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李白和庞德诗的分析 ,知道中西诗歌意象层面模式的不同 :一种是二层间性模式 ;另一种是三层间性模式。产生这两种模式差异的根源是在文字的起源不同上 ,中国是一种文字的对事物及其意义的描摹的原型结构模式 ,而西方则是文字对声音的记录的原型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个实验分别用童话和小小说测试小学五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学生对于三种词切分方式文本的阅读理解(即正常书写、字间空格以及词间空格模式)探讨不同词切分模式对于初级和熟练阅读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对两种程度的读者均无显著影响。这一结论对字间空格和词间空格模式对阅读的作用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了C/S模式的两个发展阶段,即两层结构和三层结构,二层结构的不足以及三层结构相对于二层结构的优势;B/S模式的三层客户服务体系;介绍了C/S模式和B/S模式的各自的优势,并分析了两种模式的结合策略。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评价实际上是各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过程。因此,对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间性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讨高等教育评价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对应、利益冲突关系及如何协调不同主客体间的利益奠定了基础。“主客体间性”是对“主体间性”的一种改进,它注意到了客体的能动性,即客体对主体的影响,注意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利益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管理是主体性教育管理。主体性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存在形态,是对客体性、工具性和物本性教育管理的超越。然而,由于主体性中主客二元思维的缺陷,导致了主体性教育管理内在的困境。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内蕴与超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在主体间性中,主体性教育管理的内在困境被超越,生成一种新形态的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主体间性教育管理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在结构与机制,"主—主"关系替代了"主—客"二分,充盈着一种共生共在、合作互动、生态和谐、精神关怀与公共理性的性质和精神,实现了教育管理的内在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际理解”既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方法。结构间性是国际理解的重要特征。国际理解的结构间性是指国际理解发生在两个及以上不同文化与国家之间,具体表现为由理解者及其所在的原生结构、理解对象及其所在的他者结构四个结构要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四种理解类型和六组理解关系。真切有效的国际理解必须遵循国际理解的结构间性。国际理解的结构间性意味着国际理解教育既是一种国际比较,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比较实践”成为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一种方法理念,这一理念既矫正了当前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中的无结构理解问题,也回应了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面临的复杂挑战。  相似文献   

7.
传统德育的弊端和由此引发的道德教育中的一些悖论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试图寻找各种解悖途径。主体间性德育的提出不失为解决道德教育中悖论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和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引发这一理论提出的道德教育悖论现象分析出发,以便针对性的寻找到主体间性德育更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网络教学主体间性,是以师生共同面对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对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规定,师生关系为一种平等的主体间交往关系,"教师—教学资源—学生"模式体现了网络教学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是交往、对话的过程。文章对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主体间师生关系与网络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而形成主体间性。用交往理论来分析,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行为或者说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交往过程。因此主体间性是内含于教育交往行为的。另外,占有式的主体由于缺乏内在的反思向度而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可以起到变革的作用,从而使主体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再是一种占有式的工具而是人性丰富的主体。因此主体教育应把握当代哲学的变革方向,紧跟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与师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间性扬弃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模式,强调多极主体间的理解和融合。主体间性哲学要求突破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模式,建立理解和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主体间性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主体,彼此结成主体际关系,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从当下国内外理想信念的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出发,针对一些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分离,个人理想中的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分离,树立信念过程中知、情、意的分离这一倾向性问题,以主体间性的视角,采用认知模式和体谅模式,以2种模式下的6类教育方式分别作用于知性和体悟,使他们由分离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2.
原型范畴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提出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语用学角度来看,拒绝言语行为作为施为性言语行为中重要的一种言语行为之一,同样具有相似的特征或属性,并表现出原型结构。试以原型范畴为理论框架,旨在通过中英文拒绝言语的实例对拒绝言语行为的范畴框架进行分析,进而把握拒绝言语行为的原型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提倡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模式:用交互主体性取代单一主体性,用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和相互理解来化解主客体间的压迫关系,用主体间性的一体化力量,来反抗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的权威。共青团工作应从主体间性思想中汲取新理念,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杨桦 《学子》2004,(3):34-36
本文提出了“母亲”这一概念的范畴结构,探讨了定义这类范畴的方法。“母亲”这一范畴有众多的成员,如“生母,养母,继母,未婚母亲,乳母,代理母亲,遗传母亲,生物母亲,……。词典对“母亲”的定义遵循了不同的认知模式,如:出生模式,哺育模式,婚姻模式,家系模式……。以上认知模式是“母亲”的比喻义,引申义的根源。但无一能反映“母亲”的原型意义。本文通过对“母亲”的成员的分析,提出了“母亲”的范畴结构以及定义该范畴“原型”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对教师中心德育模式、学生中心德育模式和双中心德育模式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探讨了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本真存在,提出了主体间性对于构建既符合个体道德水平发展又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德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是主体在思想与行为上为达成共同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协商与对话活动。主体间性分为内主体间性与外主体间性。内主体间性使个体理论不断生成、理性水平不断提升,而外主体间性促成了主体间共识的达成。教育理论的发展是教育主体内主体间性与外主体间性不断达成与层次不断提升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不同层面上互动的结果。因此。要使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面前彰显其生命力,则必须借助教育主体阅历与学习、探索与反思、叙事与创作、实践与思考在不同层面上达成主体间性。使教育理论在主体间性的达成中动态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介绍了主体间性的概念和国内外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随后探讨了主体间性视角下师生关系模式的构建,最后得出结论:主体I".-1性的师生关系模式,既吸收了传统师生关系的优点又抛弃了不适应时代的弊端,从而最终使得师生关系走向和谐,在和谐的氛围得到发展和进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法则、“关系本体”的先验之根、“众生平等”的万物主体性“、人物共生”的生存之道以及“人物感通”的人类情怀。确立人物主体间性,就为教育确立了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向度,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人”的人学理念,并有利于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教育观和培养人“天地境界”的美学情怀。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理论上的主体间性是一种充分的主体间性,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多元解读的“界”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为“多元解读” 文学解读从其本质属性上来讲,是主体间性的对话,是主体间性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双向活动的一种解读反应过程。文学解读的这种本质属性,确定了读者在解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说明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非单方面的对象性解释,而是读者与文本的沟通,是读者经验与文本结构的探究与再创造,它表明解读是一种主体能动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