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边疆地区危机四伏。在边疆危机和内地人口压力的刺激下,清政府和以后的民国政府相继推行移民实边政策,改变了炮地与边疆人口分布稠稀悬殊的差距。边疆地区移民人口的大量迁入,筑成了一道抵御外来入侵的坚实边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促进了边疆地区新的行政建置的设立,使国家控制力得到加强;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广东省人口、自然环境和自然经济解体、战争连连、清政府移民政策转变等社会背景,以及西方列强对劳动力的需求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鸦片战争对广东移民高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代前中期,南疆城市发展比北疆城市缓慢。晚清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渗入、新疆建省和清政府推行一系列改革,南疆城市获得了较大发展,呈现出以喀什、和阗为中心的南疆西南城市体系的雏形和以阿克苏为中心的南疆东北城市体系的雏形。民国时期,随着新疆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南疆城市人口和城市空间也都有所扩大和变化,尤其是南疆东北部地区的城市变化较为突出。虽然南疆城市在此一时期有所发展,但数量仍然不多,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都普遍较小。制约南疆城市发展的因素,除了自然环境脆弱、经济不发达、交通运输落后外,社会动乱、政局变化以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制约也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4.
清末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被迫对东北地区实行弛禁政策,从而促使大量的关内汉族移民来到东北。随着东北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当地土地的开垦,达到了清政府充实边防、解决财政困难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清政府为了应对东北边疆的危机,开始实行移民以充实边疆的政策。但在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实施力度不大,在黑龙江尤为如此,采取的是局部开禁政策,而且在开禁的过程中,在政策、法规方面对旗人多有照顾,试图使京旗在呼兰屯垦,以期达到解决旗人生计兼顾实边之双重效果,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6.
“支边”是1950—1966年中国边疆移民的主流,与“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规模、“串联”式的人口流动和20世纪80年代后以经商、务工为直接目的的人口流动均有不同,是新中国移民史上的阶段性特殊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开发西部”的潮流是“支援边疆”的延续与发展,这种转变反映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支援边疆”同时也在“援助内地”;“开发西部”同时也可“帮助东部”,“支边”和“援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从清初开始,清廷开始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族移民移居东北地区,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限制尤为严厉。由此导致当地人口稀少,社会发展止步不前。这一政策的恶果在咸丰年间终于暴露出来。俄国利用中国东北边疆人口稀少,遂采用先实施武装移民,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然后逼签不平等条约,从法律上确定其侵占行为合法,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因此,清廷的封禁政策是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以后,沙俄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东北边疆危机加深,清政府认识到了移民实边的重要性,黑龙江地区逐渐解禁,移民促进了黑龙江地区土地开发和农业的发展,加速了黑龙江地区农业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高强 《历史教学》2004,(5):17-21
从清初开始,清廷开始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族移民移居东北地区,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限制尤为严厉.由此导致当地人口稀少,社会发展止步不前.这一政策的恶果在咸丰年间终于暴露出来.俄国利用中国东北边疆人口稀少,遂采用先实施武装移民,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然后逼签不平等条约,从法律上确定其侵占行为合法,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因此,清廷的封禁政策是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新疆的锡伯族是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西迁军民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察布查尔、巩留、尼勒克、霍城、塔城、乌鲁木齐、伊宁等县市,总人口1982年统计为27364名。220多年来,他们为开发和建设边疆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一 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最后戡定准噶尔部贵族发动的分裂祖国的叛乱,相继又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平息南疆大小和卓之乱,至此,清政府完全统一新疆天山南北。接着,清政府为确保新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和军事防守,在新疆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相似文献   

11.
清末所编新疆各地乡土志是极为重要的边疆旧志.《新疆乡土志稿》(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即汇集存世的44种新疆各地乡土志,但此标点整理本在断句方面存在严重失读.从新疆史地、典章文化、古汉语解读以及校勘审读等四个方面,举例说明其断句失误,予以辨析纠正.  相似文献   

