不好,听起来不知道有多  相似文献   

7.
咏蝉诗话     
蝉,俗称“知了”,是夏日的“歌唱家”。它和青蛙不舍昼夜呜叫,为夏日增添了无限生机。蝉和蝉鸣,历来成为诗人寓意的爱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唐代虞世南的咏《蝉》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景抒怀,托物言志。前两句写蝉高栖枝头,吸吮洁净的露水,并不时发出欢快的呜叫,悦耳的呜叫从稀疏的桐树中传  相似文献   

8.
蝉,在诗词中是一种物候性意象,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三首唐诗都是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虽旨趣迥异,然各臻其妙。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蝉在诗中是种物候性意象负载着诗悲哀怨的情感验成为种  相似文献   

9.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娓娓道来,灵活生动,笔墨传情,妙趣横生。让我们徜徉其中,来领略其盎然情趣吧。构思凸显奇趣文章一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蝈蝈,而是写自己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接着,蝉的一声哀鸣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法!作者在介绍蝈蝈时,不断变化对蝈蝈的称呼: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称其为“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我笼里的囚犯”来称呼它;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  相似文献   

10.
让语文课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教学追求. 《蝉》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文章中作者首先写了蝉的“烦”和微不足道,表现了厌烦的情绪.直到后来朋友告诉她蝉的生活历程之特殊、生命历程之短暂,她的心灵才受到震动,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进而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相似文献   

11.
读诗偶记     
唐人咏蝉诗中有两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是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雾重飞难过,风多响易沈。无人信高诘,谁为表余心!另一首是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咏物,类多比兴之词,借以抒写情怀。其妙境正在于遗貌取神,使物我契合无垠,托物而不凝滞于物。倘不是如此,即使善于渲染环境,烘托气氛,极尽描摹意态之能事,如“郑  相似文献   

12.
蝉诗三绝     
蝉,俗名知了,栖于高树之上,古人误以为蝉靠饮露为生,因此视为高洁之物,加以偏爱,歌以咏之,生产了一些咏蝉诗作。在唐人咏蝉诗中,有三首深受后人称道,被誉为蝉诗“三绝”。“一绝”是虞世南的《蝉》。虞是隋朝旧臣,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被唐太宗重用,声名远播,因此有感而发,托物寓意。诗为:“垂绥清  相似文献   

13.
刘雪丹 《江西教育》2023,(21):63-64
<正>朋友送了我一幅画。拿到手后,我十分惊异,这分明就是一只活生生的蝉!它伏在石头上,好像伺机等待着什么。看着石头上这只轮廓鲜明、饱满透亮的蝉,我爱不释手,萌生了些许感动……教书这几年,每每在写作课上提及环境描写的作用,需要举例子说明时,“蝉”就会以负面形象“华丽登场”,学生可能会这样写:“午后,太阳炙烤着大地,酷暑难耐,树叶耷拉,花草干瘪。窗外,树上的蝉还不屈不挠地呐喊着,此起彼伏,‘知了知了’的声音直逼耳膜。”  相似文献   

14.
一、续编故事,激发说的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也为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提供了素材。教师应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说话和写话。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在学生读懂古诗的前提下让学生续编故事。“牧童捉到呜蝉了吗?”学生对编故事很感兴趣。他们便津津乐道地说起来。有的说,牧童捉到了鸣蝉,他看到鸣蝉后悄悄地爬上树干,就捉住了鸣蝉;有的说牧童拿来一个打鱼的鱼网,一下子就把鸣蝉逮住了;  相似文献   

15.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文学,就没有文字中的性情了;没有了性情,就不觉得做人和作文要修养了。这也是钱穆的看法。钱穆说:"摩诘诗若是写物,然正贵其有我之存在。子美诗若是写我,然亦正贵其有物之存在。"写我,要有物的存在;写物,也要有我的存在。写俗世,要有灵魂参与;写灵魂,也要有俗世作为容器。互相作为对方存在的证据,这就是把人摆到作品里面去。  相似文献   

16.
    
骄杨茂密,凝翠欲滴,郁郁葱葱。夏日如茵的画面,恰似丹青 仅着了冷色调,心醉,爽凉,我喜欢。 听,蝉声!这小精灵的鸣奏,为自然平添几分生机,催开我的心 扉,唤起我对蝉的思忆。 鸣蝉身着长纱活跃叶间,真似风度翩翩的少年尽情地玩耍嬉戏,多么逍遥,多么洒脱!他们渲染着环境的清幽,展示着美妙的歌喉。忽而一蝉独奏,清丽高雅;忽而两蝉对吟,你唱我和;忽而多蝉欢快地边奏边舞……惹得柳枝展露身材,细长啊娜;槐叶尽闪金光,点点亮丽;杨树也垂着脑袋,沉醉倾听……哦!两只大白鹅,引颈细听,寻找旋律的出处。多可爱的小生灵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古诗中蝉的意象:一、“与物心无竞,离尘翼最轻”的高洁之蝉;二、“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的羁旅乡思之蝉;三、“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的离别伤时之蝉。同时指出古诗中的蝉实际上是诗人心中的蝉,是“情化”的蝉。  相似文献   

18.
蝉的故事     
夏夜里,总能听到蝉的响亮叫声,而我,也常常会带着儿子一起静静地听蝉的叫声。儿子嫌吵,总会问我:"蝉长什么样儿?怎么能发出那么响的叫声?"我给儿子讲法布尔的《昆虫记》,讲其中两个有关蝉的故事:蝉的诞生、蝉和蚂蚁。可  相似文献   

19.
蝉是大家熟悉的一种昆虫,每到夏天就会发出“知了知了”的叫声。蝉生活在高高的树枝上,古人把它当作高洁的象征。汉代官员有在官帽上附蝉翼的习惯,意在警策自己要像蝉那样高尚纯洁。古代诗人常吟蝉写蝉,抒发情怀。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三年级语文教师。我发现,初入三年级的学生,只能写一些简单的片断。好一些的学生能写出事、物的面貌,文通字顺;差一些的只能写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有些地方句子还不通顺,错别字也多。这样的文字,给分当然也就不高了。我认为,要写得生动、形象,才能给高分。要求很明确,可他们还是写不出生动、形象的片断来。请问,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