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是学习共同体,也是生活共同体。幸福教育必须扎根于师生校园生活的现实土壤,致力塑造感受、分享、追寻幸福的人。以幸福教育的视角审理当下校园生活,关涉幸福的校园重构成为哉们应有的使命和现实的课题。当下,幸福校园的实践路向在于:建构学校幸福愿景;转变校长领导方式;塑造和谐校园文化;提升师生幸福能力。  相似文献   

2.
校园是学习共同体,也是生活共同体。幸福教育必须扎根于师生校园生活的现实土壤,致力塑造感受、分享、追寻幸福的人。以幸福教育的视角审理当下校园生活,关涉幸福的校园重构成为哉们应有的使命和现实的课题。当下,幸福校园的实践路向在于:建构学校幸福愿景;转变校长领导方式;塑造和谐校园文化;提升师生幸福能力。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个体现实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永恒主题。关涉个体幸福是教育的应然追求,教育不能背离“幸福”这一价值旨归。然而,当今的种种教育实践行为却往往深陷于有悖个体幸福的重重矛盾之中。事实上,不管教育以何种形式和程度迷失了路向,归结到一点上都是对“人”的扭曲,它扭曲了受教育者本身,也扭曲了教育者。因此,教育应回归“幸福”本真,向学生的幸福还原,也要向教师的幸福还原。  相似文献   

4.
当下,教育界都在探索幸福教育的价值,但目前的教育离幸福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管是从对幸福教育内涵的理解也好,还是对其实践路径的探索也好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实现幸福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注人的幸福首先就是从教育开始,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受教育者成长和获得幸福,幸福回归学生的策略有:  相似文献   

6.
价值关怀视角下学生幸福旁落表现为学生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权益受到侵犯、个性泯灭和教育远离学生生活。教育是育人的社会活动,是促进人将幸福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活动。关照学生的幸福,是现代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基于价值关怀视角,学生幸福教育的可行路径包括适度满足学生基本生理需要、尊重与维护学生的人格与权益、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科学引导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的“幸福”旨趣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个体人生的永恒主题,也是教育的根本旨趣所在。然而,现实的教育实践却往往被"功利化"、"工具化"和"技术化",成为实现效率、数量和速度等"工业化理想"的工具,成为传授知识、讲求功用的"技术"之学。事实上,不管教育以何种形式和程度迷失了路向,归结到一点上,都可以说是对个体幸福的背离。因此,教育需向"幸福"还原,回归个体幸福这一根本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8.
幸福——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着眼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需要关注人类的幸福,面对现代社会人类获取幸福的种种障碍,教育应该找回曾被遗忘的空间,把幸福作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13,(4):17-20
"教育幸福"在当前教育界广泛流行,但对它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站在教育学立场看,教育幸福的特殊性在于对学校中师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强烈关注,并逐渐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价值愿景。然而,教育幸福的达成是复杂的,受多方因素的影响。站在学校管理者的立场来看,需要将"教育幸福"当作推进变革的实践形式,确定达成的基本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关涉教师幸福:教师教育政策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的幸福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幸福,而教师的幸福需要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政策予以保障.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教育政策应以追求公平、人道、理性为价值取向,以期对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决策主体提供一个伦理学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11.
教育对"知识"的误读,会导致对生命的扭曲,进而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幸."知识幸福观"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物性、功利和威权知识教育机制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知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真"的知识教育必然是回归生命本性、以个体生命幸福为旨趣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幸福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知识得到完满解决,面对知识,只有恰当地、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期望,才能准确地把握实践的方向与任务.  相似文献   

12.
教育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终极目的;一种是非终极目的,如前人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全面个性发展”、“做人”等。但它们都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为它们不是终点,本身还有目的性。只有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但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存在教育目的异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人的幸福与教育有着非常重大和密切的关系,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教育,其差异程度既与接受教育的多少有关,又与受教育的质量有关。可以说,教育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学校教育肩负着为儿童的幸福人生奠基的使命,承担着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服务的责任,学校是一个让人幸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石畅 《教育文汇》2013,(15):20-22
幸福教育是使学生既能享受当下的幸福,又有能力创造未来幸福的教育。在幸福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受教育者主要是学生,教育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上。教师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状态对学生的幸福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遭遇作为一种非连续性的发展形式,是个体真实的生存境遇,是生命发展的本真状态。遭遇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难以控制的。遭遇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又是因人而异的。遭遇不是个体的和谐发展,而是发展中的无序和混沌,是“噪音”,是“扰乱”,是前进中的“绊脚石”。但正是遭遇使人具有了存在的厚重感.将人引向了澄明之境。在经历遭遇的过程中,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得以发展,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6.
莆田市秀屿区东庄中心小学根据学校地域、布局、硬件和教师队伍结构、专业、水平,提出了"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探索建立幸福教育"1+6"模式。学校通过"1+6"模式,追求幸福教育理念,成就幸福教师,培养幸福学生,促进幸福成长,使学校教育工作走在幸福的路上。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价值研究旨在消弭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误解,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从起点、过程、评价三个维度阐明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价值,有利于确证爱国主义教育合理性、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人本性.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道、导之以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升华情感境界、建构身份认同、形塑价值观念、引导成长实践四个方面推动个体成长发展.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价值要刺激需求侧以提升个体的内驱力,改革供给侧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一、学生幸福的缺失 教育宽容的提出 笔者认为,幸福教育是一种源于生活而最终又回归于生活的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呵护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充满师生心灵沟通和对话的教育,是一种有动力性、意义性和终极价值的教育追求。所谓的动力性是指使学生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对真、善、美的不懈地追求;意义性是指学生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终极性指学生个体通过教育获得最高的善和智慧,得到心灵的极大的愉悦。我们现实的教育实际情况和幸福教育的目标相差很远,这和我们的教育传统和现存教育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演变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求同”、“统一”、“标准”的心态,已成为人们一种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和根深蒂固的传统,它盘踞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浸染在人们的观念、思想、言语、行动等各个方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集体“无意识”。我国现存教育体制和制度的僵化,加上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道尊”、“师尊”文化,使得一些缺乏宽容的教师在“师道尊严”的幌子下,使用专制、独断的方式来“教育”、“统制”学生。在教育现实中,有的老师甚至见孩子犯错误张口就骂,举手就打;有的声色俱厉、暴风骤雨、严加训斥、变相体罚、摧残心灵;有的失去信心撒手不管,任其发展,最后辍学,走向犯罪的道路。所有这些都是极端的不宽容做法,严重破坏了师生的和谐亲密关系,使学生失去了最好的教育时机。在这种情况下,宽容的“缺席”成了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成了教育实践中难以根除的痼疾。学生个体在受教育中,个性受到压抑,想象力受到抹杀,创造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没有自己的民主自由的空间,甚至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很难感觉在教育中的自由、民主和幸福。用宽容精神真心呵护学生的成长是进行幸福教育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19.
高平 《考试周刊》2013,(92):172-172
<正>追寻幸福,是教育的本真要求,也是教育的动力源泉。师生应该体验教育带来的幸福。但当前的教育,严重异化与偏离教育本真的价值轨道,有着诸多与幸福追寻背道而驰的现象。因此,倡导教育对幸福的终极价值追求,十分必要。如何构建充满生命律动的幸福的课堂呢?一、什么是幸福的课堂?1.幸福的课堂是充满爱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实践领域、育人的具体场所,只有将幸福的感受从理念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予以渗透,才有助于学生的精神品质在愉快、欢乐、积极向上的教化体验中获得发展,学生的自我价值在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追求精神的卓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