12.
在清王朝的对外关系中,中缅宗藩关系始终占据着一个特殊位置。因为这种关系的存在,清王朝对西南边界的划分一直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领土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其西南边防建设也成为一种摆设、形式。然而,在近代以来,因为英法的入侵,清王朝在加强自身西南边防建设的同时,也开始力图维持中缅宗藩关系的存在,从而成为缅甸抵抗外来入侵的坚强后盾。晚清中缅宗藩关系的这种特殊性,对于西南边防建设的研究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新疆是地毯的故乡,新疆地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受宗教和地域环境的影响,新疆地毯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其特有的魅力。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现在的维吾尔族地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良和创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维吾尔族地毯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文章从维吾尔族传统地毯的纹饰、色彩的角度切入,运用民族学和宗教学知识分析了新疆地毯的艺术风格,解读了地毯纹饰和颜色使用的特点及成因。  相似文献   

14.
有清一代,开疆拓土,完成了对悬垂塞外百年之久的新疆的重新统一。清政府随即采取了诸多措施建设新疆,屯田是其中的重大措施之一。本文主要根据流放官员纪晓岚的诗文,从屯田来看当时北疆的经济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5.
浩罕与清朝的交往,是18—19世纪中亚国际关系的主要方面。随着浩罕国力的上升,它对清朝国家利益,尤其是对于新疆地区权益的野心也日益增长,两国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和纠纷。以道光年间的张格尔之乱为标志,浩罕采取了直接出兵的方式同清朝对抗,致使两国关系发生重大转折。清朝平乱后不久,与浩罕议和,双方关系重新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但是这次议和后的中亚尤其是新疆局势,却与张格尔乱前不尽相同,清朝在新疆丧失了诸多权益,而浩罕则攫取了经济、政治等诸方面的大量利益,这对此后的中亚局势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双方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道光十二年议和的探讨,揭示议和本身的一些重要细节,以及双方关系的走向和形成此种走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隆帝统一新疆后,有大批遣员被遣戍乌鲁木齐或伊犁。他们在沿天山北麓西戍的途中,留下了大量的西域诗,诗作者多为流放新疆的名人。文章通过对其中一些代表作的分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新疆及天山北麓变迁之状况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乾隆末的中安宗藩关系屡经波折,频受考验,至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更跌入深渊,见诸兵戎,中安宗藩关系中断近两年之久,成为清代中安关系史上的一件憾事。但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双方友好交往的愿望是真诚的、强烈的。因此中安宗藩关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于乾隆五十五年解冻回春,全面修复。但中安宗藩关系的修复非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时任两广总督的福康安力肩重任,秉乾隆之命,实心办事,确立务实的安南问题处理方针,与阮惠进行外交斡旋,打破僵局,在保存清朝颜面的前提下赢得了和解,并促成阮惠进京展觐祝厘,且一路陪同,辛苦万端,在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将中安关系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陈炽,早期维新思想家,他的国防思想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自强自立的爱国精神是其国防思想形成的基础。四维说是其边防思想的主要内容。海防思想上他主张控制南洋,筹划东海防务,具有了初步的海权意识。他的国防思想贯穿着“勤远略”,“先富而后强”,“国防高于生存”等新的国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清王朝在取得对西北地区的军事胜利以后,制定了宏大的边疆治理政策,承历代"因俗而治"的边疆管理思想,推行历代所未有的边疆民族立法之策。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这种法制结构有利于清王朝对边疆的有效治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分析了清代在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立法措施,对清代边疆民族立法的作用及现实借鉴意义进行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20.
新疆“协饷”是清政府对新疆地区实施的财政政策。在清政府治理新疆的过程中。这种财政政策的实施,整合了国家有限的财税资源,增强了国家援助新疆的财政力度,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这一财政政策在清政府治理新疆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客观地讲,没有这种财政政策,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是难以维系的。这种财政政策体现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合力援疆的实质,对治理当代新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